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影 姜義軍
摘 要:《矛盾論》是一篇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矛盾論》不僅繼承和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而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了極為重要的發展和創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代表著作。
關鍵詞:《矛盾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地位
一、《矛盾論》:一篇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
《矛盾論》來自于毛澤東之手,是他在撰述《實踐論》后總結出的新的哲學成果。1937年,毛主席通過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教學過程,發表哲學論點,當中提及矛盾論觀點。1952年4月1日,該類主張被系統性地寫入文章,刊登于《人民日報》內。它同《實踐論》具有相同動機,是致力于擺脫黨內僵化意識形態束縛而撰述的作品。依托當時社會背景分析,中國已經揚起全面抗戰旗幟。而共產黨普遍存在兩類認知誤區: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王明等人所凸顯出的“左”傾思想,偏向于教條化,他們沒有意識到“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以照搬方式應用馬克思理論內容,具有片面解讀、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導致中國革命運動缺乏靈活思想指導,出現嚴重誤判問題,甚至喪失了革命勝利希望。為歸納國內革命戰爭規律,從中掌握取勝之道,以意識形態為抓手,排除教條主義、機會主義等不夠科學的理論影響,升級全黨認知能力;為迎合抗日戰爭訴求,從認知層面做足準備工作,面向全國范圍推廣馬克思辯證法及認識論;這也有利于瓦解國民黨反動派的思想侵蝕企圖,批判張東蓀等推崇的資本化思想,將葉青等“披皮”馬克思主義者的真實動機呈現給大眾,防止馬克思理念遭到人為扭曲。毛澤東將諸多精力投向哲學課題領域,在紅軍大學等系列高校平臺中,根據《辯證唯物論講授提綱》這一主題,作哲學講演。《矛盾論》便是其中的一節。
《矛盾論》選擇用方法論說明教條主義的問題,試圖克服形而上學的思想特征,引領共產黨員在唯物辯證法框架內建構自身主張。該篇文章不僅將馬克思、恩格斯理論添加在內,還運用了列寧關于辯證法的認知,同時參考境內革命事跡,歸納利于革命事業的古代辯證法主張,就唯物辯證法內涵、關鍵點加以層次性剖析,尤其是指明了對立統一規律的內在含義。《矛盾論》共七個部分:唯物及唯心主張、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及矛盾主要方面、矛盾內部同一性及斗爭性、對抗的影響力。
二、《矛盾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和運用
《矛盾論》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建設歷程的意義非同小可。它同《實踐論》聯合之后,作為毛澤東哲學主張體系化、完善化的代表性作品,具有更高概括性。《矛盾論》沒有完整推出馬克思哲學內容,它將目光投向矛盾觀,予以專門解析,這一解析活動,向我們反饋出理論特色信息。
第一,該篇文章中以多元維度評述了對立統一規律,給出理論層面的說明。文內對共性、個性的評述,作為矛盾問題的核心組成部分,而絕對、相對關系則作為矛盾問題的又一核心內容。毛澤東將列寧有關論點引入自身辯證過程,予以補充發展,透過兩大核心論點,介紹矛盾觀的細分內容,不但使矛盾理論更加系統和完備,也使辯證法理論更加深化。第二,毛澤東依托多元視角,評述了矛盾特殊性規律,具有層次解讀特征。他介紹了矛盾特殊性的具體表現形式,將其同針對問題展開分析的思想主張相融合,因而產生了普遍的方法論參照價值。第三,毛澤東進一步鞏固了“辯證法作為認識論”的主張。列寧首先聲明認識論內容即為辯證法。毛主席則以此為前提,經由自身分析過程,加強了對該項主張的認同立場,且表示矛盾分析法即為認識手段。而且,毛澤東把反對主觀主義和反對矛盾分析中的各種錯誤傾向結合起來,深化了矛盾分析方法的認識論意義。
《矛盾論》是境內革命閱歷的概述性產物,它以哲學視角為切入點,透過理論層面,展示馬克思哲學論點的本土化過程;以揚棄精神對待往期國內哲學智慧,將契合時代導向的內容引入馬克思體系,因而透過思想來源維度,彰顯出馬克思哲學本土化特征;采取通俗語言表述形式,令基層大眾迅速吸收有關思想內涵,攜帶著典型的中式思維、風格,于是其表達形式同樣可呈現出馬克思哲學的本土化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適用于境內國情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得以建立,更利于相關主張融入具體革命活動過程:從一種維度來講,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始演變為境內革命運動的基本參照理論;從另外一種維度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擁有了長效生命力,境內革命運動閱歷將作為理論補充資源,輔助馬克思主義哲學豐富自身,呈現更強價值貢獻力。至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以舶來品形式出現,還作為中國共產黨、群眾共同的價值立場、思想軌道;它不再以形而上形式存在,還作為行動過程的參照依據。這意味著本土化目的真正達成,表現為思想形式、實務價值的雙重本土化特征。
