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麗
很多高校的會計學課程中,主要包含經濟學、管理學和會計學相關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等,各高校設置這些學科的目的主要在于培養符合時代的會計專業人才。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會計專業人才能夠牢牢把握國家相關的方針、政策及法規,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培養分析和解決基本問題的能力,對會計學將來的發展也會有所了解。高校要加強財務共享服務的教學,如何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善和創新也是一大研究課題。
一、財務共享服務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為各企業帶來了新的生產模式,各企業紛紛建立起了財務共享,為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財務共享是指企業將下屬單位相同的財務職能集中,由一個相對獨立的財務機構來行使,即各單位共享一個機構的財務服務。財務共享模式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放勞動力,將財務人員從財務核算業務中解脫出來。
財務共享模式的搭建,與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相比,具有很大的優勢。財務共享模式的出現減少了中間管理層,能夠為企業降低運作成本。引進財務共享服務的企業讓數據匯總、分析不再費時費力,有效的提高了財務管理水平和效率。財務共享服務具有跨區域處理數據的特點,能夠將財務人員從繁雜的核算中解脫出來,也能夠為企業做出的決策提供支持,推動企業的發展。共享服務和財務集中的概念很容易混淆。這兩者都是將分散的業務和資源集中到一起,但是這兩者集合的方式和目的大相徑庭,共享服務的集中更貼合整合,將資源和業務整合在一起。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沖擊,高校要加強重視會計人才培養的方向,該如何順應時代的發展改善傳統的會計人才培養體系也將是一大研究課題。
二、財務共享背景下對會計人才能力的需求
(一)共享財務及能力需求
在企業中,共享財務的職能是會計核算、編制財務報表等基礎的會計工作,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加標準化的服務,也能夠發揮財務執行和財務監督的作用。在財務共享模式下,基礎的財務人員只需要掌握一定的財務知識、英語基礎及基本計算機操作技能即可,具備這些技能就可以上崗。財務人員要想獲得更多地升遷機會和發展空間,就要多了解IT知識、統計學等。
(二)業務財務及能力需求
財務人員要對經營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熟練掌握,并借助于各種管理工具和辦法對這些過程進行財務分析、規劃等,分析結果可以直接體現出流程中存在的問題,讓管理者及時發現問題、提升效率。管理者也可以借助財務人員的分析結果對企業的發展做出展望及決策。因此,在財務共享模式中,財務人員不僅要掌握傳統的財務知識,也要掌握統計學、管理學等,精通金融、風險控制等知識,同時也要對企業的各環節了然于心,這樣才能夠為企業的提供服務和支持。
(三)戰略財務及能力需求
對企業來說,財務人員處于至關重要的位置,是企業發展戰略的支持者。財務人員也要負責企業的融資、收并購等,這就要求財務人員也要掌握這方面的技能,對風險極度敏感,進行一定的把控并且將企業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對財務人員的要求也更加嚴格。財務人員要有廣闊的視野和戰略頭腦,要具備把控風險的能力、融資規劃、價值管理等技能。
三、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的現狀
在我國的從業人員中,會計人員超過1660萬,但是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端型人才極其匱乏,但是企業對會計高端型人才的需求量比較大,現有的數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高校是成就夢想的搖籃,也是為社會培養高端型人才的重要場所,高校的教育模式模式和課程目標都直接關系到會計人才的專業素質。就目前來看,搞笑的培養模式還存在很多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過時且形式化
很多的高校中,課程體系依舊比較傳統,主要包含基礎課有管理學、經濟學等,專業核心課有財務管理概論、審計學等,專業選修課有審計實務、納稅籌劃等。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很多的課程都停留在基礎的教學層面,更注重理論教學,側重于基礎的憑證填寫及賬簿登記上,這種方式讓學生缺乏實踐意識、喪失動手能力,導致了對知識和技能掌握不牢固。教學過程中設置的實踐環節大都是在課堂或者計算機室完成的,學生對此提不起興趣,實踐教學環境的不合理,導致了教學效果無法達到預期。高校在授課過程中忽略了對財務分析能力的培養,但是,在財務共享的模式下,財務分析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二)培養目標不明確
在傳統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中,高校并沒有弄明白要培養什么樣的會計人才,展開的教學活動沒有明確的目標,導致了培養的人才逐漸的偏離市場的需求。雖然市場對于高端型會計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很多會計專業畢業的人才依舊無法順利就業,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培養目標不明確的問題。
(三)師資力量匱乏。
在大多的高校中,缺少具有豐富實驗經驗和教學經驗兼得的教師。很多的教師淺顯的認為學生只需要掌握理論即可,實踐能力并不重要。這樣錯誤的觀念致使教學過程中只注重理論知識,偏離實際。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并不能接觸到實踐教學,不能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轉換為實踐能力。缺乏“雙師型”會計教師,對高校、學生來說都是損失。因此,高校中及時的引進人才也是重要工作。
