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
一、供給側改革與共享經濟綜述及內在聯系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經濟學中,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分析中不可拆分的一對。經濟發展應該既強調供給也關注需求,必須穩妥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許多的問題,最主要的還是供給側結構性問題,這是國內外眾多因素造成的,但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經濟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和完善。我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改革指的是在適度擴大需求總量的同時,通過對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調整與優化供給側結構,矯正供需關系結構錯配與生產要素配置扭曲,在短板上擴大有效和高端供給,實現供需平衡高水平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平穩且高效。
(二)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最早以分享經濟出現在1978年的一篇論文中,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及2008年的經濟危機推波助瀾下,共享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已經滲透到多個行業,是經濟繁榮的重要力量。共享經濟是依托互聯網技術,集合有價值的閑置資源,通過共享平臺,滿足消費者需求,從而達到閑置資源的最大利用,其本質是資源占有者有償的讓渡資源使用權,提倡不求擁有,但求使用。它是以社會信用為核心,重新建構了社會生產協作關系,催生了以數據驅動的經濟模式。
(三)兩者的內在聯系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目標是利用改革方法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與共享經濟的發展內涵與方向高度契合。第一由于產能過剩,出現了大量的閑置資源,共享經濟可以讓這些閑置或過剩的資源通過有償讓渡使用權,暫時出租給資源需求者,獲得收益并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而且利用基于互聯網的共享平臺能夠減少信息不對稱、信息錯誤的問題,能夠直接匹配供給和需求兩側,并能減少交易的中間成本,從而降低產品生產交易的成本,提高顧客的購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為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提供了有益幫助。第二在去產能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問題。我國就業形勢一直以來都比較嚴峻,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去產能的下崗職工就業困難也很大,而共享經濟就提供了一種靈活的就業方式,讓下崗職工以自我雇傭的形式加入到共享經濟就業市場中,分享他們的體力或者腦力勞動以及其他們擁有的其他閑置資源,既創新了行業發展,增加他們的收入,又維護了社會的穩定。第三共享經濟能夠減緩資源消耗,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共享經濟減緩了資源的使用和浪費,促進了我國生態文明健康發展,這也是供給側改革中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的需求。
二、供給側改革下共享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困擾
(一)我國共享經濟發展現狀
1.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滲透深度不斷增加。根據《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顯示,2018年我國共享經濟相比上年增長41.6%,交易總額達到2.94萬億元。其中生活服務、生產能力、交通出行的交易規模位居前三甲,而其增長速度分別比上年增加97.5%、87.3%和70.3%。2018年共享經濟飛速發展,為社會特定的群體提供了大量廣泛的就業機會,推動了以網約車、共享住宿、共享外賣、共享物流等為代表的服務新業態的結構優化和快速增長。推動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也為共享經濟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持。
2.共享經濟滲透產業越來越廣,對整體經濟影響巨大。我國共享經濟經過高速發展,共享經濟參與者約有7.6億人,其中參與服務的人數有7500多萬人,同比增長7.1%。截止2018年底,全球305家獨角獸企業中中國占了83家,其中共享經濟獨角獸企業占比為41%。目前為止共享經濟已經滲透到交通、物流、住宿、知識技能、制造業、生活服務、醫療、辦公以及生產能力等多方面,從單純的物品共享延伸到服務、知識、制造業等產業,不久的將來共享經濟的熱潮必將快速蔓延,共享經濟的觸角將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市場規模也將逐年增長。
(二)我國共享經濟發展困擾
1.法律缺位、監管失效。共享經濟為法律法規及監督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共享經濟產生了產銷者,模糊了消費者與供給者的界限,打破了雇主與雇員的關系,對傳統的經濟結構、勞動關系、社會關系、利益分配都有巨大沖擊,使得現行的法律法規根本無法應對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共享經濟發展中問題頻頻發生,比如ofo共享單車押金久久不退的問題。再比如滴滴在2019年一季度收到司乘雙方車內糾紛沖突投訴8萬余次,如何來厘清近8萬余次糾紛的責任?如何來保障供需雙方的權益,這對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戰。另外,共享經濟倡導人人參與,為監管也帶來了困難。一方面共享經濟門檻低、參與成本小,因此任何有閑置資源的人都可以參與進來,參與人數量巨大,政府監管也常常有心無力。
