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宜
這個世界真奇怪,有些事物的發展規律似乎是:過去的就是未來的,落伍的就是時髦的,拋棄的或許就是準備撿回的。如循環經濟、綠色生活,如唐裝旗袍,如小笨雞、手工餃子……
突然想起當年盛行,今天也沒有完全絕跡的“復式教學”了。
復式教學,曾經大規模、大范圍地存在于偏遠的、人煙稀少的中國廣大農村、牧區。據考證,中國采用復式教學,始于清末,始于一批留日師范生。1909年,江蘇教育總會派遣人員赴日考察“單級教授”,同年籌備“單級教授練習所”,培訓復式教學的師資,并擇定兩所小學為學員實習教授之所。其后,復式教學便逐步在全國推行起來。
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后,既想大面積普及教育,又面臨人口分散居住、城鎮化程度低的農村、牧區,只能這么著——復式教學。
童子六七人,教師只一個,學生年齡參差不齊,老師亦農亦師。一個班少則兩個年級,多則四個年級。所設課程不過語文、數學兩科,課余一頓無主題游戲甚至你推我搡算是體育,其余則無從談起。條件簡陋,學科短缺,營養不足自然是無可避免的。但缺點和劣勢換個角度似乎又有些優點了——
一位教師教不同年齡學生,教學不同的內容,必然分身乏術,于是,課堂教學便有了今天苦苦追求卻難以實現的雛形:
一是“兵教兵”。
兒童的成長本來是自然的、混齡的,如同自然中的生態一樣,有參天大樹,有微微小草。而班級授課制卻是人為地分割,將同齡的安排在一個班,假定他們能學一種課程,走同一個進度。復式教學是混齡的,使大的教小的、快的教慢的成為可能,“小老師”就自然誕生了。且進度是自選的,開花早的,可先行一步,學一點高年級的內容也未嘗不可;開花晚的,慢走一步也行,有隨著下一個年級補課的機會。
二是“教師霸權”很難存在。
教師面對兩三個甚至更多年級的教學內容,分身乏術,只好先給一部分學生上課,另一部分去自學,然后先聽講者進入練習時段,后聽講者才進入聽課階段。“以講代學”似乎變為“先學后教”“講練結合”了,客觀上減少了“聽講”的時間,增加了自學、自悟的時間。教師無暇控制每個學生的學習行為,類似于春秋戰國,“大一統”“齊步走”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從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看,這也許是一個好事。
三是有利于整合教學內容。
設定年級并由此安排的學習內容,是成人的一種預設,它關注的是“教學內容”的深淺,而不是千差萬別的“學習者”,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個體的發展才是教學的進度。因此,未必一定按照為單級授課而編寫的教材設計的進度而進度,整合內容、增刪換移是必然的。
重新解讀復式教學不是倡導回到從前,恰是想從中獲得某種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