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生

今天是《功和機械能》的單元復習課,本打算通過談話方式進行簡單的基礎知識復習,中間穿插些小練習,最后以集中檢測的方式進行,重點放在習題檢測上。但課前在和課代表的簡短交流中發現,昨天的作業較多,大部分同學沒有提前復習,甚至有部分同學個別學科作業都沒有完成。于是,我便臨時決定改變課堂策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集體復習歸納,盡可能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
上課伊始,和往常一樣,我提出任務和要求,學生很隨意地迎合著,我加重語氣,話鋒一轉:“不過,本節課的一切活動都由大家獨立完成,我只負責計時和檢查,當然,有問題仍然可以問我。”大部分學生立即緊張起來,我馬上布置任務:“請大家用5分鐘時間,回憶在對本章的學習過程中你都學到了哪些知識點,一一列出來,在此期間只準看教材目錄,看誰寫得又多又準確。現在開始!”多數學生立即行動,少數“預備隊”成員在我的威逼利誘之下,也在苦思冥想,不一會兒,竟也能寫出3~4條來,盡管不完全準確,也算小有收獲,我便及時鼓勵,唯恐他們中途放棄。
5分鐘一到,我趁熱打鐵,趕緊發布第二條指令:“現在,大家可以翻看課本,也可以查資料,進一步補充完善本章知識點。注意!翻閱教材和資料時,不準動筆,要用心動腦,強化遺忘的知識點;補充完善知識點時,不準再翻閱教材和資料,時間8分鐘。”有剛才的熱情基礎和我的督查,學生不再懈怠,馬上行動。很快,我發現一位男同學寫了很多,字號不大,細看一下,15行,每行大約有30字,而且沒有太多明顯錯誤!我便借機有意地刺激那些“先鋒隊”成員。教室里,大家都在努力!我心里美美的,偷偷竊喜。
看到多數同學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便又延長了2分鐘,讓自認為寫完的同學自查。時間一到,我將被表揚的男生“作品”展示給大家,一來為解除我的“嫌疑”(之前有人質疑我在騙人),二來就其描述不準確之處進行矯正,如:將“產生彈性勢能”改為“彈性勢能增加”,將物體“沒功”改為“沒有做功”……在此鋪墊下,宣布第三道“命令”:“組內交換作品,圈閱后交換意見,再次完善本章知識點。”不一會兒,教室內的氣氛活躍起來,有的爭論,有的恍然大悟,有的忙于修改……我依然巡視指導,竟然沒有一個渾水摸魚的!喜形于色的我心想:這才是自然的、有生命的課堂!……
課堂小結時,和同學們一起總結了這種自認為有效的復習方式,并鼓勵他們經常用這種方法進行課后復習,我還特意詢問了兩位平時的“預備隊”成員的收獲,并表揚了他們,大家都覺得本節課收獲頗豐,我也沾沾自喜。
課后回想起來,其實也沒有什么特殊花樣,只是通過引導,把我個人的復習方法教給了學生。或者說是把“學習”這一本來就是學生自己的事還給了學生,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通過回憶、總結、交流等形式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提高。我認為,這就是我們一直探索追求的“思考深至本源,學習真實發生”的“本·真”教學的一種課堂形式。
然而,細想起來,由于準備不足,存在很多欠缺之處,課堂上急于讓學生鞏固練習,如果在相互交流、矯正評價環節之后,引導學生找出本章的易錯點、易漏點和易混點,再一鼓作氣地將本章的知識樹引導學生畫出來,展示評價一番就會更加完整,學生的成就感一定會更大,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