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繼霞 李海波
土地是人類生存的基礎,隨著人口不斷地增多,人們對土地的不斷開墾、建筑,致使可耕種土地不斷減少,人類與土地之間的矛盾日漸加劇,生態環境遭到過度破壞。不合理的耕地,會導致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如果人們對忽視其狀態,不久的將來會威脅到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本文將根據張掖市山丹縣為研究對象,為其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有效的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發展措施。
一、山丹縣區域概括
(一) 自然氣候與環境面積
張掖市山丹縣位于我國西北干旱地帶,地處甘肅省的西北部。這里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夏季比較干燥,平常溫差較大,年平均溫度為6°。降水量少,蒸發量大,自然災害比較多。山丹縣的總面積達5402平方公里,這里主要的經濟來源是農業和畜牧業,可耕地面積為85.7萬畝,平均每年的耕地面積為46萬畝,屬于半農業半牧業縣區。雖然這里只是一個縣區,但旅游資源豐富,每年的夏季是來這里旅游的大好時期。
(二)社會經濟情況
山丹縣在張掖市的產業產值中是十分突出的,這里有著三大產業,其經濟占比各不同,農業和畜牧業是這里的第一產業,2017年全縣的總播種面積達到68.68萬畝,較去年增長了0.43%,其中有糧食種植、油料種植、蔬菜和園藝種植、中草藥種植,種植產業尤為豐富。畜牧業有養豬、羊、牛等,每年都產出大量的肉類、羊毛、牛奶,為山丹縣的經濟帶來不菲的受益;第二產業為工業與建筑業,依2017年的工業增長值,實現了50710萬元,實現全年穩定增長;第三產業為資產投資、旅游、交通等,山丹縣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漢明長城、山丹軍馬場大草原和焉支山森林公園等,都是十分具有特色的旅游之地,夏季去游玩極為合適。
二、山丹縣耕地利用現狀與特點
(一) 耕地利用現狀
山丹縣有豐富的荒灘土地和豐富的光熱資源,可以引導勞動者們開墾荒漠區,實現對荒地的利用,可以發展種植雙孢菇、葡萄、規模養殖,政府可以實行資金上的資助和實效上的鼓勵,讓群眾大膽地去實現土地的合理運用,養殖業、種植業、果蔬等,根據天氣的特點,種植相應的作物,實現經濟的繁榮。比如北部的沙荒地,建設農民創業園,建立雙孢菇種植基地,并建立相應的冷藏庫、烘干室等。
(二)畜牧業的推進
山丹縣的第一產業有畜牧業,可以發揮資源上的優勢,以養殖小區建設豬、牛、羊產業的開發,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和運用,可以根據這點開發各類沙荒地資源,累計建成規模養殖小區47個,規模飼養畜牧大將近140萬頭,實現產值上億元,有力推進了山丹縣的畜牧業向區域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實現傳統養殖方式的更替。政府可以推進經營的合理引導,打造縣級的特色肉品牌,推動豬牛羊肉類的名氣。根據2018年的調查,羊產業已經是全縣畜牧業的產業支柱。
三、山丹縣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
(一) 非農建設地與耕地的矛盾
我國的經濟發展是迅速的,其各省市的經濟發展也日益增長,山丹縣也一樣,農業的調整、居民居住地、工程建設、交通、水利等方面,甚至加上本地特有的自然災害,都是造成耕地大面積減少的原因,可謂是連年下降。最主要的還是農業勞動者對耕地的不重視,沒有相關的知識,不知道農耕的重要性,導致大面積的浪費和開墾,只為了經濟的發展,占用耕地建立其他的產業。
(二) 人口增加,耕地面積不斷加重
人們的建筑業與耕地的矛盾由來已久,不僅是山丹縣,各個地區都有,隨著人口的增加,對居住環境的、對游玩方面的需求也會變多。人口增多,耕地面積就會變少,農作物的產量就會變少,生態環境也會遭到破壞,在加上存在毀林開墾、干旱少雨、土地沒有合理地利用,造成土地的損壞與浪費,農村勞動者的保護意識比較弱,導致很多人都在不斷地開墾,一些綠色之地變成貧瘠的荒地,還嚴重影響土地的質量。土地資源的不合理開發,都是加劇山丹縣土地資源破壞和不斷退化的原因。
(三) 礦業的開產,土地的污染
山丹縣的礦業資源豐富,導致該縣的工業發展比較快,是除了農業和畜牧業之外最大的產業。在開采礦物的途中,也會很大程度上破壞土地結構和土地的養分,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土地退化的現象,一些礦物含有污染源,嚴重毀壞土壤的平衡及周圍的環境,造成周圍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的土地無法種植農作物,無法實現土地的利用率,致其浪費和荒蕪。
