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燕
一堂課質量的高低,與學生的參與度有著直接的關系。學生參與度大,教學質量就高;學生參與度小,教學質量就低。為此,激發學生深度參與對于課堂教學有著重要意義。下面,我以小學數學《釘子板上的多邊形》一課為例,從活動設計、思維引領、情境體悟三個教與學的環節,談談自己對激發學生深度參與的認識。
一、活動設計著力于興趣點
我的數學教學課堂,往往是從活動開始的,以活動帶動學生的主動參與,并初步了解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基礎知識。
如何設計活動呢?我往往都是以新穎的形式讓學生產生興趣,以帶動整個活動的開展。如在一個釘子板(釘子間的行距與株距為1厘米)上,我先讓學生用線繩繞著8個釘子圍成一個正方形,再讓學生繞著8個釘子圍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對這兩個同是用8個釘子圍成的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用數格子的方式來比較面積的大小。學生數過格子之后,就會看出:盡管平行四邊形周長大,但兩個圖形的面積同是4平方厘米。似乎所經過的釘子數一旦固定,面積就不會有變化。這是一個新的發現。這樣,學生在活動中就會對本課產生興趣。然后,我從這個活動開始,展示各種形狀的圖形,讓他們數釘子數,數面積數,再進行比較分析,以此深入到學習內容中去。
在平日里的活動設計中,我總是以不斷地發現讓學生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由此把學生的情感緊緊地吸引到課堂中來,從而起到調動學生深度參與的作用。
二、思維引領著力于矛盾點
事物的矛盾現象,往往就是新知識的生長點。有矛盾,就會引起思考。通過思考,學生思維就能進入矛盾現象的背后,去尋找那同質的內容,新知識也就產生了。新知識帶來新眼光,新眼光帶來新視野。這樣,又會發現新的矛盾現象,又能促成學生進行新的思考,思維也進入了新的境界。如此反復,就會使學生全身心參與其中。
還以《釘子板上的多邊形》一課為例。在課堂初始階段,我們發現了多邊形的面積和邊上的釘子數的關系是:S=n÷2(S代表面積,n代表所圍釘子數)。 然后,又進一步出示一些圖形,讓學生驗證。這時,學生發現,當圖形中間只有一個釘子時,其面積與釘子數就符合S=n÷2這一公式;當圖形中間是2個、3個或更多釘子時,其面積與釘子數就不符合S=n÷2這一公式了。這就會引起學生進行新的思考。學生發現,一個多邊形,其面積不僅僅與邊上的釘子數相關,還和多邊形內部的釘子數相關,多邊形內部釘子數越多,其面積越大。那么,二者之間有沒有具體的數量相關呢?
從這個教學片段可以看出:教師要有敏銳的眼光,及時發現知識內部的矛盾點,這樣就能不斷地提出新問題,從而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
三、情境體悟著力于頓悟點
學生對知識的新發現,不僅僅是運用抽象思維的邏輯推導,還包括運用直覺來頓悟。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設置情境,讓學生深入其中,并凸顯與學生心理息息相關的核心內容,以促成學生的共鳴及頓悟,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發現其內在規律。
緊接上面的教學內容,針對那個困惑,讓學生在釘子板上圈圖形。在圖形邊上釘子數不變的情況下,不斷地增多其內部的釘子數,然后又不斷地減少其內部的釘子數。這樣聚焦于圖形內部的釘子數,來回往復地操作。這時,學生就會頓悟出:當內部釘子數為1時,其面積是釘子數的一半;之后,每增加一個釘子,其面積就會增加1。再推而廣之,學生也就能很快地建立起面積(S)、邊上釘子數(n)及內部釘子數之間的數量關系公式: S=n÷2+a-1。
從這個教學片段可以看出:在學生具體的動手操作過程中,只要我們能夠找到那個頓悟點,并讓學生在這個頓悟點上反復“折騰”,就一定能夠有所發現、有所頓悟。雖然,這個沒有通過邏輯推導出來的知識僅是一種假設。但學生能夠通過驗證來予以證實。而這個操作、頓悟、驗證的過程,也自然而然地起到了讓學生深度參與的作用。
以上三個著力點,是沿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從情感、思維、直覺上不斷呈現的。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敏銳的眼光,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的各個著力點,調動學生的深度參與度,以達到高效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