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怎樣才能有序而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解決這一困惑。多媒體的巧妙運用,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加形象生動而情趣盎然,可以誘發學生探索知識的動機,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拓展,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結協作能力。
關鍵詞:多媒體;語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6-015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6.142
語文課堂應是激情飛揚而充滿詩意的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樂園。多媒體等教育手段的恰當運用,其生動的畫面、靈活多變的資源,彌補了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使語文課堂教學變得多姿多彩、引人入勝,并進一步助推語文教學向縱深發展。
多媒體課件集圖、文、像、音于一體,使課堂教學更加形象生動。教師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使教學聲情并茂、視聽交融、動靜交錯,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視聽感官的需要,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如《鄧稼先》一課,在導入課文時,給學生播放科學家鄧稼先的生平資料,同時輔以PPT圖片讓學生了解“兩彈一星”研究過程的艱辛,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仿佛置身于那艱苦的歲月,既渲染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為學習課文做好了鋪墊。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資源豐富多彩、涵蓋面廣,動靜結合,化靜為動,生動形象,能以新穎性、趣味性、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學生產生積極而強烈的學習動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當學生對相關事物感興趣的時候,注意力就高度集中,思維非常活躍,求知欲也非常強烈,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時沒有了心理壓力,就能發揮出潛在的動力。如在《中國石拱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關于石拱橋的有關視頻資料,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形象的畫面、聲情并茂的解說,使學生仿佛目睹到了趙州橋和盧溝橋的風姿,在了解石拱橋的特點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到了我國橋梁建筑學家的智慧和才干,并引領他們積極深入探究。
多媒體將教育資源與學科課程有機整合,可使教育資源與學科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融合為一體,讓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自然和諧地結合起來,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
在利用多媒體教學時,我們要立足課本,放眼世界文化,貫穿古今人情,聯系課堂內外,使語文教學無限地延伸……學生在課堂上所接受的信息遠遠超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口述和書面資料為主的信息量,不僅能了解到許多課本之外的知識,還提高了獲取、分析、理解、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也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知識面。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課本所選的五篇課文有新聞、小說、報告文學、書信等,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安排學生查找資料,了解相關文體知識,了解英法聯軍入侵中國的歷史,了解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知識,還可借助多媒體查找本單元課文所涉及的中外作家的生平資料等,并利用多媒體在課堂進行展示交流。
常言說有“感”而“發”。多媒體資源正是以它鮮明的色彩、動人的形象來刺激學生的感官,進而刺激思維,以引發他們的創新意識。例如,在教學《生物入侵者》一課時,學生對“生物入侵者”不好理解,用Flash動畫演繹課文中的有關文字,通過多媒體課件來展現全新的思維方式,然后提問:“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措施,那地球將會面臨什么樣的挑戰呢?”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思維進入了創新的空間,依據課文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合理想象,就會具體形象地認識到“生物入侵”給我們帶來的危害,也喚起了學生“防患于未然”的意識。
可見,課堂教學若巧用豐富的多媒體感性材料,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就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學習的方式比較單一,群體活動開展較少,而在現代多媒體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很方便地展開豐富多彩的群體活動,使學生的群體意識、群體活動能力以及競爭和合作能力得到培養。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把分散在課堂中的學生連接成小組性的學習團體,利用網絡傳遞聲音、文本、圖像等各種符號,以此達到在有限的時間里同步傳遞信息,加強互相交流的目的。這有助于克服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促進學生的個體社會化發展。
總之,多媒體以其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多姿多彩。但并不是所有的課堂都適合于運用多媒體,只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合理而恰當地巧用多媒體教育手段輔助教學,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充實而高效。
參考文獻:
[1]張紅.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9(22).
[2]韋葉生,覃志堅,鄧益斌,黃燕.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右江醫學,2005(1).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張玉青(1972.9— ),女,漢族,甘肅武威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