四、 山丹縣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對策
(一) 強化對耕地的法律保護和執法力度
全縣經濟的發展是最要的,但得有一個分寸。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可以看出該地的政府管控力度。政府應大力去各鄉鎮宣傳新的《土地管理法》制度,對耕地的保護法規,及對農田的保護制度,采用“占一補一”的管理相關政策,更大化的規范耕地使用的決定權和審批權,以確保農田的耕地不會被任意占用。縣級政府應定期對全縣范圍進行土地勘察,對違法占地的現象給予嚴懲和教育,杜絕土地破壞現象。,提升群眾與干部的保護耕地的知識,對耕地的保護給予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資源的保護與合理運用。
(二) 根據規劃的修改,實施資源的可利用性
區域持續發展是指不同尺度地區在一段較長時間內,經濟和社會同人口、資源、生態環境之間保持和諧、高效、有序的發展。人口要得到管控,資源要合理的利用,生態環境保持一定的穩定狀態。實施資源的可利用性,就得積極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根據山丹縣的特點,采用利用的潛力和方向,比如是荒漠區,就要種植能抗旱的、生命力強的作物。用科學規劃的方法對每一片土地實行管控,用土地前嚴格規劃確定的數量和用途,真正切實土地的合理運用。
(三)提高耕地保護意識
因為山丹縣的工業與建設行業在不斷地發展,占用過多的可耕地面積,致使可耕地面積越來少,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耕地面積的急劇減少,提高比重值。導致張掖市耕地資源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還是農民缺乏科學的耕地意識,開墾亂建現象是愈發嚴重。這一點真的需要當地的政府加大對農業勞動者的相關知識普及,長期且定期地宣傳我國的土地國情,加強勞動者對耕地的愛惜和合理運用,不要為了工業的發展,就忽略了農業耕地的重要性,千萬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而不做長久的打算,以免到時即便還危及不到這一代,子孫后代也會受到極大影響,政策應該有效控制人口、保護環境、珍惜可耕種土地,身為中華民族的公民,都應該盡到自己的責任,為國家的未來考慮、為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盡自己的一份力,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珍惜可耕種的土地。
(四) 實行退耕還林,有效利用耕地面積
實行這一項措施之前,一定要合理評估不同區域的地勢和環境等自然要素,科學選擇最適合這個地區的林種、樹種,根據不同地域用不同的方式,比如有些地方的生態系統比較脆弱,可以采用生態林或者種草,避免盲目的還林措施導致生態的進一步惡化,在優化生態平衡之際,可以適當發展經濟林或者用材料林,又是勞動者的一個生財產業,不僅能有所改善環境,還能讓經濟收入有所增長。
(五)提高人口承載力
提高人口承載力的前提得從兩方面去抓,一是提高糧食產業,而是控制人口的增長。農業的發展要成為發展的中心,實現農業機械化,擴大設施農業規模,提高設施服務水平及加速培育農業主導產業和糧食優勢品種,推進農業生產區域的布局,提高糧食的產量。但對農田的保護是必不可少的,對耕地要有嚴格性的規定和有效措施,完善非農業用地規劃和布局。因為人口的不斷增加,導致農田過度開墾,造成耕地面積不斷減少,應該加大人口管控,穩定人口增長,提高人口承載力。
五、結語
山丹縣的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其應對主要措施是當地政府加大農業勞動者的土地保護意識,傳授保護耕地的重要性,耕地的保護與科學利用,能提高山丹縣的農業產業,促進祖國繁榮穩定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山丹縣委黨校)
本文系甘肅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調研課題《“兩山”理論助推生態脆弱地區脫貧攻堅的實踐路徑研究——以山丹縣為例》階段性成果。課題組成員:李海波、保繼霞、葉麗霞、楊建文、龍作聯、裴濤、薛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