2.信任體制有挑戰。我國是一個熟人社會,對陌生人信任程度低。我國的信用體制建設比較落后,居民信用意識薄弱,信用環境亟須培養和加強。而共享經濟是一個以信任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沒有信任就沒有共享。雖然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于陌生人之間的信任有一定的提升,正如淘寶的成功,也是充分利用了信用體制。但是目前得分制的信用評級體系是有漏洞的,許多商機通過非正常手段獲得高分,誤導消費者,也破壞了信用體制的可信程度。共享經濟中也是如此,比如網約車連續發生幾起命案事情,下車前要求乘客打5分好評,或者雇人刷單等等這些都會造成信任流失,會制約共享經濟健康發展。
3.信息安全有漏洞。互聯網是共享經濟發展重要支撐。共享經濟平臺每天都會收集、處理大量的數據,并相應作出決策,達到快速的供需匹配。由于互聯網及共享平臺本身的不健壯性,存在安全漏洞,因此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術對共享平臺進行網絡攻擊,或者一些不法共享平臺利用倒賣個人信息而獲取收益等等,都會造成個人的隱私信息和財產安全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因此共享經濟在信息安全上還有大的挑戰。
三、供給側改革下持續發展共享經濟
(一)完善體制機制,給共享經濟營造適宜的環境
共享經濟對傳統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社會、經濟、法律各種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從其根本點入手,完善共享經濟的體制機制,讓共享經濟合法、合理、合情。首先,在法律上必須確保共享經濟地位的合法性。共享經濟顛覆性、創新性的發展會對原有的生產體系和技術造成沖擊,一定會遭到現行經濟產業、行業的阻礙和打擊,因此對共享經濟立法可以確立它是我國經濟發展一部分的地位,也可以防止那些打著“共享”旗號的違法犯罪行為。其次,建立以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共享經濟治理體系。以互聯網大數據為基礎,建立現代化的監管策略,通過對共享平臺數據監測,掌握共享經濟活動的態勢。要促進政府角色的轉變,從控制管理者轉變為服務者,要建立平臺、企業行業及個人多方參與的治理體系,發揮行業組織的專業優勢,達到共建共治共享。最后,要完善社會信用體制建設,為共享經濟繁榮提供富有的土壤。信用體系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從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入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再結合信用體制制度的完善,才能杜絕和打擊濫用信用體系的行為。
(二)利用共享經濟擴大資源供給
化解產能過剩是供給側改革重點之一,去掉產能過剩更有利于去杠桿的實施。在傳統的經濟模式下,企業很難對產品的社會需求進行預估計,錯誤的需求估計導致產能過剩、庫存增加等一系列問題。共享經濟的出現為去產能提供了一種可行的經濟模式,共享經濟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能夠對市場需求做出及時的反應,利用人工智能做出準確的分析和判斷,讓企業有針對性的設計生產計劃及生產產品,達到供需兩端信息對稱,聯系緊密,從而減少產能過剩、庫存增加等問題。另外,對于目前已經產能過剩、庫存的企業還能通過共享經濟,充分利用閑置的過剩產能、庫存,把這些資源整合到共享平臺上去,重新對資源進行配置,提高經濟效益,最大化利用資源。因此,供給側改革下的共享經濟能夠在減少資源消耗的情況下,擴大資源的供給,既保護生態環境、去產能去庫存,及時高效的運行模式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利用共享經濟實施供給側結構變革
1.現代農業的共享經濟路徑。我國農業發展始終是經濟發展的一大短板,當前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且單位成本高、競爭力弱,農民增收困難。要補足短板,只有走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在產品質量和數量上保障有效的供給,要能契合消費者的需要。通過共享經濟,能使農村閑置的土地得以流轉,可以實行規模生產經營;可以讓鄉村旅游更具個性特色,更能融合一二三產業發展;可以讓農產品通過共享平臺,以訂單農業的方式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當然,還可以共享勞動力、農業技術、甚至農具農機等等,因此共享經濟是現代農業發展中必定是不可缺少的一種經濟模式,也是助推農業現代化重要力量。
2.為制造業賦能。傳統的制造業可以通過共享平臺,以車間、廠房、制造技術、設備、服務等為資源,相互共享交流,努力實現資源的有效流動,降低產品的成本,提高制造業的效率與質量。并且通過互聯網、共享平臺、大數據等技術,能夠比較準確的掌握市場的需求,促使供需雙方平衡配置,化解產能過剩問題。共享經濟能為傳統的制造業激發創新活力。
3.讓服務業創新。我國的共享經濟在服務領域發展最為迅速,在交通、住宿,教育服務以及生活服務方面比重很大。比如滴滴打車、共享單車、美團外賣等等都耳熟能詳共享服務業。共享經濟為服務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提升了服務業供給側的質量和效率,激發了大量的服務業新模式。在供給側改變背景下,共享經濟正不斷向各種服務業滲透,勢必能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更多消費需求增長。共享經濟將成為服務業創新的一股最重要的力量。
(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潼南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