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珉璐
【摘 要】在馬克思科學語境中,成人教育思想鑲嵌于馬克思人學理論的科學大廈中,而個人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人學理論的核心命題與終極關懷,也是馬克思有關成人教育的思想基礎與價值原點。在馬克思人學語境中,馬克思以“綜合技術教育”指稱“成人教育”,并認為它是在現存條件下促進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實施方案,與此同時,馬克思又強調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才能最終完成。
【關鍵詞】成人教育;馬克思人學理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9)07-0090-04
【收稿日期】2019-04-24
【作者簡介】杜珉璐(1990—),女,哈爾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成人教育及福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1]可見,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進程中同樣沒有忽視當代中國成人教育的發展問題。然而要更好地實現廣大成年學子的教育夢想,成人教育就必須突破自身健康發展所面臨的困境,而這些困境最為外在的表征便是在核心概念使用方面所呈現出的“某種混亂”,比如以“繼續教育”意指“成人教育”便是一例,當然這里并不是說“繼續教育”與“成人教育”這兩個重要概念在其內涵與外延上可以互相重疊,而只是意在指出當代中國亟需擺脫成人教育健康發展的自我困境。不過在這里我們無意于過分糾纏“成人教育”的內涵與外延,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在國際學界迄今未能就如何界定“成人教育”達成共識的學術氛圍下,“與其簡單重復各家定義,或變換辭句或獨出心裁下一個新的定義”,[2]還不如直接面對“成人教育”的真實所指,并積極尋求新的思想資源(如馬克思人學理論)來為當代中國成人教育的健康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思想活水。
一、個人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人學理論的核心命題? 眾所周知,現代意義上的“成人教育”一詞是英國教育家波爾于1915年在《成人教育學校的起源與發展》中首次使用的,而此時馬克思已經過世多年,似乎他不可能就成人教育問題發表任何學術言論或對其展開原創性的思想研究了。不過,若是不囿于名詞之爭而深入思想實質的話,那么我們不難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著述中捕捉到至今不失其重要參考價值的、極其豐富的成人教育思想,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是將其成人教育思想鑲嵌在馬克思人學理論大廈的宏偉架構中,因而自成體系,至今春意盎然。
為了更深刻領會馬克思人學理論語境中的成人教育思想,我們有必要在此簡要還原馬克思的理論邏輯與致思路徑。我們知道,任何真正有價值的哲學思想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都是有著其最為深厚肥沃的思想土壤的,當然馬克思的光輝思想也概莫能外。不過,以往學界在考察馬克思早年哲學探索與思想實踐時,卻把思想觸角和理論視野過多地鎖定在黑格爾和費爾巴哈身上,因而滿足甚至陶醉于“合理內核”與“基本立場”的傳統闡釋范式。坦率而言,這種用粗線條勾勒出的早年馬克思的思想活水,盡管在理論闡釋方向上無可指摘,但卻不能逼真地描畫出馬克思早年哲學探索與思想實踐的內在肌理,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忽略了法國唯物主義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對馬克思的深刻影響,而這一點在考察馬克思人學理論語境中的成人教育思想時顯得尤為重要。這里不妨撮其要者而簡述之。法國唯物主義者孔狄亞克曾認為:“人的全部發展都取決于教育和外部環境。”在此基礎上,另一位唯物主義者愛爾維修則對“教育”一詞作出了不乏原創性與啟迪性的界說:“教育不僅是通常所謂的教育,而且是個人的一切生活條件的總和。”[3]換言之,“教育”成了個人所處環境的總別名,而所有這些思想在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那里得以系統化表述:“人類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始終是他們出生以前和降生以后的周圍環境的產物。”[4]在歐文這里,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的觀點昭然若揭。毫無疑問,這一觀點對身處哲學探索中的馬克思產生了深刻影響,當然,這種影響是在一分為二的科學辯證法視野中逐步展開的。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關于經驗、習慣、教育的萬能”以及“關于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等這些“唯物主義學說同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5]因而具有合理的思想酵母;另一方面又深刻批判了蘊含于其中的那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與理論觀點的機械直觀性。因為在馬克思看來,這種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的觀點,其理論邏輯必然是“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而這是極其錯誤的,因為“它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6]換言之,這種觀點的根本錯誤不僅在于它放棄了作為主體的人改造自然、社會的天然權利,更在于它把原本統一的社會整體劃分為上下兩層: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因而在人際關系的起點上為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發展留下了不可逾越的鴻溝。
馬克思正是在批判繼承前人有益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并廣泛汲取當時先進的哲學理論,以敏銳的學術思辨力將之融會貫通,最終形成了自己關于人的本質的著名觀點,即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7]不難看出,馬克思的這一觀點有著法國唯物主義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的某種理論痕跡,但究其實質則大異其趣。大體而言,其相異之點有二:其一,與“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中的“人”更多地在抽象意義上談論不同,馬克思在這里論及的“人”是指在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著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個人”,是“在一定歷史條件和關系中的個人,而不是思想家們所理解的‘純粹的個人”,[8]因而由這些“個人”所組成的“社會關系”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的關系”。[9]其二,與“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中的“環境和教育”更多地表現為某種一成不變的冷冰冰的客體不同,馬克思在這里談及的“社會”則更強調其“生成論”的特質,認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10]換言之,“社會”、“社會關系”是在真實存在著的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之下不斷生成的,因而每一個體都對其呈現形態具有某種主動性。由此可見,馬克思這一觀點的教育學意蘊在于他把對人的本質的理解重心從某種虛幻的抽象物上拉回到了具有真實內容的人類社會之中,而盤結在人類社會這一有機體身上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則具有極強的重組性和可塑性,從而為人的后天發展留下了無比寬廣的教育空間,因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的這一觀點蘊涵了教育(當然包括成人教育)形塑人的本質的重要思想。
