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超超
摘要:最初拿到《中國大學1895—1995:一個文化沖突的世紀》(以下簡稱《中國大學》)一書,眼光不自主地就聚焦到了此書的作者——加拿大籍許美德先生(Ruth Hayhoe)。一個外國人居然能如此詳盡細致的講述中國大學的歷史,預測中國大學的未來,探討中國大學在未來的21世紀對中國的貢獻?知曉了許美德先生的個人經歷之后,便頓感豁然開朗,并有預感本書一定是近期內描述中國百年大學史頗有特色的不可多得之作[1]。
關鍵詞:中國大學;理想型;沖突
《中國大學》的作者許美德先生,是國際比較教育界的著名學者。作為加拿大人,她的治學重點是研究中國的教育與文化,并把學習和傳播中國教育文化視作生命[2]。許先生從小就與中國頗有緣分,她年輕時就獨自來到中國香港,參與教育與公共事業。而后轉入上海,在復旦大學任教,從那時起,她結交了諸多中國的教育大家。在擔任加拿大使館文化參贊期間,她還積極推進中加教育和文化交流。后回到加拿大任教,又多次得到來中國進行訪問研究的特殊待遇,有機會花相當多的時間考察遍布全中國六大地區的一百所大學。香港回歸后,她還受雇于香港教育學院。正是這樣一位工作忘我,嚴謹治學,關心中國社會、經濟和教育發展,精通中國歷史和文化,長期致力于中加文化教育交流的大家,才寫出了不同于以往傳統視角下的中國大學。
《中國大學》最重要的兩個詞是“理想型”和“沖突”,也是本書獨到之處,接下來的行文將圍繞這兩個關鍵詞展開。
一、“理想型”視角下的中國大學
“理想型”是許美德先生分析中國大學的工具,她從這一獨特的視角出發,以西方大學為長尺來衡量中國大學的百年史。在《中國大學》的開篇,她就指出,這本書是史話而非歷史。本書的史料,有些來自口頭講述,有些來自大學校史。這些史料有內在的邏輯,但仍然還需要從內部加以驗證,與嚴格的漢學研究傳統所積累的學術文獻相對照,去粗取精,去偽存真[3]。本書研究的著力點并非是為下一階段提供一種來自于社會主義論述的定式,而是用史話來講述中國大學是什么,曾經是什么與達到未來應該是什么的有機聯系。因此,當許先生描述她在開篇所使用的概念和內容框架時,就談到本研究將借助于韋伯所獨創的“理想型”的研究方法以進行高度綜合的研究。理想型帶有“烏托邦”的性質[4],是在簡化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的基礎之上而構建出來的理論模式。由此,她從“自治權”和“學術自由”這兩個學術價值觀出發,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概述歐洲和亞洲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大學,構建出了“理想型”大學。
許先生在“理想型”的基礎之上,又探討了中國傳統高等教育的概況。她提到,在中國的傳統中既不存在對“自治權”的表達,也沒有“學術自由”的概念;與此同時,也沒有一所能稱得上是大學的高等教育機構。之后,她利用“理想型”來分析中國傳統高等教育和歐洲高等教育的異同,提到為了研究中國傳統高等教育,我們必須從相對的兩極進行。其中,一極是中國的科舉制度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教育機構——翰林院、國子監、太學及省、府到縣的由一系列考試和最高級別的考試“殿試”。另一極則是中國歷史上獨特的教學和學術機構——書院,一個類似學術社團或“學院”的機構。對于“自治權”而言,中國的傳統學術模式是士大夫學術壟斷居于一極;書院的脆弱自治位于另一極。對于“學術自由”而言,翰林院里士大夫們對考試的內容和規范知識具有絕對控制權,這是一個絕對的學術權威,占據一極;書院里的學者擁有廣泛的學術研究自由,占據著另一極[3]。
二、“沖突”視角下的中國大學
許先生筆下的中國大學,并非如同傳統的敘事史書般鋪陳展開,而是以時間為序,以各個時期的大學所面臨的“沖突”為重點來展開。具體來說,《中國大學》按照時間順序依次論述了民國時期的高等教育,探討了社會主義時期的高等教育,分析了改革十年中的中國大學。然而,許先生并沒有使用傳統的寫作方法作簡單描述,但每一章都圍繞著“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的主題沖突,試圖闡明在沖突中呈現此消彼長關系的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此時本書的第二個關鍵詞“沖突”就躍然紙上了。許先生認為中國大學并非是在直接借鑒西方現代大學模式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是在中西方文化沖突和融合的基礎上形成、發展和演變的。
具體來看,在民國時期,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已名不副實,蔡元培等人的努力標志著中國正努力建立一種具有自治權和學術自由的現代化大學。最后,中國對中西方大學的教育思想沖突采取了折中辦法,西方的思想在與中國思想融合的過程中,逐漸演變為更適合中國國情的“知識自由”和“社會責任”思想。在社會主義時期,中國開始全面效仿蘇聯,導致蘇聯模式和延安模式在“文革”期間發生暴力沖突。在改革的十年中,中國大學再次有機會獲得一定程度的自治和學術自由[3],即可以參與國家事務并對其進行批評和監督。
至此許先生向我們娓娓道來了在一個世紀的文化沖突中,中國傳統高等教育的兩極如何與西方的“理想型”高等教育模式相互結合,在文化沖突和融合中形成中國的現代大學。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第二章中,貫穿本書的三個主題得以確立,并在此后的整個論述中都圍繞這三個維度詳細展開。這三個主題分別是,關于女性作用的性別主題——“性別分布圖”,關于課程發展狀況的主題——“知識分布圖”,關于大學的地理分布問題——“地理分布圖”。在最后三章中,作者則著重描繪了中南地區和西北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狀況,以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中國大學[3]。
三、《中國大學》與21世紀的中國大學
誠然,在英語世界《中國大學》這本書無疑是屈指可數的對中國百年大學的發展歷程的綜述,書中既包括許先生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精準分析,也包含對中國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冷靜思考,還有對未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政策建議。她利用大量的一手資料,從獨特的研究視角系統地研究了中國高等教育[3],這在國際上還是第一次。但是,這些思考和政策建議是否切實可行還有待商榷。
21世紀的今天,中國高等教育處于前所未有的發展關鍵期,2017年開啟的“雙一流”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2019年提出的旨在建設一流本科專業的“雙萬計劃”緊隨其后。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一流本科專業……其中所說的“一流”,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大學向西方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看齊的美好希冀,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那么,正如許美德先生所認為的中國大學走過的1895年到1995年,是一個文化沖突的世紀,現階段的“雙一流”建設、“雙萬計劃”亦是一個東西方文化不斷沖突交融的過程。中國大學切勿在沖突中迷失方向,應該堅持走自主創新發展的道路,而不能為了學習西方一流大學而放棄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放棄中國大學百年來所積淀的模式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林杰.中國大學百年史的理想型書寫[J].現代大學教育,2002(05):112.
[2][加]許美德.圓滿:一個加拿大學者的中國情愫[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05.
[3][加]許美德.中國大學—1895-1995一個文化沖突的世紀[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02:譯者前言,3,7,26,50-182.
[4]王海迪.文化沖突中的中國大學[J].教育學術月刊,2013(12):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