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紅 曾青云
【摘 要】中國傳統成人教育精神的現代重構,既是一項重大的教育實踐,更是一項宏大的文化活動。而在“教育實踐”與“文化活動”的互動中,不僅顯示傳統成人教育精神的現代重構的極端重要性和極其急迫性,更揭示了中國成人教育與傳統文化的本質聯系。這也表明,重建的核心環節是以現代視閾解讀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關鍵是科學論證重構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而重構路徑的理性思考則是方法論選擇。
【關鍵詞】成人教育;中國傳統成人教育精神;中國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9)07-0008-06
【收稿日期】2019-04-09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2017年度特色創新類(教育科研)重大項目“新時代高職院校服務區域體育產業發展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為2017GGXJK096;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技術研發與服務團隊資助,團隊編號為CXTD201801
【作者簡介】陳美紅(1982—),女,廣東梅州人,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曾青云(1958—),男,江西吉安人,江西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成人教育基本理論。
中國成人教育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就把“成人”概念與“教育”融為一體,在啟端了中國傳統成人教育的同時,也萌芽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成人教育精神,并隨著中國成人教育實踐的持續發展與歷史賡續,不斷得到鍛打、拓展和完善。這種精神集中反映了“成人”與“教育”相融合的本質與特征,也貫穿于中國傳統成人教育的發展理念、育人實踐、價值觀念、教學管理、學術研究等諸多方面,是中國傳統成人教育發展的靈魂與動源,對現代中國成人教育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歷史與現實意義。這也深刻表明,要實現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就有必要在全面推進現代成人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對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進行“創造性傳承”和“重構性發展”,并由此獲得現代成人教育發展和成人教育文化建設的源頭活水。
一、傳統成人教育精神的現代解讀
傳統成人教育精神現代解讀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以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去評價其所蘊涵的精神要素與思想觀念,揭示其本質與內涵。二是以現代成人教育發展的要求去詮釋它的表現形式與體系結構,闡明其個性與特征,為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提供應有素材。
1.“仁禮統一”的學科精神
作為一項發展性的社會工程,“仁禮統一”是中國傳統成人教育專有的學科精神。倡導通過對社會所有成員(主要是成人)進行“仁與禮”的教化,形成一種“政以體化、教以效化、民以風化”的社會風尚,其意義有二:一是以“仁禮統一”作為引領成人教育發展的基本導向。其中,“仁”就是要提倡一種“修身”“愛人”,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遵從社會規范,懂得去關心別人,愛護別人等,突顯人之為人的存在價值,展現人之為人的內在規定性,使之衍生為人的自我成長和自身發展的價值導向與目標。與之相應,“禮”則是主張把現實的社會規范和社會體制,內化為每個成人的內心規范和內心道德法則。而兩者之間又呈現出一種“以仁引禮、以禮顯仁”的互滲性內在聯系,共同引領成人教育的發展取向,例如孔子就提出了“克己復禮為仁”的教育理念。二是將“仁禮統一”作為推進成人教育發展的基本動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闡明了“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的學科概念,把“文之以禮樂”作為“成人”的必要條件和成人教育的基本訴求,否則,即便擁有了“知”、“不欲”、“勇”、“藝”等良好素養,也不可認定為“成人”,從而把“兼備仁禮素質”作為塑造能擔當歷史使命理想人格的主要尺度。后來的孟子也把“仁與禮”作為“人之成人”的內在根據,強調要以“人之成人”的內在根據去實現社會對個體的塑造,張揚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學科義理,進一步突出了“仁禮統一”對成人學習和成人教育發展的極其重要性。
可以說,“仁禮統一”的學科精神當是成人教育使命的彰顯。就宏觀意義而言,“推進社會發展”無疑是成人教育的歷史使命,要完成這個使命,成人教育既通過“仁”的教育去彰顯人之為人的存在價值和基本內涵,又要運用“禮”的教化去實現人與社會(主要是社會規范和社會體制)的和諧,兩者不可或缺,如果缺少了“仁”的教育,成人教育就會失去價值方向,如果缺少了“禮”的教化,成人教育就要失卻存在基礎,必然導致中國成人教育的群體本位取向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斷隔與失憶。這也表明,從中國成人教育形成之時起,“禮”與“仁”的統一已是應然之義。