三、《矛盾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與創新
唯物辯證法最初起源于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對矛盾問題進行了深化。《矛盾論》沒有以照搬形式解讀馬克思哲學原理,采用了本土文化視角,對其予以剖析,將對立統一規律的內在含義全面呈現于紙面,建構了評估、處置矛盾的方法論機制。這切實助推馬克思主義哲學獲得補充,日臻完善。而唯物辯證法內涵剖析層次更深,實務價值也超過往期水平。《矛盾論》不但吸收了馬克思辯證法,還將蘇聯三十年哲學授課資料、境內理論觀點融合在內,同國內革命經驗、社會背景條件相交融,為理論注入新的活性成分。
根據《矛盾論》主張予以分析,它準確把握了“對立統一”的內在價值,在評估基礎上予以提煉、深加工。它在唯物辯證法領域中的貢獻,則概述為四部分內容:一是繼承并豐富了列寧有關主張,鞏固了辯證法靈魂思想是對立統一規律的論點立場。毛澤東專門就靜止、片面、孤立性質主張加以駁斥,不認同形而上方法論,表示整個世界處在普遍聯系狀態之下,呈現出動態建設走向。毛澤東也在文內強調,對立統一規律是該法的實質原則內容。其次,詳盡闡明了矛盾特殊性。蘇聯往期哲學文獻成果內,未就矛盾特殊性的具體表現形式予以介紹。甚至忽略了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內在聯系。毛澤東參考境內斗爭經驗,聚焦于中國環境下的多類特殊矛盾及矛盾特殊方面。這凸顯出本土革命特色,促使矛盾解決方案更具針對性。第三,毛澤東歸納了矛盾問題精髓,該理論主張堪稱經典。而他關于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等的解讀,可以用于解釋所有矛盾觀內容,務必弄清它們的內在作用規律,才能準確領會對立統一規律意義,才算真正掌握辯證法。第四,《矛盾論》再度聚焦于矛盾雙方雙向影響機制方面,表達了絕對斗爭、相對同一的規律特點。該文強調,矛盾同一性僅以短期、具體、相對形式出現,具有先決條件;斗爭性則不存在先決條件,始終普遍貫徹各項事務,矛盾運動全鏈均可覓得其蹤跡。
不容否認的是,《矛盾論》除卻為唯物辯證法本身提供貢獻外,還對境內以往矛盾論點加以升華。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的結合來進行分析:第一,圍繞理論、實務結合的原則分析,該文中列明的觀點,兼有理論、實務價值。第二,它不但具有沿承價值,還具有發展貢獻。第三,它兼顧普遍性、特殊性;一般性、具體化情況。第四,它在尊重科學規律的基礎上,表現出黨性原則立場。
綜上所述,《矛盾論》不但從多維度融入馬克思辯證理念,還有所升華,不但融入古代矛盾觀,還予以變通式運用。另外,該文歸納了境內革命規律,可以作為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典型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的標志性作品。《矛盾論》所昭示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僅不會過時,反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更將其內斂生命力散發于外,對理論、實務工作形成鋪墊和推動作用。它依舊是黨的哲學方針,也依舊作為特色社會主義版塊內的哲學依據、來源。《矛盾論》內涵蓋的不少思辨內容,在現階段依舊作為哲學領域的解析焦點。它對于當今人們學習和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唯物辯證法,對于人們正確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正確地認識和改造世界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658-659.
[2]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3] 列寧.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1.
[4] 王桂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命題釋義[J].黨政干部學刊,2009(12):16-18.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6] 韓慶祥,張艷濤.馬克思哲學的三種歷史形態及其歷史命運[J].中國社會科學,2010(4).
作者簡介:董小影(1995.09- ),女,滿族,遼寧岫巖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