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亞芳
大多數初中生對典雅精練的文言文望而生畏,敬而遠之。如何有效地改變這種現狀?我想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常用的幾種激趣方法。
《曹劌論戰》中對戰爭雙方的對峙、交鋒等為略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布置了預習作業:找有關資料了解春秋時期戰爭。學生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我又乘機點撥,讓學生從魯莊公的“將鼓”“將馳”,曹劌的兩次“未可”“可矣”,分析出魯莊公的急躁冒進和曹劌的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乘勝追擊,我再問,它們在政治上又如何表現的?這樣從課文內容上激發學生興趣,不僅課堂氣氛活躍,效果也很好。
《記承天詩夜游》僅84字,卻營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為了更好理解作者復雜微妙的心理,我適時地給學生補充了蘇軾的有關經歷,又引用了蘇軾的《卜算子》《定風波》《浣溪沙》三首詩詞。通過這些資料的補充,學生已能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復雜微妙的心境,也激起了對蘇軾在黃州這段生活的興趣。于是,課后順勢布置課外閱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或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而學生在興趣使然下,大都積極閱讀其中一本,對蘇軾的一生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知世論人一旦激趣成功,往往能以點帶面,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一個作者及其作品。
《愚公移山》是一篇文言寓言,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然而學生卻認為愚公移山實在太不可思議,不如直接搬家,因而學習興趣大減。見此情景,我首先讓大家明白寓言的概念: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由此可見寓言是一種“悟”,而不是建立在物理實驗、科學求證的基礎上,去尋找現實的根基。所以,學習《愚公移山》時不應該糾結于虛構的情節,而應關注寄托其中的愚公精神。同學們明白了學習寓言這類文體的應有的閱讀思維的方法,再來讀課文時就不再帶有排斥的情緒了。這樣,由一種文體知識帶動一種閱讀思維,何樂而不為呢?
講《湖心亭看雪》時,我把“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中的“與”去掉,變成“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或“天云山水,上下一白”進行對比,讓學生明白三個“與”字把天”“云”“山”“水”連成一片,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反之,少了“與”,整個句子就少了一股磅礴的氣勢;如果改成“天云山水”,節奏就太緊了,又少一份從容。由此,學生不但明白了“與”字妙處,也體會到“大雪三日”后,天與山水渾然一體的意境。對課文內容進行“陌生化”處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升課堂效率。
《鄒忌諷齊王納諫》句式重復較多,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不濃。為了激發大家學習興趣,我要求分組表演課本劇。學生們在歡聲笑語的演出過程中,不斷地感知課文,體會文言語言的魅力,如在鄒忌與妻妾客的對話中,已能惟妙惟肖地把妻的“私”、妾的“畏”、客的“求”演繹出來;在“戰勝與朝廷”這個橋段中,把“齊王”接見“燕、趙、韓、魏”時演繹得或端莊威嚴或沾沾自喜。這種以演促學的教學活動,不失為傳統教學活動的一種有效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