四、基于財務共享的高校財務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
財務共享模式讓高校傳統教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因此對傳統的教學進行改革是大勢所趨。財務共享模式下的財務人員轉型不僅僅是財務的簡單分工,對于對企業創造大價值的財務人員來說是福音,因為他們創造的價值企業也更愿意付出更多的成本。高校是成就夢想的樂園,也是培養實現財務轉型的重要場所。應對當前的市場需求,高校要積極的將教學活動與實際需求對接起來,優化原有的傳統模式,努力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級會計人才。
(一)優化課程體系
高校要以培養符合實際需求的高級會計人才為目標,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培養觀念,不斷的調整原有的課程體系。高校在注重基礎理論教學外,在專業課中也要加強企業管理方面的課程設計,增強對經濟學、管理學等的重視。在專業選修課上,也要融入我國經濟發展的前沿問題和熱點問題,定期邀請具有豐富經驗的高級會計人才到學校進行講座。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對互聯網、云計算的學習并熟練掌握應用,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軟件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在授課時,也要加入財務分析的講解,注重對學生財務分析能力的培養,促進會計人員的轉型。具備了財務分析能力,有助于為企業做到把控風險、合理規劃企業發展。
(二)正確定位培養目標
在大多數的高校教學中,注重理論基礎而偏離了實際,學生所學并不能完全的運用在會計任職中。時代在不斷地變革,商業環境的變化愈來愈快,對于會計人才的基本要求要有所改變。高校應在企業中做市場調研,了解各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確立培養目標,及時的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和改善。高校會計教學應以“管理”作為立足點,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重視學生所需技能和必備能力的培養。高校應組織專家探討,對培養目標進行探討和規劃,對教學目標重新定位,緊跟市場趨勢,順應時代和企業的發展需求,努力培養出高素質管理型會計人才的后備人才隊伍。高校正確的定位培養目標,不僅能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能夠推動高校的良好發展。
(三)加強師資團隊
古人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由此可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擔當的重要角色。不論高校要采取那種人才培養模式,達到什么樣的需求,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至關重要。師資力量強大,有助于高校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革。除此之外,高校也可以邀請企業專業人士作為導師,進行講座等,與學生零距離接觸,讓學生能夠多了解實際工作,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業和就業能力。針對教師隊伍,高校可以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評定,加強職稱評定的管理,定期為教師組織培訓活動,這樣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高校與企業有效的連接起來,讓企業和教師之間加強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教師也能夠了解到最新的會計知識及制度等,在教學過程中也可將其作為引入,加強財務共享課程的教學及課時,讓學生對會計知識掌握的更牢固。
(四)創新培養方式
在財務共享模式下,企業更需要高端型會計人才才完成財務分析及價值管理等工作。高校培養的人才都具有專業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重應用能力,使之能夠適應崗位的需求。首先,教師要加強實踐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枯燥乏味,學生很容易喪失學習興趣。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增加一些實例,或者可以采取視頻、圖片的教學方式,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另外,教師應與企業有效結合,邀請企業專家作為指導老師,模擬實際工作流程,對企業真實的案例進行探討分析,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高校也可與企業簽訂實習協議,為學生提供實習平臺。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可以真正感受到工作環境,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高校也要尋求已經搭建起財務共享模式企業的幫助,聯合培養出高端型會計人才,符合市場需求。
五、結語
在本次探討中,我們以財務共享的背景下高效財務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作為核心,了解了財務共享服務對會計人才提出的要求,對高效培養會計人才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策略。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很多的企業都引入了財務共享服務,對高端型人才的需求也愈發加大。高校應依據市場需求,及時的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讓會計人才更具備專業性,能夠符合財務共享模式對人才提出的要求。高校應創新思維,明確培養目標,切實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培養適應需求的“未來型”管理會計人才并輸送到企業,從而推動我國會計教育事業的發展。
(作者單位:武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