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講故事是幼師五大技能之一,既提升幼師兒童文學人文素養,又提升幼師語言能力,并激發與拓展想象力。講故事技能考核標準從故事內容、故事語言、故事表現三個維度進行界定,并據此提出確定講故事文本范疇、建構講故事固定且富有彈性的培訓模式、建立班級與校級講故事比賽三個培訓環節以及建立講故事技能考核制、明確課程教學目標、發揮專業教師作用等三個實施環節,以切實促進中職學前教育學生講故事技能,適應發展新需求。
關鍵詞:中職 學前教育 講故事 標準 培訓
講故事兼具文學性與工具性的雙重性,一方面,講故事是幼師五大技能之一,另一方面,講故事的內容多為童話、兒童故事,于此,講故事可以提升幼師個體兒童文學人文素養,以文學視角增進幼師認知,提升幼師職業素養。同時,幼師掌握講故事技能,可以在幼兒語言教學領域發揮核心作用,促進幼兒在語言發展關鍵時期提升語言能力,滿足其聽故事的人類天性,并激發與其拓展想象力、創造力。
當前,中職學前教育講故事技能并沒有建構成一種培養體系,并作為一門專項技能進行講授,對講故事的意義認知還不夠,講故事的標準、講故事的培訓體系、講故事的實施等亟需構建,以切實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講故事技能,促使其精準掌握技能、提升人文素養等。
講故事是講述者借助有聲語言情感化地演繹故事情節,講究聲情并茂;作為一種幼兒教學技能,講故事還需要有聲語言、體態語等協同進行,傳遞故事內容及情感。講故事考核標準主要分為故事內容、故事語言、故事表現三個方面,以下將建構優秀、良、一般、差四個標準評價維度。
1.故事內容。故事內容就是故事情節與內涵。其考核標準是精確地表述故事情節,脫稿完成,沒有情節遺漏;情節講述順暢、通達,無磕磕絆絆;故事內涵傳達到位。
2.故事語言。故事語言是指講故事中通過有聲語言傳達出來的部分。它包括:音量適度,確保聽得見;普通話較好,發音準確;語氣富有變化,符合故事情節推進,快慢、高低恰好;人物角色語言轉換較好,并貼近人物身份;停頓恰當;講述語言口語化,通俗易懂;故事演繹速度適中、節奏掌握得好;語言飽含情感。語言兒童化,使用幼兒能理解、能接受的語言。
3.故事表現。故事表現主要是指表情、眼神、手勢、體態、氣息等非語音因素,即體態語。故事表現本身是為故事本身服務的,是輔助手段,是繪“色”。給幼兒講故事,講究的是繪聲繪色,需要添加非語音因素,以吸引幼兒注意力,且帶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它要求講述者在講故事過程中,眼神柔和、自信、大膽,正視觀眾;臉部表情豐富、自然、合理,富有表現力;肢體動作明確,自然大方美觀。
根據上述三個方面建構的標準,建立優秀、良、一般、差四個標準維度。列表格如下:
講故事總體的“優秀、良、一般、差”評分按照以上故事內容、故事語言、故事表現三項各自得分進行相加,90分以上為優秀,80分至90分為良好,60分至70分為一般,60分以下為差。
“技能”,是指掌握并能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需要通過反復練習才能掌握。講故事技能是通過反復訓練掌握并能運用語言進行故事表現的能力。知識的掌握是技能形成的前提,練習是技能形成的途徑,合法則的動作方式的掌握則是技能形成的標志。訓練策略就是為了實現訓練目標,完成訓練任務所采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訓練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1]。
講故事技能屬于心智技能,這是一種借助于內部語言在人腦中進行的認知活動方式,如默讀、心算、寫作、觀察和分析等技能。根據心智技能特點以及講故事技能訓練的需要,結合中職學前教育學生特點,提出確定講故事文本范疇、建構講故事固定且富有彈性的培訓模式、建立班級與校級講故事比賽等策略。
1.確定講故事文本范疇。結合3—6歲兒童特點,有目的地從幼兒園語言課本、繪本、民族故事等渠道選擇確定講故事文本,建構起穩定的30篇左右的文本體系,作為講故事培訓的核心對象。講故事文本要確保正面、健康、科學、向上,起到培養幼兒語言、習慣、性情、情感的作用。
2.建構講故事固定且富有彈性的培訓模式。在筆者另一篇論文《基于核心教學價值的中職學前教育兒童文學教學改革》中,提出了講故事技能培養的固定模式:教師講解講故事要點、示范講故事、觀摩以往“優秀、良、一般、差”等講故事視頻、培養講故事情節講述、培養講故事語言、培養講故事體態、培養講故事能力強的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集體研討學習、學生講臺現場講、按照“自評、他評、點評”進行總結評價等。講故事技能培訓既要有理論知識的講解,也需要現場示范教學或者觀摩以往“優秀、良、一般、差”等講故事視頻師生共同進行剖析,既要按照情節內容、語言、體態語三個步驟由易及難逐步分解培訓,也要整體學習把握,既要培訓講故事能手以帶動其他學生,也要建立小組實行共同研討,既要全體學生上講臺現場講,也要進行集中總結評價,講評結合以提升技能水平。
3.建立班級與校級講故事比賽。以賽代練,通過班級比賽發現尖子并帶動班級學生講故事能力與水平,在班級的基礎上建立學校講故事大賽,提供講故事的平臺,促進形成比、學、趕、超的講故事氛圍。
中職學前教育講故事考核標準以及培訓策略的構建,解決了講故事技能“怎么樣”、“如何這么樣”的問題,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學生講故事技能水平。這一目的達成在培訓策略之外,還需要學校層面的有效實施。
1.學校建立講故事技能考核制。推進講故事技能水平提升,需要從學校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建立學校講故事技能考核小組,對中職學前教育學生講故事技能按照“優秀、良、一般、差”的標準進行集中考核,并頒發相應證書。作為幼師學生必備技能,建立技能考核制,是培育學生內生動力的核心舉措,將有力推進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自主性和主動性,提升技能水平。
2.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明確提出由兒童文學課程承擔講故事培訓任務;探索講故事技能培養核心系列教案,實行教案一體化、培訓一體化;改革兒童文學課程考核,統一采用講故事技能現場考核方式;四是建立兒童文學培訓資源庫,集中選擇“優秀、良、一般、差”四個等級相對應的資源庫。
3.發揮專業教師作用。教師是講故事技能實施策略的關鍵,即關系著培訓策略的有效實施,也關系著學生技能水平。充分尊重專業教師的意見建議,講故事考核小組主要由專業教師擔任;通過內培外引,更加提升專業教師的業務能力;優化教學方法,推廣示范教學、觀摩教學、情景教學等方法,并鼓勵教師積極探索新教法、新做法,不斷提升講故事技能培訓效率與效果。
綜上所述,講故事作為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一個維度,作為幼師生必須掌握的技能,在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頂層設計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在具體的講故事技能培訓及實施過程中,應認真落實確定講故事文本范疇、建構講故事固定且富有彈性的培訓模式、建立班級與校級講故事比賽三個培訓環節,還應認真落實建立講故事技能考核制、明確課程教學目標、發揮專業教師作用等三個實施環節,以切實促進中職學前教育學生具備較強的講故事技能,適應學前教育職業發展、市場的新需求。
參考文獻
[1]康莉.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繪本講述技能訓練策略探討[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第9期.
(作者介紹:莫華清,湖南省教育科學工作者協會2018年立項課題主持人,湖南省芷江民族師范學校教師,研究方向:兒童文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