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利
數學常態課,應該是相對于公開課、優質課等需要特別付出準備的課而言的,是教師在實際工作中經常上的課型,是最貼近教師平時上課實際的課,也是最值得關注的課。
在評價數學常態課的時候,著眼于課堂教學的共性特征,研究一些評價策略,對提高教師對常態課的評價能力,提升教師的素養是大有可為的。
任何一個數學教師常態課的開展,都與他的教學思想有關,或多或少,或深或淺。這種思想既是數學課程實施的要求,也是教師教學和育人思想的折射。
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應該是教材的開拓者;一個有思想的教師,不會錯過課堂上發生的一切“意外”,如學科內容的“節外生枝”,或者學生不認真甚至對抗的表現;一個有思想的教師,一定是不斷反思的進步著、成長著的人,對于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一旦發現,定能改進,不會重復發生低水平的錯誤;一個有思想的教師,一定是“專業”上有自己的思想風格,學業上有自己的不懈追求的人,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思路決定出路。數學常態課教學要注重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才能為學生建立完整系統的知識結構,為學生有效學習打好基礎。
新課程背景下,數學學科有自己課堂教學的推薦思路,如情景展示——情景分析——探究活動開展——應用鞏固——小結,有一個參考的邏輯思路。
從聽課的情況看,數學常態課比較普遍的上課思路是復習引入——新知講解——練習鞏固——作業布置,因為這一思路易于操作,有利于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和掌握,但它的缺陷也是明顯的,尤其在新知講解這一環節,有的教師甚至變成了“一言堂”,很少考慮學生的體驗和感受。也有的教師習慣于裝飾課堂教學全過程,上出了表演式的數學常態課,這又是另外一個極端。務虛的數學常態課型同樣不是新課程的追求,更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活動的體驗和能力的提高。一個有思路的數學教師,應該會做足充分的準備,在備課環節解決很多課堂內的問題;一個有思路的教師,能對課堂上發生的一切應對自如,一切的課堂突發事件都因為他的“有備”而“無患”。
數學常態課開展過程中,有多少學生用了多少時間和教師共同思考、主動探討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這是新課程背景下對數學常態課教學的內在要求。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適當誘導,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帶動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思維活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
比如在一節數學課堂上,為了讓學生學得專注,聽得認真,聽得有味,整堂課下來,老師用了最大的法寶——抑揚頓挫的語調和微笑,這一法寶使得整個課堂自始至終都是輕松的、有波動的、有成效的。學生的思維和教師的思維在共同跳動,師生心與心相通,學生的學習水平始終維持在最高的狀態,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
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不應簡單地要求學生接受什么、牢記什么,而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深入思考、不斷探究,從而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接受、主動探究,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并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覺悟都得到全面的提高。
數學常態課聽課后接著是教師自評、學生測評、專業點評、聽者參評、大會集中評,這一系列評價其實也就是對教師的課堂反饋,如何能評價到點子上,評課教師形成共同的評價認識,并能輻射更多的教師的認同,那這種反饋是高效的、合理的,否則也可能出現適得其反,好事辦成壞事,得不償失。
柏格森說,行動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思辨性評價是一種智慧。它要求評價中充分肯定教師上課的優點,也要求在評價中發現教師上課存在的問題,能及時指出教學各環節存在的問題,并予以矯正,加以解決。其實,優點和缺點,于教師本人都往往是難以發現的,聽課的意義和價值也體現在這里。如果大家都能及時發現優點、準確發現問題,評價的成效會很明顯。
數學常態課的評價指向是教師的成長,關注數學常態課的教師是師本的體現。用新課程的評價理念來說,是給予教師發展性評價,關注教師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幫助教師發現、分析、解決問題。
數學常態課聽課過程中,安排多方人馬,有專業的、非專業的,有校長、中層管理主任、一線教師,有老教師、新教師,這是對上課教師的發現,也是對聽課教師的發現。對于上課的教師,可以說有全方位的“專家”把脈,對于聽課教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是一種共同促進。教師自評也是對自己智慧的發現和對自己不足的發現,這個過程也是需要才思謀略、需要思考的。而學生的測評也從一個方面在發現教師的才干,通過學生的需求反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總之,加強對數學常態課的評價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