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珠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學科教授的課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要靈活,要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能違背語文發展性原理,同時也要引導學生識字、寫字、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等綜合性學習。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積極主動性,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改革要求把教師的角色轉變為課堂的引導者,但這并不意味著讓學生放任自流,需要老師講到的知識點及重點必須要詳細講解。如果在課堂中出現不同意見時,可以引導學生積極討論,討論分析出最佳答案。如果發生爭執,教師要在必要的時候果斷給出最終結論。
二、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把學生的感情充分激發出來,讓學生把自己真正融入課文中去。在閱讀詞語及句子時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這些通過閱讀的表情都可以很自然地展現出來,而不是外界強加給自己的。例如,在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抓住重點字詞,感受到小朋友多想去那里看看的迫切心情,然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大聲朗讀課文,學生的感情就能很自然地流露出來。讀完以后還可以讓學生講一講自己的愿望。
三、閱讀教學應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讓學生回答問題時,要先讓學生思考,給出充分的時間,用筆在書上做出標注,然后讓前后桌進行交流,最后讓學生回答問題。在同學之間進行的討論過程中,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從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也能提高團隊合作能力。
四、學生的整體認知是重點,所以要先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對文章有整體感知,或者要求學生前一天預習課文,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讓學生對文章有了初步理解,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分析和學習。首先師生之間可以進行角色轉換,老師根據文章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來幫助解決,這樣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增加探索知識的欲望。其次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角色轉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請表現出色的小朋友上講臺給同學們“講課”,找課文讀得好的同學帶領大家朗讀,這樣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學生和學習內容中的角色也可以進行角色轉換,因為豐富的人物形象和多元化的角色都在課文中,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讓他們真正地體會這些角色的豐富感情,能與文章中的角色達成共鳴。
五、合理設計閱讀教學的時間。學生課堂最佳狀態時間為5~30分鐘,教師要抓住學生思維活躍的這段時間,把對本節課重點段落分析學習的時間放在第6~30分鐘或者10~35分鐘之間。這樣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達到最佳。教師要在課前準備好,在課上進行簡單的導入后立即進入主題教學,在學生們狀態最佳時進行重點知識的講解。
六、在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時候盡量不要脫離課文,有價值的拓展訓練是建立在感悟文章的基礎上的。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是教師大談課文之外的東西,雖然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但是一節課下來內容顯得非常空洞、不切實際,所以在閱讀教學中,不要長時間離開課本,要以課本為中心,進行適當的拓展。
七、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價值在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因此要注意在閱讀教學中把人文內涵傳遞給學生,以提高學生們的精神境界。例如,學習《游子吟》這一課,首先在理解詩句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暢所欲言地講講自己將來想怎么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如何報答這份偉大的母愛,教師要適時對學生給予表揚,希望同學們長大以后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突出重點以及難點,知識的講解具有一定的深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滿足于單純的對字、詞、句的表面理解,要對文章背景,引申道理有透徹的理解,揣摩出重點段落的含義。
結語: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更應該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修養。這樣能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