2.“德智合一”的育人精神
作為一種廣泛性的教育實踐,“德智合一”是中國傳統成人教育應有的育人精神。它力主通過“德與智”兩個方面在育人過程中的相互滲透與融合,推進成人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銜接與和諧,其蘊涵有二:一是“以德統智”。它強調在成人教育過程中,德與智的關系是以德為基礎,德決定智,智為德服務,要把德育作為智育的脊梁,尤其是要將符合當時社會主流文化意識的人生觀、發展觀、價值觀、情感觀,貫穿于智育的全過程和全方面,使之成為智育的引領與根基。孔子為代表的儒學就提出了“德育為先”的育人原則,認為“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沒有自身道德修養的提升,人的發展就會失去必有的基石。孟子則進一步闡發了“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的德智觀,把德育擺在智育的頂層位置。其后,以朱熹為首的宋明理學也有“德智雙修”的論述,近代的陶行知更是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二是“智德并重”。它主張在成人教育過程中,德與智要同步發展,要在“以德求智、以智揚德”的良性循環中,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孔子就認為德與智是不能替代的,德育與智育同步是育人的關鍵,提出了“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育人觀,以及“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的德智觀,而孟子則在關于人的“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的闡述中,也把德排在智的前面,并贊同只有德且智方為圣人。
顯然,“德智合一”的育人精神應是成人教育本質的充分彰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成人教育的本質屬性,它不會因為社會形態的變遷或發展階段的更替而發生變化。盡管人(尤其是成人)的發展要受到社會環境(例如社會條件、發展需求、職場競爭、價值規律等)的局限與導向,凸顯出“智”對個人發展的極其現實性,但人對社會的適應更多地表現在“人與社會和諧”以及“人與他人和諧”的層面上,訴求人(主要是成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去做事,不違背社會基本規范和基本準則的前提下,充分運用“智”去自我提升和自我發展,深度展顯出“德為智本、智為德馨”的社會品質與品行,確立一種與社會發展要求相契合的發展取向,否則,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
3.“義利同一”的職業精神
作為一種社會性的服務活動,“義利同一”是中國傳統成人教育必有的職業精神。它訴求通過正確把握“義與利”的內在關系,使“牢記使命”成為成人教育發展的宗旨,其要津有二:一是義為利先。強調成人教育在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過程中,并不排斥個人或群體利益的回報,但要從成人教育的使命與責任出發,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民眾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一種“以義為利”的價值取向,引導社會風尚,張揚成人教育的職業操守。孔子在解答成人概念時就提出了“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的育人思想,并將“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作為開展成人教育服務的基本原則。荀子也提出了“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的觀點,認為是否合于“義”是評價所得之“利”的前提,凡合于“義”的“利”才是正當之利。《大學》則倡導“以義為利”,進一步深化了“義以導利”、“義以生利”的教育理念。二是義利兼顧。認為“義”是成人教育的內在價值,利則是成人教育的外在價值,兩者是辯證的統一。因此,在成人教育的具體社會服務活動中要辯證的把握“義與利”關系,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既要理性認識“義為利先”的取舍關系,又注重“利為義本”的內在聯系,在“義利兼顧”導向下充分顯揚成人教育社會服務職能。荀子就認為:“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北宋蘇洵在《利者義之和論》中,則提出了“義利利義相為用”的觀點。南宋陳亮也主張“義利雙行”、“以義和利”,認為仁義和功利是統一的。清代王夫之也提出了“義之必利”、“離義不得其利”的命題。
“義利同一”的職業精神無疑是中國成人教育基本屬性的集中反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成人教育的上層建筑與生產力的雙重屬性,總是通過所提供的教育服務活動(包括社會服務、市場服務、民眾服務等)來表現。這些教育服務活動并不是成人教育的自發行為,更不是單純的經濟活動,而是時代賦予成人教育的責任,國家授予成人教育的職能,能否堅持“義利同一”,處理好義與利的相互關系,不僅是評價成人教育發展優劣的主要尺度,也是決定成人教育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義利矛盾、義利沖突、義利混雜等現象屢有發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義利同一”既是成人教育應對復雜社會環境的職業秉執,更是成人教育屬性的中國表達。
