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
摘要:《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民歌、器樂、歌舞音樂、戲曲、曲藝和民間舞蹈等傳統藝術形式,匯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民族音樂文化的根脈,理當是音樂課程的重要內容”。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學的內容,對學生的音樂和審美等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高中音樂;傳統文化;教學;探究
“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個方面是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組成要素。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和感知是建立在對音樂形式和藝術傳統等的科學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對文化底蘊的認識和了解,僅憑個人的主觀感覺去認識和解讀音樂的內容和形式是非常淺薄的。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著其特定的歷史發展的軌跡,同樣地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傳統的音樂也是隨著其特定的發展軌跡而發生新的轉變的。中華民族文化燦爛輝煌,學校教育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有著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重要使命。《標準》也指出“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和反映近現代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滲透傳統文化,是本文論述的重點內容。
1 傳統詩詞文化鑒賞融入高中音樂教學
著名唐代詩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口號,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形式中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和音樂這一藝術形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詩歌講究合轍押韻、講究回環往復,加上音樂節奏,就能夠唱和。隨著現代化的教育技術的發展,許多古詩都已經制作成了音樂動畫的形式,讓學生們在欣賞古詩的同時,能夠更加形象生動的理解和感受詩歌背后的情感積淀,促進學生的文化理解和認識。
例如在學習《思鄉曲》的實踐中,教師利用著名詞人蘇軾的《明月幾時有》作為音樂學習的導入契機,詞中,詩人流離他鄉,適逢佳節,心中對親人、對家鄉的思念更甚,在音樂中,感受詞人佳節思鄉、難以入眠的惆悵、憂傷、抑郁的心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的馬思聰,在半生流落美國,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最大的夙愿就是能夠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國,卻未能實現,在豐富的情感匯聚中,凝結成了一首《思鄉曲》。從解讀作者的身世遭遇的過程中,感受作者在音樂創作中的情感宣泄,緊張、激動、越來越強烈的節奏,正是作者對家鄉的熾熱的思念.......。理解作者的創作緣由,進入到作者的角色中去感受和體驗音樂的情感,能夠促進學生對思鄉這一中國文人情懷的深刻的認識,促進學生對音樂鑒賞效果的深入和發展。
2 傳統戲曲鑒賞融入高中音樂教學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指出“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利用戲曲藝術進校園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形象而生動的感性體驗的過程中,感受中國傳統戲曲的藝術魅力,更加深入地認識和理解中國傳統戲曲這一藝術形式,為豐富學生的藝術感受力和表現力,提供豐富的材料積累。
例如在學習《多彩的華夏之音·戲曲篇》的實踐中,教師利用戲曲活動進校園這一生動的教育契機,在具體的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利用視頻回放、提問、現場競答等形式,讓學生在形象的感官體驗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中的角色:生、旦、凈、丑;表演形式:唱、念、做、打.....等基礎的戲曲表演形式有了形象的感知。學生在豐富的感性體驗的基礎上,能夠形成對戲曲這一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的欣賞興趣,在強烈的求知欲的驅動下,促進學生對戲曲藝術的深入學習和探索。
3 傳統民歌融入高中音樂教學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民族音樂的形式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性。民族音樂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匯總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將豐富的民歌類型融入到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和表現力,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的有效提升。
因此,在學習《民歌篇》的實踐中,教師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材,結合地理、歷史等方面的知識,在對不同地域的民歌的特點和風格的分析和鑒賞的過程中,形成對音樂形式的表達方式和內容呈現的手法的多樣性的生動認識,讓學生在具體而生動的學習實踐中,更加有效地提高其審美能力,在對音樂的創造性的理解和體驗的過程中,達到對學習對象的深入理解和認識的效果。
總之,在高中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將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融入到音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詞曲創編、行為表現和情感表達等能力的發展,實現學生的審美感受力、表達力和創造力等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 石云嶺.鏈接戲曲文化,提升音樂素養——論高中音樂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4).
[2] 方立圓.鏈接戲曲文化,提升小學生音樂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6(28).
(作者單位:廣東省湛江市二中海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