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學 繩以飛



摘要目的:研究房山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力資源現狀,為促進社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依據。方法:分析2013年和2017年房山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部在崗人員數據。結果: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村居委會的比例為1/3,每千常住人口社區衛生人員1.99人、衛生技術人員1.55人、執業(助理)醫師0.71人、注冊護士0.42人;每萬常住人口注冊全科醫師2.48人、公共衛生醫師0.9人,年齡50歲以下為主(90.95%),大專學歷最多(45.62%),初級職稱為主(53.15%)。結論:房山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人員隊伍初具規模,但存在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與布局不合理的問題。應完善體系,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增加衛生技術人員總量,調整人員結構,提高社區衛生人員整體素質。
關鍵詞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力資源;現狀;分析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人員的數量、質量、結構與分布,直接影響到社區衛生服務功能的發揮,是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的關鍵"。為了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本文分析房山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人力資源現狀,發現人力資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資料與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2013年和2017年房山區正常運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全部在崗人員數據。數據資料主要來源于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常規監測報表及房山區衛生計生委統計資料,部分來源于北京統計信息網。
研究方法:利用Excel表進行數據錄人、整理,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人力資源數量、構成、質量、區域分布及數據變化趨勢進行描述性分析。
結果
一般情況:房山區位于北京市西南郊區,區內有6個鄉、14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459個行政村、145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為2019km',占北京市總面積的12.3%。2017年常住人口115.4萬,其中城鎮人口83.9萬、鄉村人口31.5萬;占北京市常住人口的5.31%。2017年房山區常住人口密度為571人km';除外房山區,北京市城市發展新區(包括通州區、順義區、大興區、昌平區、房山區)的平均常住人口密度為1500人/km';生態涵養5區(包括門頭溝區、懷柔區、平谷區、密云區、延慶區)的平均常住人口密度為229人/km2;北京市常住人口密度為1323人km'。為了便于分析比較,按地理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把房山區的28個鄉鎮(街道)劃分為深山區、半山區、平原地區、城區4種區域類型。平原地區、城區位于東部,中西部的深山區、半山區為生態涵養區,見表1。
2017年房山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力資源基本現狀:①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數量:2017年底,房山區20個鄉鎮與4個街道設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常運行18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有4個街道沒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占北京市未設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街鄉數的13%。房山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村居委會的比例是1/3,其中深山區1/4,半山區1/2.4,平原地區1/2.7,城區1/3.4。區域間差距較大,總體分不布均衡,深山區和城區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密度偏低。②社區衛生人員數量:2017年末在崗社區衛生人員2296人,比2013年增長13.72%。社區衛生人員數量占全區衛生人員的16.79%,社區衛生技術人員占全區衛生技術人員的16.74%。每千常住人口社區衛生人員1.99人,其中深山區、半山區、平原地區、城區的分布情況依次是5.36人、2.9人、1.65人、1.36人。北京市每千常住人口社區衛生人員數為1.68人,最高的是豐臺區3.62人口,北京市5個生態涵養區為2.49人,北京市4個城市發展新區為1.49人。③社區衛生人員結構:2017年房山區社區衛生技術人員1791人,占在崗人員的78.01%;管理人員105人(4.57%);其他人員(包括技術人員、工勤技能人員)400人(17.42%)。管理人員與其他人員占比高于全市水平,社區衛生技術人員占比低于全市水平。其中深山區衛生技術人員占比低、管理與其他人員占比高的特征更加明顯,見表2。