既然教育具有形塑人的本質的重要功能,那么怎樣的教育才是符合人類本性的內在要求的呢?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存在三大社會形態,分別是基于血緣和地緣而組成的早期社會;基于“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而組成的社會;基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組成的未來社會。[11]不難發現,馬克思在這里劃分社會形態所依據的標準是人的獨立性程度。三大社會形態,自古而今以至于將來,人的獨立性不斷增強,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才會有如下觀點:“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從而也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12]這里所謂人的獨立性,在馬克思的語境中,是指個人因潛存于自身內的各種能力或稟賦得以充分開發而呈現出的某種全面性,并依據這種全面性使其具備一種不依賴于他人或其他社會群體而獨立自為的能力。換言之,具有較強獨立性的個人就是自由全面發展的個人。而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根本上是指那種“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13]換言之,這種發展徹底掙脫了一切外在目的的被迫驅使,因而,完全基于自身自由發展的目的本身。而沒有這種發展,人類就無法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歷史性飛躍。總之,在回答怎樣的教育才是符合人類本性的內在要求這一問題上,馬克思以保障和促進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回答,即值得人類不懈追求的應該是那種能夠激發個人潛能、挖掘個人可能性、促進個人全面發展的教育。
二、綜合技術教育:馬克思人學理論中成人教育的實施方案? 既然馬克思人學理論的核心命題是保障和促進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那么,在馬克思人學語境中又是如何加以保障和促進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呢?我們認為,要真正科學回答這一關鍵問題,就必須首先回答如下問題:在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偉大建構者所處的那個特殊時代,是什么(因素或勢力等)在現實地損害和阻礙著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呢?
大體而言,在馬克思看來,在其置身其間的那個資本主義快速發展而工人運動又不斷高漲的多事之秋,損害和阻礙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因素主要有二:其一,資產階級虛幻意識形態主導下的現行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其二,資本主義私有制主導下的那種勞動分工所必然造成的人的異化以及人的片面發展。分而言之,任何時代的統治思想都是統治階級的思想,這是歷史唯物主義顛撲不破的歷史鐵律,而在資本主義時代更是如此,作為統治階級的資產階級出于自身狹隘的階級私利,在教育制度的頂層設計和教學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只以傳授“合乎工人自身利益的那么一點點”[14]為尺度,因為其目的只是在于“把人訓練成機器”,以便更瘋狂更廉價地榨取工人身上的剩余價值,從而不斷鞏固其罪惡的階級統治。對此,馬克思的方案很簡單:“要使教育擺脫統治階級的影響。”[15]更為關鍵的還在于,由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普遍存在,這就在經濟根源上確保了“階級的個人”即片面的個人能夠從不平等的社會關系的土壤上源源不斷地再生產出來,而這種“階級的個人”所從事的這種勞動雖然為統治階級“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癡呆”。[16]顯然“愚鈍和癡呆”的工人離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下萬里!對此,馬克思的方案也很簡單:“歸根到底都要取決于分工的消滅。”[17]當然馬克思這里要消滅的只是那種被迫的分工而非出于自愿的分工。
如上所述,要保障和促進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就必須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既要擺脫統治階級對教育實踐的意識形態的肆意歪曲,又要消滅那種源于生存需要而被迫從事的勞動分工。而問題在于如何才能將保障和促進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這兩條黃金原則具體化為可操作性的教育方案呢?對此我們不會忘記馬克思的如下教誨:“從工廠制度中萌發出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8]可見,在馬克思人學語境中,只有那種把生產勞動與智育和體育相結合的教育方案,才是保障和促進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教育類型,而這種特殊的教育類型以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專門術語表述則是“綜合技術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也即馬克思人學語境中的“成人教育”。
在馬克思看來,自由全面發展的個人是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個人,因而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由歷史逐步生成的。這種歷史的生成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育培訓的促進作用。如上所述,馬克思以“綜合技術教育”指稱“成人教育”。那么,這種綜合培訓教育應包括哪些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呢?關于這一點,馬克思強調應特別包括以下三項內容:智育、體育和技術教育,并認為“把有報酬的生產勞動、智育、體育和綜合技術教育結合起來”,不僅從根本上可以“彌補分工所造成的缺陷”,而且經過這種綜合培訓還可以“用那種把不同社會職能當做相互交替的活動方式的全面發展的個人,來代替只是承擔一種社會局部職能的局部個人”,從而把“工人階級提高到比貴族和資產階級高得多的水平”。[19]這便是在馬克思人學語境中展開的這種綜合技術教育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通過分析這一目標,我們可以有以下三點認識:其一,綜合技術教育要提高工人的本職工作能力;其二,綜合技術教育要廣泛培養工人從事其他工種的能力;其三,綜合技術教育要使工人具備自由切換職業選擇的能力以確保其“能夠根據社會需要或者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20]從而最大限度促進其個性全面發展。總之,馬克思所主張的綜合技術教育仍然落腳于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這種個人的全面發展最為關鍵的就在于“能力的發展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21]所謂“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就是指具備展開不同職業生涯的能力,換言之,就是具備全方面的綜合素質。
