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具有健壯體魄和良好心理素質的一代新人。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課程除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外,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思想單純,活潑好動,自理能力較差,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環境、不良現象的影響,加之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受到家庭的溺愛,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慣。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文化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意識都發生了劇烈變化,當代小學生的心理負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在此種情況下,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極其重要,特別是各學科教學也負有此項任務。作為基礎學科重中之重的小學語文學科,由于其自身的特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優厚的條件。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深入了解學生,關注學生心理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由于小學生的性別、年齡、家庭等各不相同,表現出來的心理素質也極具個性差異,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特別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個性心理。
1.觀察
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在一定條件下的外顯表現,從而判斷他們的內在心理狀態。比如,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表情朗誦擂臺賽,通過各個學生在朗誦時表現出來的不同行為,推測出他們不同的心理品質。自然流暢、落落大方、表情豐富者顯然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較強的表達能力;而唯唯諾諾、語言不暢者,一定缺乏在眾人面前展現自我的勇氣和朗讀能力。
2.正面了解
與學生交流,作業面批,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分析都是了解學生心理狀態的有效方法。喜歡與人交談,也愿意傾聽別人的談話,作業書寫認真、正確工整者一般都具有關心他人、能與人合作、認真負責的良好心理品質;而不愿靜心傾聽別人談話、作業字跡潦草者可能是一個身心焦躁、不拘小節、行事較馬虎的孩子。
3.巧設信箱
設立“悄悄話信箱”也是一種了解青少年兒童心理品質的方法。“悄悄話信箱”是為那些有話不敢說、不愿面對面說的具有心理障礙的同學專門設置的,學生的不安、困擾等心理問題在“悄悄話”中都能盡情表露出來,教師可以通過剖析悄悄話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二、探究教材內容,在教學中滲透
在語文教材中,各種豐富的心理教育素材零星地潛隱在一篇篇課文之中,猶如珍珠鑲嵌在課本中熠熠生輝。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中的心理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具體方法如下:
1.直取
有些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很明顯,可以直接利用。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中周恩來在修身課上的回答,表現出了強烈的民族自信心。通過反復閱讀,就會激發學生的自信心。
2.挖掘
有些教材包含的心理信息比較隱蔽,不能直接利用文章的語句、層段作為憑借點,須深入分析、細心尋找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因素。
3.拓展
有些教材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太明顯,既不能直取,挖掘又不太適合。此時,必須進行拓展,找出言“此”與“彼”指之間的結合點。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魯迅開玩笑說“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這句話,只要拓展一下,學生就能體會魯迅先生不怕挫折、迫害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三、進行多元評價,提高心理素質
評價要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評價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常用的評價方式有:一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評價。如對缺乏自信的學生要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如“你朗讀的聲音真響亮”“你的字越來越漂亮了”等,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對自我意識過強、缺少合作精神的學生要以期待性評價為主,如“你要是能和小組里的同學討論一下,相信你的回答會更精彩”讓學生懂得與別人合作的快樂;二是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力;三是引導學生互相評價。互相評價能實事求是、中肯地指出他人的優缺點,也很容易聯想到自己,對自己也是一個良好的教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使學生多向交流、相互評價、相互學習。
四、開展實踐活動,培養良好品質
語文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活動性,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同樣蘊含著許多心理教育的契機。教師要善于把握機會,隨時隨地滲透心理教育。這種見縫插針的教育滲透耗時少、針對性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小學教材中安排了不少語文社會實踐活動和口語交際,由于學生實際參與實踐,在制作、設計、組織、表演、辯論等活動中,學生全身心投入,有著豐富的體驗,學生的心理狀態是隨著活動過程和參與程度而變化的狀態。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活動”為“教材”,敏銳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用行動感染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可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愉快地感悟、體驗。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更需要我們去探索、研究,使學生的學習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真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肖麗梅.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09)
【作者簡介】
蔣媛媛,女;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工作于遼寧省盤錦市雙臺子區九化小學;從教8年;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重要榮譽】
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