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晟
一、堅持與時俱進,著力創新黨建工作方式方法
一是著力培育黨建工作新品牌。深入開展黨建工作品牌創建工作,積極探索新形勢下上級黨組織為下級黨組織服務、黨組織為黨員服務、黨組織和黨員為群眾服務的有效途徑,通過樹立黨建品牌、培育黨建品牌、宣傳黨建品牌,不斷激發黨建工作的內在活力,為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供不竭動力。創新實施黨建項目化管理,黨支部根據安全生產、經營管理的重點難點,確立黨建工作突破項目,用項目化管理的方式推進項目實施,實現工作項目化、項目目標化、目標具體化,把工作抓準、抓實、抓到點子上,切實解決支部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兩張皮”問題。二是努力打造過硬黨支部新陣地。在推進企業改革發展的進程中,以全面深化過硬黨支部建設為抓手,做到黨組織“應建盡建”,黨組織按期換屆“應換盡換”,黨務工作力量按不低于職工總數1%“應配盡配”,黨建工作經費按工資總額1%“應提盡提”,活動場所設施“應設盡設”,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場所議事,推動了基層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切實將每個支部都打造成團結群眾的核心、教育黨員的學校、攻堅克難的堡壘。
二、堅持以人為本,著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是加強企業領導人員隊伍建設。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按照“對黨忠誠、勇于創新、治企有方、興企有為、清正廉潔”的20字標準,努力把那些在實踐中成長起來的政治合格、品行過關、作風過硬、業務突出的良將賢才選拔到國企領導崗位上來。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全省組織工作會議精神,加強對年輕干部、后備干部人才的培養使用,不斷優化國有企業干部隊伍年齡結構,有計劃地采取雙向掛職、實踐鍛煉等措施,磨煉和考驗年輕干部,使他們勝任新時代企業發展的需要。二是加強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選好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注重選用政治素質過硬、組織協調能力強、懂經營會管理、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黨員業務骨干擔任黨組織書記;加大黨務工作者教育培訓力度,定期舉辦培訓班,有計劃地安排黨務工作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輪崗交流,提高黨務工作者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三是加強黨員隊伍建設。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按照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發揮作用的總要求,努力建設一支信念堅定、素質優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紀律嚴明、作用突出的黨員隊伍,不斷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按照“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方針,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認真做好發展黨員工作,重點發展生產一線班組長、業務骨干、技術能手特別是優秀青年員工入黨,把生產經營骨干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生產經營骨干。
三、堅持目標導向,著力加強黨建思想政治工作考核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國有企業的考核評價體系已日臻完善。但就黨建工作而言,許多企業尚未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已建立的也大多處于自發探索階段,如何用好考核評價這個指揮棒,既報經濟賬、又報黨建賬,確保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建工作任務全面落到,是當前國有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一是強化考核意識。2017年山東省委、省政府下發的《關于加快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的十條意見》中明確要求,“建立健全經常性督查制度,確保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建工作任務全面落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首次提出“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當前,部分國企黨組織地位邊緣化、黨務工作者隊伍從屬化、黨建工作空心化的傾向依然存在,國有企業加強黨的領導,必須樹立“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的意識,改變黨建考核失之于軟、失之于松的狀況,努力把“軟指標”變成“硬任務”。二是完善考核要素。將各級黨組織貫徹上級精神情況納入考核,將企業黨委年度工作要點安排部署的重點性工作納入考核,將企業日常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實施情況納入考核,將企業創新工作中的品牌、亮點、特色納入考核,建立統一規范的具體制度和機制,完善黨建工作責任制、黨組織書記黨建工作述職評議機制等,并不斷改進和規范考核評價內容、標準、方法與結果運用。三是加強考核體系的可操作性。近年來上級巡視、內部巡察、“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督導中發現,有的單位在黨建考核,尤其是在動態考核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重集中檢查、輕日常考核”“重規定動作、輕自選動作”“重定性評價、輕定量考核”“重考核分值、輕結果運用”等問題和現象。面對這些問題,需要完善黨建工作考核評價內容,改變查閱資料、隨機調研、實地察看、個別聽取意見等考核方式,發揮好考核結果對獎懲、晉升、收入方面的導向作用,切實沉到支部走近黨員進行全方位考核,逐步探索黨建思想政治工作量化考核的路徑,確保黨建考核的整體性、科學性、權威性和可操作性。
總之,堅持黨的領導是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定盤星”和“壓艙石”。只要我們找準著力點,提高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就一定能夠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要求落到實處,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
(作者單位:山東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