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妍
群眾文化創作是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群眾文化既有傳承性,又有自主性,既有展現于殿堂的高雅文化,也有傳播于市井的大眾文化。它是一個時代下人民群眾對歷史擔當的信念,對當前生活的情感抒發,對理想中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對未來生活期盼的追求。它已經處于人民群眾心中的重要位置,是最容易被接受和認可的文化載體之一。合理引導群眾文化創作,使之契合新時代社會建設主要特色,是驅動經濟社會發展和團結人民群眾意識形態的重要力量之一。
一、新時代下群眾文化創作的主要特征
(一)群眾文化創作的基底源于民俗傳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域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有鮮明的地域風情。現流傳于市井的群眾文化,往往涵蓋了歷史典故,折射出社會面貌、人文環境、歷史人物等時代性的潛在背景。在表達形式方面,群眾文化創作具備地方性的歷史傳承的文化基礎。
(二)群眾文化創作的靈感源于生產生活
群眾文化有強烈的接地氣特征,一般均被大眾所樂于接受,能夠做到雅俗共賞,展現出強大的親和力。因為,群眾文化的創作背景不是單一個人或者小群體獨有的,而是有大眾化相同的生活背景。任何創作,一旦有了相同的環境基礎,有了相同的追求夢想,往往就能讓大眾產生共鳴。
(三)群眾文化創作的精力源于日常時間
在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下,群眾文化的創作很少能夠一蹴而就,而是經過時間碎片點點滴滴積累,精心打造而成。因此,一些優質的群眾文化創作基本上都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即便是簡單一例群眾文化創作,也需要運用大量的空暇時間進行糅合。
二、新時代下群眾文化創作的功能和作用
(一)群眾文化創作是群眾凝聚智慧的結晶
每一例群眾文化創作都是一項系統工程,都是生活各種片段的縮影。群眾文化創作的開篇、過程、結果、表現都凝聚著群眾的情懷和智慧,更是海納百川地將社會方方面面進行縮影,深刻反映出群眾精神,充分展現群眾智慧。
(二)群眾文化創作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
譬如一束曙光在棱鏡下,能夠折射出七色的光彩。在一例群眾文化創作成果中,能夠捕捉到經濟、社會的多方面的客觀現實。大力鼓勵和發揚群眾文化創作,本質上就是展現出黨和政府對群眾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三)群眾文化創作是宣傳意識形態的載體
群眾文化生動活潑,是最容易被大眾樂于接受的文化之一,也是傳播現實精神文明的主流載體之一。特別是群眾文化對閱覽者(觀摩者)的精神打動作用,成倍于傳統自媒體的功能。故進一步關心和支持群眾文化創作,扶持和引導尤為關鍵。
(四)群眾文化創作是歷史傳記方志的影像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創作甚至具備傳承歷史的使命。以數據媒介作為存儲,能夠生動展現和回顧一個時期的社會發展史。優質的群眾文化傳承對于未來文化的傳承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更是在文化層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起到關鍵作用。
三、當下群眾文化創作中面臨的問題
(一)群眾文化創作的專業團隊未有效組建
部分人才由于自身工作因素,沒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進行進行創作。或因為個人能力或可支配時間有限,無法組建創作團隊,無法將人員之間的自身優勢進行疊加。導致有文化創作想法的人員心有余力不足,導致群眾文化創作淺嘗輒止。
(二)群眾文化創作的后備支撐還有待激勵
由于群眾文化創作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如果部分優質案例在沒有展現成果的情況下,一般群眾創作的積極性不是太高。現也缺乏一些關于群眾文化創作的賽事或推廣活動。
四、關于扶持新時代下群眾文化創作的一些思考
(一)要貼合時代的發展,明確群眾文化創作的主題
在新時代下,傳統媒體、傳統觀念、傳統路徑、傳統思路發生了革新的變化,包括人民群眾對創作型文化的認可度也有了全新的認識。因此,在群眾文化創作方面,應充分明確社會文明精神標識,只要是積極向上的,只要是基于生活的、只要是憧憬未來美好生活的,原則上政府都應該予以支持和鼓勵。
(二)要重視創作的開端,尊重群眾文化創作的交流
應充分組建或深化文化專業團隊牽引群眾文化的意愿和喜好,掌握群眾喜歡的文化活動內容。以團隊的形式,鼓勵群眾相互交流、相互溝通。文化主管部門應多發動和組隊參與各項文化專業性的活動,通過與旅游、宣傳等相關部門的協調,爭取更多的支持,擇機精心策劃組織博覽會和展演活動,推動群眾創新型文化的傳播。
(三)要完善創作的扶持,優化群眾文化創作的保障
要參考非物質文化項目多樣性保護的方法,制定對群眾文化創作分類保護的標準規范和指導意見,做好各類經費保障、獎勵申報、設備支持,以及扶持政策的上承下達,全面、系統、科學的為群眾文化創作給與保障。對于一些優質的群眾文化創作成果,應支持其申報知識產權保護,幫助其提升到專業的學術平臺。
(四)要服務文旅的發展,運用群眾文化創作的成果
在文旅融合發展的思路上,以群眾文化創作成果運用于旅游慶典活動中進行造勢,多渠道推廣和宣傳,以進一步開發地域性的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形成旅游與文化的優勢互補結合,實現縱橫發展。具備條件的,可以協助其成立協會組織,加大對創新型群眾文化的理論和實踐交流,實現方式方法和文化關聯事業的互補和相互激蕩,從而進一步運用群眾文化創作成果。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文體教育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