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珂
校園安全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高校為校園安全提供保障,備受社會各階層的重視,也是高校校園管理的重點內容之一。近年來,校園安全問題頻發,消防安全、電信網絡詐騙、網絡高利貸等事件都嚴重威脅著師生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了極大的損害。這表明,盡管我國政府和各高校在校園安全管理建設方面投入了極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校園安全問題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高校作為校園安全供給的主體之一,究竟負擔著怎樣的責任?又將如何有效履行其職能?
一、校園安全的屬性界定
校園安全一般指在校學生、教職工以及公共財產的安全,其主要包括人身安全、財產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衛生安全、校園周邊安全和信息網絡安全等。安全沒有獨立的所有者,如果去定了獨有的所有者,則它自身作為特定的社會勞動形態就發生了變化,所以安全本身不是一種商品,也不具有交換性和市場性,也就無從談論它的屬性。但是,安全作為一種勞動形態,有其產品,即安全產品。因此,我們對于校園安全也是基于其產品屬性來論述的,在此基礎上運用公共產品理論對校園安全進行探討和分析。按照薩繆爾森在《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中的定義,純粹的公共產品或勞務是這樣的產品或勞務,即每個人消費這種物品或勞務不會導致別人對該種產品或勞務的減少。而且公共產品或勞務具有與私人產品或勞務顯著不同的三個特征: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非競爭性,是指額外增加一個人隨公共物品的消費并不會影響他人同時消費改產品,不會引起生產成本的任何增加,任何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其他人同時享用該公共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非排他性,是指任何人對某種公共物品的消費,都不排斥其他人對這種物品的消費,也不會減少其他人由此而獲得的效用。在校園安全的供給和消費上,非競爭性和費排他性的表現非常明顯,學校在校園安全的設施建設、保衛巡邏制度以及安全意識教育等方面的供給并不是由私人承擔,也不會因為某一特定群體的獲益而導致其他群體不能獲得相同的安全保障。
二、校園安全供給失衡的現象分析
(一)安全教育形式化,缺乏實效性
盡管目前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已經出現了一些眉目,出現了以講座、知識競賽、校園宣傳等形式的宣傳活動,以此為平臺形成了交通、消防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活動。但是這種教育活動卻因為相對單一化的模式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生吸引力,學生對此并不感興趣,尤其在學生安全防范意識方面的培養也比較欠缺,使其嚴重的缺乏時效性。
在互聯網發展速度較快的今天,高校在宣傳安全教育方面也應該增強手段與形式方面的創新,應該將網絡安全教育放在重點內容進行考慮,積極地通過微信、微博、QQ 等社交平臺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安全的宣傳教育,進而能夠引發學生的積極性。
(二)校園安全缺乏專門的法律
高校通過德行對學生進行大力的宣傳與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安全責任意識,進而能夠有效維護校園的穩定與安全,使得師生的安全不受到不良因素的侵害。但是當前高校的校園安全并沒有形成一定的立法,使得很多從事校園安全工作的人員沒有較強的執法權。
我國現行的《教育法》、《刑法》中都沒有明確校園犯罪的相關問題,也沒有制定專門的校園安全法律,校園安全方面的法律規范主要散見于教育相關的綜合性的法律中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呈現,只有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才能夠幫助校園建設成健康、積極的環境,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圍。
三、對策
(一)加強師生的安全教育
教師和學生既是校園安全的需求者,同時也是校園安全的供給者,師生可以在危機出現時第一時間采取自救,保障自身和同伴的安全,因此高校應該重視并加強師生日常的安全防范教育,提升師生的安全知識和防范意識。第一,通過微信、微博等網絡形式宣傳校園安全知識,并不定期舉行安全演練,并保證大多數師生都能動手參與其中。第二,注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弘揚包容與理性,對心里障礙的學生及時疏導,防止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
(二)加強政府的管理責任
政府作為學校安全供給責任主體,承擔著安全學校產品輸出的保障責任,可以有效的保障學校安全供給的有效和公平。第一,政府擁有法定的公權力,保障學校安全資金來源、強力維護學校安全秩序,為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安全知識普及、交通、消防、醫務人員的培訓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第二,政府是制度的有效供給者,政府可以通過立法建立我國的《教育安全法》,既有利于提升社會各界維護校園安全的積極性,又有利于保障校園安全管理的合法性。
(作者單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