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俊江
語文老師在設計教學目標上存在著不少的問題,直接導致了課堂效率的低下:
首先,目標要求過高或過低。一是教師沒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師對學生了解不夠,高估或者低估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語文能力。目標要求過高,脫離學生實際,導致大部分學生對目標內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學生思想負擔,教學任務無法完成,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目標要求過低,所教內容學生在低年級時已經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級還是不斷訓練要求,學生勉強學習,教學效率低,更重要的是磨滅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導致產生厭煩的情緒。
其次,教學目標不明確,不能突出教學重點內容,忽視語文本體性。對教材沒有進行深挖、吃透,靈活組織,導致教學目標的不明確。要么面面俱到,凸顯不出重點,加上補充了大量資料,內容過多,難以完成教學任務;要么目標確立過低,課堂容量太小,一節課只抓一兩段,密度小,學生掌握不到實際知識。
教學過程中只是熱鬧地解讀文本內容,忽視了語文本性,將語文課上得像生物課、科學課,用洪鎮濤老師的話說就是“我們都熱心去種別人的田,卻荒了自己的地”。
那么,閱讀教學中怎樣才能合理明確地確立教學目標呢?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深入地了解學生實際,結合文本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合理明確的教學目標,確保教學目標的確實可行及落實。在教學目標的制訂上,應該根據學段和單元目標,結合學生階段特點和認知能力,照顧學生的認知差異,不能確立過高于或過低于學生實際的目標。
第二,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重點。
語文教學目標設置的過程,是教師完成與編者的對話,與作者的對話,充分考慮與學生的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語文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師必須首先考慮到作者、編者的意圖和語文教學的總導向性,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尤其是課時目標,它應該是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鏈節,所有的課時目標之和就等于整個語文教學的總目標的完成。所以每一個課時目標必須像指南針一樣堅定不移地指向語文教學的總目標。而我們的課時目標考慮較多的是教參,是考試的內容,是課文的內容,對教學對象考慮得少,對教學的導向性考慮得少,對教學方式考慮得少。過分地依賴教參限制了老師和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教學目標的可實施性還體現在教學目標的可檢驗性和可操作性上,否則教學只能是空對空,談不上效果。著名的語文教師馮起德說:“如何確定教學目標是檢驗教師素質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能激發學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創造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開發學生思維的張力,活躍教學氣氛,促進教學活動朝著高效快速的方向發展。
教學目標一經確定,就必須成為一堂課的指針和精髓,而不是出于一般應付的虛設,整個教學活動必須圍繞這一目標展開,教學內容的增刪,教學方法的設計、運用,教學環節的銜接,都應始終如一地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誠然,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流程,教學目標存在著生成性和不可預知性,但也正因為如此,才體現著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著教師的教學藝術。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只有深入鉆研教材、整體把握教材內容,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篩選教學內容,合理明確地確立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出語文本體性,才會使課堂有了導向性,充滿語文課的味道,教學的實效性也就有了基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