二、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的現時訴求
現代中國應該如何構建成人教育精神,這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其關鍵在于能否科學論證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問題,并在科學論證的過程中,揭示現代成人教育精神與傳統成人教育精神的內在聯系。
1.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的必要性
從我國成人教育發展實踐上看,對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進行現代重構顯得十分必要,理由有三:
一是具有導向意義。自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中國成人教育在辦學規模、辦學效益、辦學范圍等方面有了快速發展,但始終沒有形成一種能夠得到業內(包括管理部門、辦學機構和從業人員)廣泛認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尤其是在市場經濟背景下,不同的價值觀、發展觀和道德觀的無序混雜,致使成人教育發展的價值取向一直處于盲目與混亂狀態,無法形成一種弘揚成人教育本然精神的業界環境和有效機制。而對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進行現代重構,特別是對其中核心要素的賡續與發揚,以一種“道統傳承”的能動意識,重塑現代成人教育的正確價值觀,并以此為基礎,重新確立成人教育主體與外部環境的和諧關系,以最大化的減少成人教育發展價值的不確定性。
二是具有規范意義。目前成人教育業內很多辦學機構和從業人員的辦學理念還相對滯后,與現代成人教育的發展要求還有相當差距,影響了成人教育的發展進程與運行秩序。例如,有的“自發式”辦學意識嚴重,不知道也不懂得現代成人教育的辦學要求和客觀規律,缺乏大局意識和整體觀念,以一種功利性的狹隘觀念,熱衷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各種非理性甚至功利性辦學行為屢見不鮮,給成人教育的正常運作與科學發展帶來了極大負面影響。有的則停留在計劃性辦學的層面上,還沒有完全擺脫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辦學習慣,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薄弱,不能根據社會發展要求正確選擇可能的辦學行為和發展方向。而重構傳統成人教育精神,尤其是以其中某些要素去規范辦學行為與辦學取向有著重大意義,它不僅能有效維護成人教育的辦學環境和運行秩序,降低成人教育發展的各種曲折與風險,有利于成人教育整體的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它還能有效提升成人教育整體和辦學機構個體的辦學信譽和品牌,改善成人教育的辦學環境,促進辦學機構和從業個體獲得更大的業績與發展。
三是具有升華意義。在市場經濟機制下,成人教育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異化,加之辦學機構與從業人員的良莠不齊,只是滿足于辦學利益而忽略辦學精神追求的“單向度發展”的現象時有發生。要抑制、克服和消除這種異化,既要靠合理的制度建設,更要靠傳統成人教育精神的弘揚與傳承,尤其是通過對其核心要義在業內的廣泛宣傳和深入貫徹,構建一種“不忘本心”的堅定行業信念,使成人教育在復雜環境下始終能堅持更高層次的發展理想和目標追求,發展方式由“拓展行業職能”升華為“履行國家責任”,發展方向由“滿足市場需求”升華為“推進社會發展”。
2.傳統成人教育精神現代建構的可能性
當下,關于中國傳統成人教育精神是否可能重構的問題,學界和業內還有不同的發聲,一些人認為,傳統成人教育精神源于儒家教育文化,形成和發展于封建社會,與社會主義的主流文化及現代成人教育文化難以相容。一些人則認為,盡管傳統成人教育精神的一些因素確實與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和現代成人教育文化建設存在差異,但兩者之間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或相互矛盾的關系,因為傳統成人教育精神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干支,所傳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范式不僅是封建時代的意識形態,也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智慧與要素,蘊涵著人類進步和教育發展的某些真理與真知,通過對其進行現代化的改造,就可以轉化為社會主義文化和現代成人教育文化的元素,諸如“有教無類”與社會主義的平等理念,“誨人不倦”與社會主義的敬業觀,“因材施教”與社會主義的發展觀等,雖然兩者在意識站位、內容表達、涉及范疇等方面有所區別,但在形式結構和基本訴求上卻具有很大的同構性,這種同構性就為兩者之間在新時代背景下進行轉換與融合提供了可能條件。
上述爭論的實質是如何彰顯現代成人教育中國特色的問題。實踐證明,現代成人教育必須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彰顯中國特色。與此相應,當代成人教育文化與制度的建構也必須有中國特色,而傳統成人教育精神就是中國特色的必有之義。一方面,傳統成人教育精神比西方成人教育思朝更適應中國成人教育的發展,具有更大的親和性、溝通性和創造性,不僅與中國現代成人教育發展理想目標更為接近,與中國現代成人教育發展的行為習慣更為契合,更對中國現代成人教育的發展具有引領意義。另一方面,傳統成人教育精神不僅具有較為完整明晰的體系架構,為現代重構提供了必有要素,且在領域內有很多從業者(包括管理者、運行者、參與者)對傳統成人教育精神滿懷期許,自覺或不自覺的把它運用到自我崗位、自我工作、自我發展的方方面面,比如,有的人就對“仁禮統一”的教育理念進行了現代改造,并運用于現代成人教育管理之中,形成新的管理制度與體系。還有的人對“德智合一”的育人思想做出了新的解讀,并與現代成人教育教學相融合,創造出新的育人模式。這些都表明了傳統成人教育精神的重構有著廣泛的現實基礎。