以上便是馬克思人學語境中成人教育實施方案的大略,其思想精髓在于成人教育要同普通教育一道擔負起促進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教育使命。這一重要教育原則啟示我們,新時代中國要辦好成人教育就必須把成人教育由一種職業教育、補償教育發展為一種能力教育、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繼續教育,著力在全社會提倡一種生命不息、教育不止的終身教育理念。
三、共產主義:馬克思人學理論中成人教育的最終完成? 如前所述,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人學理論的核心命題,也是馬克思主張在工人階級中進行綜合技術教育的價值原點,但作為思想深邃而又心憂蒼生的理論家與實踐者,馬克思深邃的理論目光決不會止步于此。事實上,在科學建構人學理論的艱辛過程中,徑直把保障和促進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成人教育整合進攸關人類真正解放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并認為只有這一社會才是“個人的獨創的和自由的發展不再是一句空話的唯一的社會”。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才把共產主義社會本身視做“個人自由發展的共同條件”,也只有具備這種條件,“(異化——引者注)關系對個人的獨立化、個性對偶然性的屈從、個人的私人關系對共同的階級關系的屈從等等”[22]才會消失,個人也才會獲得個性全面發展的歷史契機。那么,在共產主義社會中那些得到自由全面發展的個人又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對此馬克思有著極其生動活潑的詩意憧憬:“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范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23]也許是馬克思在這里的描述過于逼真,這段對自由全面發展的個人的生活狀態的憧憬常常成為居心叵測之人詬病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口實,甚至誣之以某種農業社會的翻版。但實事求是地講,馬克思在這里真正的論證重心并不在于具象化共產主義社會本身,而僅僅在于著重強調那些真正接受過理想的成人教育的個人不會為自己所從事的特定職業而異化,個性的發展不會為外在的物質力量所左右,因而這種能力的全面發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換言之,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即在成人教育的最終完成狀態下,教育的目標完全在于個性的自由全面發展,而自由全面發展個性的目的也僅僅在于使人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一類人。
如上所述,在馬克思人學語境中,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才能最終完成,這似乎在表面上意味著當下中國的成人教育無論如何也無法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至多只能翹首期盼共產主義社會的早日到來,但這種理解是完全背離馬克思主義的,正如馬克思所言:“共產主義對我們說來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24]可見在馬克思看來,共產主義并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美好的理想而高懸于彼岸世界,恰恰相反,它是必須通過實際地變革現存狀況從而不斷向前邁進的一種運動,因此當下中國的成人教育不僅大有作為而且充滿希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
[2]張維.世界成人教育概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58.
[3][5][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5—169,395.
[4]歐文選集(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83—84.
[6][7][9][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8,135,215,417—418.
[8][17][22][23][2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6,516,516,37,40.
[10][1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中央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9,49.
[11][12][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25,112.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7.
[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19][20]高放,高哲,張書杰.馬克思恩格斯要論精選(增訂本)[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426—427,425.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Marxist science, the thought of adult education is embedded in the scientific building of Marxist theory of human science,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freedom is the core proposition and ultimate concern of Marxist theory of human science, as well as the ideological base and value origin of Marxist theory of adult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arxist humanities, Marx refers to “adult education” as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believes that it is an implementation plan to promote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under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At the same time, Marx emphasizes that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can only be completed in the Communist society.
【Key words】adult education; Marx's theory of human scienc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