社區衛生技術人員現狀:數量與構成:2017年末房山區社區衛生技術人員.中,醫生崗位800人[含執業(助理)醫師、見習醫生、鄉村醫生,不含公衛醫師],占在崗衛技人員的44.67%;護士崗位441人(含注冊護士、助產±、見習護士),占24.62%;預防保健人員142人(含公衛醫師、臨床醫師、護士、藥師、其他衛技人員),占7.93%;其他人員408人(22.78%),見表3。
2017年房山區每千常住人口社區衛生技術人員數為1.55人,其中,深山區為3.54人、半山區為2.31人、平原地區為1.27人、城區為1.18人。北京市每千常住人口社區衛生技術人員數為1.39人,北京市5個生態涵養區為2.07,北京市4個城市發展新區為1.24人。2017年執業(助理)醫師數量較2013年增加87人,達到814人,占社區衛生人員的35.45%。其中62人在管理崗位,752人在衛生技術崗位。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0.71人。執業(助理)醫師數量在各區域都有增加,但分布不均衡。其中深山區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為1.68、半山區為1.03、平原地區為0.58、城區為0.53。2013年末共有390名醫生經相關培訓合格獲得全科醫生資質,其中271人注冊為全科醫學專業,注冊率為69.49%;注冊全科醫師占執業(助理)醫師的37.28%;每萬人口(有資質)全科醫生3.86人;每萬人口注冊全科醫師2.68人。2017年末累計427人獲得全科醫生資質,其中286人注冊為全科醫學專業(含41名中醫全科醫師),注冊率為66.97%;注冊全科醫師占執業(助理)醫師的35.14%;每萬人口(有資質)全科醫生3.7人;每萬人口注冊全科醫師2.48人。2017年房山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公共衛生類別執業(助理)醫師104人,每萬人口公衛醫師0.9人。中醫師由2013年的108人增加到137人,每萬人口中醫師.1.18人。口腔科醫師31人,兒科醫師19人,深山區沒有兒科醫師。康復醫學專業醫師1人,精神衛生專業醫師1人。2017年注冊護士484人(其中433人在護理崗位、29人在預防保健崗位、22人在其他崗位),每千人口注冊護士0.42人,醫護比1:0.59。深山區、半山區、平原地區的醫護比明顯低于城區。
年齡:2017年社區衛生技術人員在年齡分布上,以50歲以下人員為主(占90.95%),并呈現30歲以下及50歲以上人員減少、30~49歲人員增長的趨勢。30歲以下人員較2013年減少,說明新入職的社區衛生技術人員呈下降趨勢。注冊全科醫師年齡在30~49歲259名(占90.56%),30歲以下的注冊全科醫師5人。注冊全科醫師從事社區衛生工作時間,0~4年5人,5~9年24人,10年以上257人,見表4。
學歷:2017年大專學歷的社區衛生技術人員817人(45.62%);本科學歷729人(40.7%);中專及以下學歷245人(13.68%)。執業(助理)醫師中,本科學歷430人(含碩±研究生24人),占52.83%;大專學歷314人(38.57%);中專及以下70人。注冊護士中,大專學歷250人(51.65%);本科學歷183人(37.81%)。2013-2017年呈本科學歷人數明顯增長,大專及以下學歷人數減少趨勢。說明房山區社區衛生技術人員的學歷層次逐步提高,但是仍低于北京市整體水平,見表5。
職稱:2013-2017年房山區社區衛生技術人員,呈現有職稱人員增多,未定級人員減少趨勢。2017年,高級職稱81人(含正高2人),占4.52%;中級職稱502人(28.03%);初級職稱952人(53.15%);未定級人員占14.29%。初級職稱過多,中級職稱比例偏低,高級職稱缺乏的狀況,在深山區更為明顯,深山區機構共有高級職稱5人,有的深山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沒有高級職稱的衛生技術人員。2017年房山區高級職稱的社區衛生技術人員占比,低于北京市5個生態涵養區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北京市4個城市發展新區的平均數量,與北京市社區衛生技術人員整體差距更大,見表6。
服務提供情況:2013-2017年房山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的各項公共衛生服務及醫療服務呈明顯增長勢頭。2017年總診療人次數為314.71萬,占全區醫療機構總診療總人次的28.27%,較2013年增長12.4%;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師人均每日擔負診療16.7人次,全區醫療機構醫師人均每日擔負診療11.88人次。由北京市衛計委委托第三方開展的滿意度調查顯示,2017年房山區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滿意度達87.95分(市平均86分),比2013年提高10.88分;社區衛生人員滿意度,由2013年的77.43分下降到76.05分,其中對“收入水平”“工作壓力”“工作成就”的滿意度低,見表7。
討論
