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沒有任何一種學說的影響力能夠與馬克思主義相媲美。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自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以來,就一直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十月革命使馬克思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中找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并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正是在這兩大理論成果的指引下,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朝著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上砥礪前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一次結合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其成果就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而與中國的第二次結合,發生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其成果就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當代價值,對于我們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探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雄關貿道真如鐵”: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任何一種學說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殖民地基本上被瓜分完畢,各帝國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急劇不平衡,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戰爭與革命成為這一時期的時代主題。1917年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起工農蘇維埃政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由理論到現實的偉大飛躍。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中廣泛傳播。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如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等,他們紛紛著書立說,宣傳馬克思主義,初步產生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思想。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翻開了中國歷史上嶄新的一頁。但黨的領導人不懂得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將蘇聯經驗與共產國際的決議神圣化,甚至提出對共產國際百分之百的忠誠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唯一保證。毛澤東多次闡述教條主義的危害性,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思想,明確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并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結合起來,同中國的優秀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結合起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思想是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經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是在與王明等黨內教條主義者的斗爭中所得出的;是在深入了解中國國情,總結中國革命規律的基礎上而產生的,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它開啟了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由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征程,夯實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理論地基。
二、“人間正道是滄?!保褐袊厣鐣髁x理論體系的開篇之作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黨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幕。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是我們黨撥亂反正的開端。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明確指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從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創新的主題。
在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鄧小平高度關注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和走向,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進行再結合,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論,在世界社會主義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對社會主義的本質進行了總結性的理論概括,掃清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長期困惑。隨后他又根據中國的實際,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理論、共同富裕理論、改革開放理論、祖國完全統一理論等一系列戰略思想。其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必須要把握的條件。在黨的十三大上,他又帶領全黨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從而明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鄧小平理論的創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之作,是鄧小平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思想遺產,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價值導向和實踐基礎。
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到重大挫折之時,以江澤民為核心的共產黨人,高度關注新的時代條件下和社會實踐中工人階級執政黨建設的主要任務,深入研究國內外發展形勢,從容面對挑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了新世紀。
2000年2月25日,江澤民在廣東考察工作時,從全面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上,首次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了全面的闡述,旗幟鮮明的指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反應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為當代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力量之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唯物辯證法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邏輯基礎,唯物史觀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基礎,其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唯物史觀最集中的體現。在人類社會兩對基本矛盾中,生產力是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會形成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叭齻€代表”重要思想要求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正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當代中國的具體運用。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在發展過程中的矛盾也日益凸顯。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茖W發展觀的提出,是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中國實際,緊密結合中國實際,深刻回答了一系列重大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概念,由此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并把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長風破浪會有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繆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在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之間的矛盾,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國發展的歷史階段,我國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們黨推進任何事、任何政策,都必須牢牢立足這個基本國情。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的運用和發展。它始終貫穿科學方法論,始終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唯物史觀是中國共產黨人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強大思想武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社會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體現了關于人既是發展的主體,也是發展目的這一最高價值旨歸。
四、結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必然隨著實踐的推進而不斷發展。到2050年,我國作為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將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J].求是,2016.
[5] 本書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孫菲傲,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