3.傳統成人教育精神現代建構的可行性
關于傳統成人教精神現代重構的可行性問題,學界和業內還有很大的疑慮,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就是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作為中國文化復興的應然之舉,業內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能否達到應有的基本要求。無庸諱言,目前我國成人教育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還相對較低,一方面,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在成人教育市場化的浪涌中,受成人教育快速發展和辦學利益的雙重吸引,促使一大批形形色色的低素質人員涌入成人教育領域,這些人中的大部分既無成人教育經驗,也不具備成人教育專業知識,甚至不少是無任何資質的社會閑散人員,他們只是懷著一種賺錢發財的沖動進入成人教育領域,以一種“撈一把就走”的僥幸心理以及一些正當或不正當的行為方式,游走于成人教育與市場之間。他們雖然為成人教育發展(主要是市場服務)帶來了一股自發的推動力量,但他們所發生的大量非理性和功利性的觀念與行為,也給成人教育的正常發展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迄今為此,盡管許多從業者在成人教育的曲折發展中得到了鍛練,個體素質得到逐步提升,但由于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仍有很大一部分從業者無論是在文化素養還是實踐素質上還處于較低層次上,難以適應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的要求。另一方面,從業人員整體文化素養偏失。業內絕大多數從業者主是從事各種管理工作(主要是招生宣傳、教學管理、后勤服務等),雖然在長期實踐中對本職本崗工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理論水平和學歷層次普遍不高,“重實際、輕文化”的現象相當普遍,尤其是在傳統成人教育文化(主要是儒家教育文化思想)方面幾乎處于整體緘默狀態,很多人既不了解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歷史,也不知道中國傳統成人教育文化,更談不上具有傳承傳統成人教育文化的能力,與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上述狀況的發生應與業內傳統成人教育文化失憶有關。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作為一項文化創新活動,需要在學界和業內有著厚重傳統文化底蘊和良好傳統文化語境,然歷經近百年來的中國傳統成人教育文化的斷帶,特別是近代以來的反復多次“批儒批孔”政治運動的迭起,使得學界和業內都把傳統成人教育文化及其傳承看做敏感的政治話語,紛紛放棄了對從業者的傳統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質的要求,只是簡單的把成人教育作為一種現代服務行業,而不是中國文化創造的重要載體,以至成人教育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總是呈現一種低水平運作的態勢,從業隊伍素質的偏低也就難以規避。
三、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的現代路徑
對于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現在還不可能先驗性的提出一整套的觀念體系,只能提出一般性的思路與構想,其中,如何廓清重構的現實價值,如何確立重構的基本綱目,如何設計重構的主要步驟,則是最為根本又最為重要的路徑選擇。
1.廓清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的現實價值
廓清的現實價值是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的首要任務。廓清現實價值主要是指,嘗試通過對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能否順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方向,是否符合現代社會主流文化建設的趨勢,能否滿足現代成人教育發展的要求等核心問題的透析與闡明,在傳統成人教育精神與社會需要之間,重建一種有效、有益、有利的普通性和概括性的融合關系。主要反映在兩個層面:一是現實社會價值。強調傳統成人教育精神所蘊涵的教育思想、人文情感和道德理念,通過現代化的重構性改造,不僅是現代成人教育文化建設的源泉和根系,還應是現代文明和現代社會主流文化建設的要義與要素,并在全社會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同,成為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二是現實行業價值。充分發掘傳統成人教育精神所內涵的歷史經驗和教育智慧,特別是要對其中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特色性的育人模式、普世性的教學方式等進行現代化的集注與解讀,在本然層面上明晰中國成人教育的本質與特征、目的與功能、主體與結構,內容與方式、過程與行為等等,一旦這些理論和經驗要素的內核得到合理展顯,現代成人教育人文主義的行業觀和發展觀必然得到初步的確立。
