王婕

摘 要 目的:評價中藥湯劑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方法: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消化性潰瘍患者80例,以治療方法為標準分為兩組,參照組使用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在西藥基礎上使用中藥湯劑進行治療。1個療程后對比兩組患者用藥期間不良反應、幽門螺桿菌轉陰率、治療有效率。結果:觀察組發生腹瀉、腹脹等不良反應率少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幽門螺桿菌轉陰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藥湯劑治療消化性潰瘍效果更佳。
關鍵詞 消化性潰瘍;中藥湯劑;幽門螺桿菌;治療效果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多發疾病,與胃酸分泌過多、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黏膜保護作用減弱等因素有關。臨床多使用西藥治療消化性潰瘍,但患者用藥后可能會承受不良反應所帶來的不適感,且停藥后疾病復發的概率較高。隨著中醫藥在臨床中應用的增加,發現中藥湯劑治療消化性潰瘍具有良好療效,本文就此展開研究,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消化性潰瘍患者80例,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觀察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齡(48.75±8.52)歲;平均病程(4.15±1.23)年;胃潰瘍18例,十二指腸潰瘍17例,胃潰瘍例10例。對照組35例,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齡(47.85+8.62)歲;平均病程(4.22±1.25)年;胃潰瘍16例,十二指腸潰瘍11例,胃潰瘍例8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行比較。納入及排除標準:所有患者均具有上腹部疼痛、反酸、暖氣、食欲減退等典型癥狀,均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情況,均符合消化性潰瘍的診斷標準,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損傷和病變的患者,排除合并全身性疾病的患者。
治療方法:抑制胃酸藥物服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1次/d,20 mg/次。抗幽門螺桿菌藥物包括:阿莫西林膠囊2次/d,0.5g/次。克拉霉素片2次/d,0.25g/次。觀察組患者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使用自擬中藥湯劑進行治療,藥物組方:當歸、黃芪、厚樸、白及、白術各15g;黨參、陳皮、白芍、延胡索、佛手、炙甘草各12g,柴胡、升麻、砂仁、桃仁各9g,生姜6g。藥物用水煎服,1劑/d,分2次服用。
療效判定標準:對比兩組患者在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對比治療有效率,治療標準分為無效、有效、顯效、痊愈4個層次。①無效:患者上腹部疼痛、反酸、暖氣等臨床癥狀未見改善甚至病情加重;②有效:患者各項癥狀有所改善,幽門螺桿菌少量轉陰,且潰瘍面積有所減小;③顯效:臨床癥狀改善顯著,幽門螺桿菌轉陰,潰瘍面積大幅度縮小;④痊愈:臨床癥狀消失,潰瘍消失、幽門螺桿菌轉陰。對比兩組幽門螺桿菌治療后轉陰率。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數據軟件SPSS 19.0對各項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達,X2檢驗,計量資料則用(x±s)表達,f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不良反應:觀察組在治療過程中發生腹瀉2例,感覺腹脹1例,食欲減退1例,反應發生率8.89% (4/45)。對照組發生腹瀉1例,腹脹1例,食欲減退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8.57%(3/35),兩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002,P=0.960)。
治療有效率:觀察組患者本次治療有效率93.33%(42/45),對照組治療有效率74.29%(26/3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602,P=0.017<0.05),見表1。
幽門螺桿菌轉陰率:本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情況,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幽門螺桿菌轉陰42例,轉陰率93.33%。對照組患者幽門螺桿菌轉陰26例,轉陰率74.29%。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941,P=0.008<0.05)。
討 論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臨床中將西藥治療消化性潰瘍作為首選方法,在西醫治療理論中,消化性潰瘍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患者胃酸分泌過多、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黏膜的保護性作用減弱[1]。所以在西藥中,針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一定要抑制胃酸、促進幽門螺桿菌轉陰、保護胃黏膜。近年來,由于飲食不規律、工作壓力大等因素的影響,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不斷增加,而西藥治療該疾病的短板也逐漸顯露出來,如耐藥性高、復發率高等[2]。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和幽門螺桿菌轉陰率并不理想。
中醫將消化性潰瘍歸為胃脘痛、心下痞、胃氣痛的范疇,患者發病多與飲食不節、情志不暢、脾胃虛弱、寒溫失調有關,導致氣滯血瘀、脾胃受損[3-4]。本院以中藥自擬湯劑為患者進行治療,用藥包括當歸、黃芪、厚樸、白及、白術、黨參、陳皮、白芍、延胡索、佛手、炙甘草、柴胡、升麻、砂仁、桃仁各、生姜。炙甘草的適用人群為脾胃虛弱者,具有補脾和健胃的作用,也能夠緩解胃部疼痛感;厚樸適用于腹脹、積
食等癥狀,能夠健胃消食,緩解患者的胃不適感[5];黨參適用于脾胃虛弱,具有補中益氣、養血的作用,能促進胃部潰瘍的愈合;生姜中的成分能夠對胃黏膜產生保護性作用;黃芪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當歸、黨參均能夠為患者提升中氣,增強患者身體的免疫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的身體抵抗能力,有效預防幽門螺桿菌的再次復發[6]。總之,各項藥物相互結合能夠產生安全、有效的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適用于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機制,能夠取得顯著療效。
綜上所述,在常規西藥的基礎上使用中藥湯劑為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治療,能夠促使患者幽門螺桿菌轉陰,促使各項臨床癥狀改善,提高治療有效率,同時中藥湯劑不會對患者身體造成其他的負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孫燕.中藥湯劑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病臨床效果[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21):101.
[2]廖寶斌.中藥湯劑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病臨床效果分析[J].黑龍江中醫藥,2017,46(3):10-11.
[3]谷圣青,孫洋馨,李遠,等.中藥湯劑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的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3):187-188.
[4]張耀虎.高血壓患者消化性潰瘍中藥湯劑治療的臨床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31):159.
[5]潘秀霞,孫琳.埃索美拉唑鎂腸溶片+阿莫西林膠囊+克拉霉素膠囊聯合中藥湯劑治療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的臨床效果[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4,22(27):4181-4185.
[6]羅孝康,汪道杰.中藥湯劑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