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
摘要:現今專科院校中英語學科受到了很多師學的重視,然而學生的學習成果仍然不是很理想。師生關系交往內容方式的單一,互相之間缺少溝通理解。這既不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試圖從引進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從生活世界的交往背景出發,建立理想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交往行為;師生互動
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當代青年對學業有了更高的追求,參加專升本考試成了越來越多專科生的選擇。目前專升本各省份的考試科目大都含有英語學科。筆者根據自身的從教經驗發現,相對于專業課學習更多的專科生會擔心英語成績。專科生英語學習存在著基礎差、缺乏信心和師生信息交互差等現狀。我們從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出發,試圖去完善現有的師生關系,實現真實有效的師生交互,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重建信心,提高學習效率。
一、交往行為理論
哈貝馬斯,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交往行為理論是他的核心思想。交往行為理論指導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實現滿意的人際關系。理論強調交往行為發生的主體是人與人。交往不應過分重視目的,不應把交往活動看做達成行為目的的工具。強調主體對主體的互動性,強調交往語言的真實、真誠和正確,注重交往中實現情感和認知的真正交互。他認為交往行為建立在生活世界背景下,生活世界是指客觀世界、社會世界與主觀世界。客觀世界使行為人可以對客觀存在的人或事物進行描述、交流。社會世界是行為人內部之間的人際關系組成的。主觀世界是由每一個行為人的個人思想、經驗組成的。換句話說,生活世界包括了行為人文化、社會和個體。文化是指行為人輸出或是獲取信息同常會按照自身的常識、經驗來理解。社會是指行為人和身邊人的社會關系。個體是指行為人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的經驗感悟。所以哈貝馬斯所指的交往行為是要交往的主體在交往行為中平等自愿的對某一特定的事件達成一定的共識,即對某一特定事件實現雙方或多方文化社會和個人的統一。
二、專科院校英語學習師生互動現狀問題分析
(一)課程設置上師生互動的缺失
目前,我國專科院校的課程設置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課程,英語學科的課程設置本身所占學時并不多。英語課程內容和學時設置更多是依賴老師的教學經驗和其自身的學習經驗。大多數教師沒有在上課前充分去了解本班學生的知識水平。筆者發現,有些老師默認為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學生并沒有掌握。如果這些知識涉及到了一些基礎性知識,那這部分知識的缺失將會直接影響后期對新知的理解,或是導致學生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自己補習,這會降低教師的授課效率。
(二)心靈溝通的缺失,師生交往工具性
最初,我們強調教師主體地位。后來我們發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才是教育追求的最終目標,于是我們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其實我們忽略了教師和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師生交往的本質原應是人與人之間最自然原始的相處方式。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師生關系變成了一種快速傳輸知識的特殊關系。使得師生關系變得工具化。通過跟專科院校學生的交流,我們了解到學生對學習英語缺乏信心,多年來學習英語失敗的經歷,使他們沒有勇氣相信自己。而師生交往方式的工具化,使得師生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學生缺少對老師的信任,無法建立學習信心。
(三)互動方式單一且不均衡
我們發現師生之間的互動環境單一,大多數的師生互動發生在課堂上,且互動形式單一,一般是通過提問問題的方式。此外,師生之間的互動存在不均衡的現象,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或者性格開朗的學生可能會獲得更多的互動機會。而且這種方式的互動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對主體間的交往,也是一種帶有目的的工具性交往,目的只是為了鞏固已學習的知識。這樣的師生交往方式,會導致一部分學生很少有機會跟老師交往,使得老師缺少對這部分學生學情的掌握。
(四)學生缺少及時的反饋機制
專科院校的課堂一般是四五十人的班制。學生的特點是主動性差,學習積極性不高。我們發現,如果學生在上課過程中遇到疑問沒有及時的被解答,很少會有學生記下課請教老師。他們通常會因此對后面的課程失去信心,丟掉注意力。課程的缺失又會導致更多的知識點的丟失,導致惡性循環。一些同學會覺得問題太多,學習不過來,力不從心。另一些同學會因為性格內向或缺乏自信,不敢請教老師。而這,恰恰都是師生交往太過工具化的原因。
三、交往行為理論為改善師生互動現狀提供新思路
(一)拓寬師生交往渠道
真實的師生交往現狀,使我們知道師生真正試著交流思想的時間并不多。留給學生去表達內心感受的機會更少。我們應明確,增強師生交往,給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雖然短期內減少延后學習時間,但這有助于教師時刻把握學生的學情,發現教學中的漏洞及學生情感上的波動。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多的表達自己,老師應盡可能多的創設機會。
增設小學期,新學期開始前,通過班會、個別談話寫建議紙條等方式,商討下學期的課程設置,老師可以標注出本學期的知識點,讓學生勾選自己不會的知識,對基礎較差的學生給予關注。
實施導師制或增加助教,明確一個老師負責幾個學生,多關注學生的情感波動,做好情緒疏導,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畏難情緒。了解學生學習缺乏信心的原因,與學生的家長同學做好溝通,幫助學生建立信心。
課程中也應加強反饋機制,可以配備幾名助教,主講老師每講完一個知識點,就由助教老師及時解答同學課程中的疑問,保證師生交往的實時性,學生學習狀態的實時性反饋。
(二)師生交往行為合理化
師生關系是建立在學生跟老師之間的,學生和老師都是獨立的個體。除去學習和教書之外,他們都擁有各自的生活世界。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告訴我們要加強師生交往行為,
就要注重老師和學生之間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交往,老師除了跟學生溝通學習的話題之外,也可以多去關注一下學生的社會世界,關注學生近期跟其他老師、同學、朋友以及家人之間的交往,聊天的話題可以涉及到這一方面,及時關注學生是否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可以開導幫助學生,但在交往的過程中老師應當注意對學生的隱私進行保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此外老師還應當更多的去關注學生的主觀世界,由于學生成長環境不一樣,家庭環境和個人經歷的差別,每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的主觀世界,老師在日常交往中可以多去關注一下學生的性格特點,多給學生表達的空間。在自由、平等和多元的對話和行為中使師生的交往行為合理化。改變以往師生交流話題僅限于學習的狀態,適當培養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人格養成。減少師生交往行為的工具性,實現交往行為理論下的新的師生互動關系。
四、結語
現存的師生關系還有很多不足,這些問題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教學效果。交往行為理論提供了新的思路,將學生和老師看做兩個平等的主體,減少師生交往的工具理性,嘗試著互相理解彼此的社會世界和個體世界。建立起平等、和諧、互愛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薛丹丹.中職生人際交往的主要障礙及疏導途徑[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04).
[2]陳卓.交往與灌輸:三種教育類型的比較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7(05).
[3]周文紅.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對課堂師生互動重構的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2).
[4]韓小榮.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簡析[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0(05).
[5]周博.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及其啟示[J].沈陽大學學報,2010(06).
[6]張儉民,肖云龍.主體間性:師生交往關系的本質屬性[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01).
[7](德)尤爾根·哈貝馬斯(JurgenHabermas)著.交往行為理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