要廓清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的現實價值,就必須堅持其價值精神與社會主義價值精神的一致性。受歷史的局限性,傳統成人教育的價值精神與社會主義的價值精神還存在一些重大差異。具而言之,社會主義的價值精神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由社會主義發展目標所決定的,其根本要求是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福澤全體社會成員。傳統成人教育精神中雖然也包含了一些服務社會和公正平等的價值內涵,但在總體上還有著明顯的歷史烙印,存在著維護封建統治、階級性顯明、階層性服務等瑕疵。因此,在對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進行現代重構的過程中,既要深度把握其基本要素的歷史性與現代性的重大區別,以現代尺度去重新審視其基本要旨的價值存在,正確評價其基本精神的合理性。同時,又要對其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升華與重構,促進傳統成人教育精神兩大轉變,一是在價值取向上由私有制條件下的價值觀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價值觀變遷,二是在價值觀念與形式上由農耕社會形態向現代社會形態的轉型,從而實現傳統成人教育精神向社會主義成人教育精神的跨越。
2.確立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的基本綱要
可以說,傳統成人教育精神的現代重構,實質上是依據中國文化復興和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建設的要求,對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進行現代化改造,使之成為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相融匯,與現代成人教育事業發展相適應的現代職業精神和行業理性。換而言之,作為現代中國的一種行業理性精神,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的基礎是中國文化復興和現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因此,它必須明確重構的基本綱領。要點有三:一是必須符合中國的國情和現代文化傳統。現代中國不僅在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上與傳統成人教育精神形成的社會背景有著根本性不同,而且現有的國情和社會文化傳統也與它存在時的情形有著不同特點,淳民風、正社風、興家風已然成為現代社會文化的新傳統。因此,立足于現有國情和現代文化傳統無疑是重構的前提條件。二是必須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而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正是本質的集中表現,對兩者的全面體現當是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的主導方向。三是必須反映中國現代成人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現代成人教育與傳統成人教育精神賴以形成的儒家教育文化思想的聯系也有重大區別,不僅在發展目標、育人標準、教學模式、服務理念等方面有著重大差別,在教學手段、管理方式、運行機制等方面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與現代成人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相對接當是重要的應有之義。
顯而易見,堅持發展理念(主要是涉及為何重構、如何重構、從何重構等問題)與現代成人教育發展要求的匹配性,應是明確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綱要的關鍵所在。傳統成人教育精神是在封建時代的人文環境下生成和發展的,而封建時代的人文環境不論從性質還是范圍上看都與現代人文環境有著重大區別,尤其是現代成人教育作為現代人文環境的重要結件,其所持有的信仰系統、思想觀念、社會體系、運作機制、認知情境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傳統的門派式成人教育的保守性、狹隘性與不規范性的發展方式,與現代成人教育的開放性、規范性、科學性的發展要求是不相適應的。因此,對如何更新創造重構的內容、如何優化整合重構的流程、如何挖掘分析重構的數據、如何研究策劃重構的方式、如何管理維護重構的機制等問題的思考與構想,都應以現代成人教育發展要求為起始點和落腳點,否則所謂重構就失去了本然的意義。
3.設計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的主要步驟