經過多年的建設,房山區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社區衛生人員的數量、結構、整體素質不斷提升,但仍存在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與布局不合理問題。
房山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數量與村居委會的比例達到1/3,即1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3個村居委會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任務,能基本實現服務覆蓋。但是在區域間機構及人員分布不均衡。深山區比例為1/4,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密度偏低,村與村之間相距較遠,交通不便,醫療衛生服務成本高、效率低,居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受到環境限制無法得到充分滿足。
2017年末社區衛生人員占全區醫療機構衛生人員總數的16.79%,社區衛生技術人員占全區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16.74%,承擔了全區大部分的公共衛生服務及28.27%的診療服務人次。反映全區醫療機構與衛生人力資源布局亟待調整,應該進一步加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人員的配置比重,堅持“保基本、強基層”的原則,保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充足的衛生人員數量。建議綜合考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地理交通情況、人口密度和居民衛生健康需求,調整醫療機構布局,增加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人員的數量。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資金投人,合理配置不同區域的社區衛生人力資源,提高在深山區工作的社區衛生人員待遇水平,增加崗位吸引力。調整全區衛生人員在各類醫療機構的配置比重,引導二、三級醫院的醫務人員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執業,增加社區衛生技術人員的總量。同時加大社會化后勤供給,逐步減少工勤技能人員占比。2017年房山區每千常住人口社區衛生人員1.99人,與《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層衛生人員數達到3.5人以上”的標準有較大的差距。應該按照《關于修訂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編制標準的指導意見》配備社區衛生人員。按照每600戶家庭配備全科醫生、社區護士和預防保健人員各1人,作為基礎編制;配備不超過基礎編制10%的機動編制,用于值班、進修、休假等;設置病床的機構,每5張病床配備醫生、護士各1人;配備不超過基礎編制22%的專科醫師、藥師、檢驗、管理和工勤人員等。經初步測算2017年房山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配備3313名衛生人員(約2.87人千人口),其中配備全科醫生864人、護士966人、預防保健人員864人、其他人員619人,目前人員缺口為1017人。
2013-2017年房山區注冊全科醫師數量增長緩慢。2017年有全科醫生資質人員注冊全科醫師的注冊率為66.97%;注冊全科醫師占執業(助理)醫師的35.14%。反映注冊全科醫師的職業現狀缺乏吸引力,醫生對注冊全科醫師專業的愿望并不迫切。2017年房山區每萬人口注冊全科醫師2.48人,與到2020年,每萬城鄉居民擁有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建議落實《關于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創新全科醫生使用激勵機制,提高待遇,增強職業榮譽感,提高社會認可度,加快培養大批合格的全科醫生。
合理調整社區衛生技術人員結構,通過在職轉崗培訓,增加預防保健人員的數量,培養兒科、康復、精神衛生等稀缺專業的醫生。重視護理工作,改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護士數量嚴重不足、醫護比倒置的不合理現狀。優化衛生技術人員的年齡、學歷、職稱結構。針對30歲以下人員減少的趨勢,應引進培養更多年輕的衛生技術人員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以保證社區衛生人員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合理設定職稱結構,增加高級職稱崗位比例,改變房山區高級職稱社區衛生技術人員占比在全市過低的現狀,建設高素質高水平的社區衛生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梁萬年,李靜,關靜,等.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現狀調查-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力資源現狀及地區間比較[J].中國全科醫學,2005,8(13):1038-1041.
[2]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2017年度北京市社區衛生常規數據監測統計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