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千鈺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正是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到訪歐亞橋頭國家哈薩克斯坦時首次提出的,這無疑是中國在向歐洲發出具有強烈合作意愿的信號。實際上,中國和歐洲分處亞歐大陸東西兩翼,自古就是天然的合作伙伴。中歐之間的貿易往來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連接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上,這可以說是人類貿易史的開篇之作。
從近代歷史來看,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中國和使29個國家聚在一起的歐盟都是改革成功的實踐者。因此,中歐雙方不僅在經濟上,同時也在政治觀念的創新上有共同的思想基礎,這也促進了中歐雙方的貿易友誼。
在實踐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著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改善當地投資環境的剛性需求相對較大的特點。目前各個國家質檢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互聯互通水平低,基礎設施不足,沿線國家運營效率低等現狀決定了基礎設施互聯仍將是“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重點領域和重點方向。聯通設施不僅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重要的經濟貢獻,而且為政策溝通,貿易順暢,金融溝通和人民心靈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持。
一帶一路項目盡管受到西方一些國家對中國地緣政治方面的質疑,但實際上這個項目僅僅出于中國對本國及所有愿意參與其中的國家的經濟發展的追求。“一帶一路”倡議的項目建設將為中國和歐洲國家創造大量機會。中國一直通過該項目積極進行市場拓展、貿易提升、基礎設施改善以及人文交流的增加。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中國為歐洲創造的一個巨大的市場,并且,這個市場中的產品交易正在擲地有聲的落實著。
例如,在西班牙馬德里,“義新歐”班列不僅將這座城市與中國東部的義烏連接,更為兩國企業進入對方市場創造更多機遇。馬德里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弗朗西斯科·阿蘭達指出,義烏是馬德里企業進入龐大中國市場的門戶。在波蘭,當地乳制品巨頭Mlekpol正著眼于用中歐班列將更多有競爭力的產品帶到中國市場。公司貿易總監瑪烏戈熱塔·塞貝林斯卡說,中歐班列提升交貨頻率和效率,甚至可以用來運輸生鮮產品。
此外,中遠海運集團投資并運營的希臘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已成為“一帶一路”合作典范。比雷埃夫斯工商會會長瓦西利斯·科爾基季斯說,中國企業加入后,港口發展呈現新氣象,經濟活力與日俱增,新工作崗位不斷涌現。希臘經濟和工業研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中遠海運與比雷埃夫斯港港務局簽訂的協議可為希臘經濟貢獻15億歐元,并創造12.5萬個直接和間接就業崗位。
事實上,歐洲方面也早已聰明地認識到了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為其帶來的機遇。其中,法國是最早表達參與“一帶一路”合作意愿的歐洲國家之一。馬克龍總統還邀請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歐委會主席容克,與習主席在愛麗舍宮舉行會晤。這是中國領導人訪歐期間首次舉行此類會晤,意義重大。中、法、德及歐盟領導人也就共建“一帶一路”進行了富有建設性的討論,各方都顯示了積極姿態。今年三月,中意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意大利政府做出了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戰略決定,體現出求真務實和遠見卓識。目前,中歐之間已經形成了包含年度領導人會晤、定期部長級會面以及60多個部門間對話等多層級的對話合作機制。既有的合作機制和合作平臺反映了當前中歐關系發展的現實需要,也體現了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基本內涵。正如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所說,“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全球最大規模和最受關注的公共產品,為促進全球合作和共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勢頭不可阻擋,日益頻發的全球性挑戰也不容忽視。全球治理規則正處于日益嚴重的壓力和威脅之下,舊體系面臨分崩離析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中歐之間的貿易合作顯得更加突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制定與落實促進了國際經濟新格局的形成與發展,對于世界經濟體系的構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一帶一路”倡議對于全球經濟的發展來說無疑代表著一種新的發展趨勢和治理方向,這使得部分歐洲國家開始積極參與到與中國的合作事業中來,對于新型全球經濟格局的形成與發展而言具有突破性的促進作用。無論是從中歐雙方自身的發展來講,還是從國際格局大環境的轉變來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一帶一路”倡議涉及的項目和思想內容都使中歐貿易關系大有可為,使雙方在世界形勢較為復雜的今天更好地實現良性發展的重要局面。(作者單位:澳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