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構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和現代成人教育文化的互補整合,并由此形成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成人教育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其鮮明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引領其基本方向,現代成人教育文化規定其主要內涵。在此意識上,如何設計主要步驟就成為重構的方法論選擇。具而析之,傳統成人教育精神的現代重構至少有四個步驟:一是揚棄。遵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以現代社會和成人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對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進行深層次的診視、透析和甄別,剔除糟粕、留取精華,繼承和傳揚其內部具有積極意義和生命力的元素。二是整合。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導向,對揚棄過程中存留下來的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結構、不同內容的精神元素,進行梳理與選擇、提煉與汲取、激活與融合,使之具有系統性、層次性和價值性,并生成新的精神要素結構。三是創新。以現代創新精神對整合形成的新的精神要素進行創造性變革,不僅對其內涵進行增益性的激活與開發,對其形式進行現代化的更新,更要構建新的框架與層次,注入新的內涵與因子,使之煥然一新。四是重建。傳統成人教育精神經過揚棄、整合和創新可以成為現代成人教育精神的重要構成,但不能代表現代成人教育精神的全部,需要在汲納傳統成人教育精神合理因素的基礎上進行整體性的重建,并在重建過程中,通過宣傳與引導、傳播與示范、修正與完善,使之逐步成為廣大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自覺意識和行為習慣,在實踐意義上實現傳統成人教育精神重建。
應該看到,現代成人教育學科建設在設計重構步驟過程中占據樞紐位置。傳統成人教育精神作為一種實踐理性和文化道統,只能在現代成人教育發展的實踐中重建,而這種實踐性重構,也不可能完全自發性行進,必須有很強的理論指導,是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相互作用的產物。而推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互動與互補,正是現代成人教育學科的主要功能與主體職責。因此,現代成人教育學科要充分發揮基本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優勢,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在對傳統成人教育精神與現代成人教育精神的內在關系和外部聯系,進行深入解讀、要義闡釋、表象調研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設計一套具有較強可操作性和可復制性,不易受外部條件干擾的重構步驟和線路圖,為傳統成人教育精神的現代重構提供更廣闊的視閾。
【參考文獻】
[1]郭凌雁,曾青云.中國成人教育文化的記憶與傳承[J].中國成人教育,2016(11).
[2]張麗玲,等.我國成人教育學科結構優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12).
[3]李華金,等.中國成人教育概念的歷史演進[J].中國成人教育,2017(24).
[4]桑寧霞,等.當代成人教育學的視域與價值[J].中國成人教育,2017(23).
[5]葛敏,等.基于學科邊界視角的成人教育學科發展困境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8(1).
[6]張釵,等.成人教育內涵建設與外延拓展的糾結及廓清[J].中國成人教育,2018(4).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pirit of adult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major education practice, but also a grand cultural activit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not only shows the extrem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the modern re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adult education, but also reveals the essential connection between Chinese adult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also shows that the core of reconstruction is to interpret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adult education from a modern perspective. And the key is to scientifically demonstrate the necessity, possi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reconstruction while the rational thinking of reconstruction path is the choice of methodology.
【Key words】adult educ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adult education spir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