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黎明
家族企業是指企業所有權歸家族控制所有的一種特殊經濟形態。家族企業和民族企業是我國經濟中重要組成地位,其有序管理是我國增強國力的發展關鍵。而隨著經濟體系隨市場多變,企業運營方式也做出了相應調整。而家族企業受限于長期形成的固定管理模式,企業發展方向也成了家族企業內部爭論要點。在此環境下,家族企業內部審計得不到重視,在當下經濟環境中便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對此,家族企業掌權人應當建立對內部審計的理性認識,以企業文化帶動人才培養為審計機構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本文將淺要分析家族企業內部審計的困境繼而展開對應對措施的探討。
一、家族企業內部審計的困境
據分析,我國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約為8.8年,與國際家族企業壽命相比,相對來說算比較短的。就目前現狀而言,家族企業面臨著內部與外部的雙重壓力。一方面,經濟體制不斷改革,家族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也趨于復雜化。另一方面,家族企業內部人員在長時間的親情型管理體系下缺乏對人員審計的重視,從而導致家族企業內部運行紊亂。在這層層壓力之中,家族企業內部審計也面臨著巨大壓力。
一方面,家族企業管理人員缺乏對內部審計的理性認識,由于家族企業的特殊性,家族內部人員能通過日常溝通來解決問題,無需官方系統進行評價或審核,普遍認為內部審計并非內部管理的必要操作。即使為迎合時代要求,設立內審機構,其實行流于形式,審核目的并不明確并且缺乏全面性,其主要目的在于財務核算而缺乏管理意識的建立。因此,內部審計在此環境下,無法形成專業體系,內部審核機構也如同虛設。
另一方面,由于家族企業掌權者及高層管理人員大多由家族人員擔任,“家長式”管理方式具有排外性,其對于外部人員的審核結果并不信任。相對來說。企業管理者更相信自己的判斷,因而不注重內部審核機構的優化。長久以往,專業的內部審計體系難以形成,治理層與執行層之間缺乏聯系紐帶,而內部審計也難以發揮實際性作用。
二、家族企業內部審計困境應對措施
(一)企業管理者需發揮主導作用
以美的集團為例,美的集團成立于1968年,兼有家庭電器、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等多元化服務項目。在集團創建后約30年,內部審計機構由初步的審計部雛形發展至二級審計機構,在專業的內審機構的監管下,其發展趨勢有目共睹。其注重一把手的主導力量,集團創始人何享健憑借其獨特發展眼光居安思危在中國家電市場占據有利位置。企業一把手作為企業運營的決策者,必須重視審計隊伍發展,并積累管理經驗,充分認識到內部審計的重要性,為內部審計機構的專業性發展創建廣闊空間。
(二)更新管理觀念,與時俱進
在世界500強的家族企業中,其發展的較好的家族企業依次劃分為股東會、董事會、管理層。在管理層次劃分較為明晰,因而內部審計也能在良好發展氛圍中得以穩定成長。但部分家族企業仍局限于家族型管理卻忽視了企業規模的擴大需要更專業的管理人才實現企業有序發展。因此,為緩解內部審計內部壓力,企業內部管理人員應當擯棄排外心理,與時俱進,注重人才引進,將親情化管理觀念轉換成制度型管理以延長家族企業壽命。
(三)注重企業文化建設
以恒大集團為例,據最新數據顯示,恒大集團是家族企業中唯一入圍前25位的世界五百強企業。恒大集團旗下包括房地產、金融、旅游等多個項目,企業規模十分龐大。而其企業化的有序運行離不開優秀企業文化的引導作用,其注重誠信,講究質量,旗下不乏優質型員工。
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發展中所形成的,貫穿于企業發展的各個時空內。在先進的企業文化引導下,家族企業才能為內部審計提供動力。企業文化牽涉到企業職工道德,而內部審計作為一項評價性項目,其對人的道德觀要求極高。正確的道德觀能引導內部審計機構良性發展。在有了企業高層人員的支撐下,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培養是內部審計走出困境的核心環節。而健康的企業文化自帶激勵作用,能影響內部員工的工作狀態。因此,家族企業需注重文化建設,為內部審計機構職工培養提供方向性意見。
(四)細化分析內部審計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大方向,而內部審計文化是內部審計發展的小方向,因給予細化管理。在內部審計文化細化分析中,應當以集團戰略作為核心,將內部審計使命和集團發展措施緊緊聯系在一起。并且,家族企業的管理模式因受復雜的人際關系影響,其評判體系客觀性的缺乏是內部審計體系發展的重要阻礙。內部審計應當以公平、公正、客觀為行事原則,建立具有大局觀的內部審計文化,方能有助于審計職能的全面發揮。內部審計文化需基于企業文化,以企業文化為價值導向,創建符合企業發展方向的內部審計文化。
三、結語
家族企業和民族企業是我國經濟市場中兩大主力,其穩定運營及健康發展是我國在經濟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強有力支撐。然而,隨著時代發展,我國家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因長期發展中殘留的“家族型”管理體系缺乏對內部審計的重視從而導致企業內部人員關系不明確,公款挪用等現象常有發生。總結上文可得,內部審計對于家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企業經營者需發揮主導作用為審計部門創造良好發展空間。
(作者單位:石河子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