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產業發展快速,高校教師將面臨更多的任務和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的職業道德也出現了諸多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教學過程太過形式主義,教師不善于進行網絡資源的整合,教師缺乏對專業未來發展的預估以及教師缺乏終身學習的內在動力。面對這些問題,高校教師應該加強信息化教學培訓,建立教師團體共同篩選網絡資源,定期參與行業實踐并且端正職業心理,實現終身學習。高校教師能夠將這些問題作為自身職業能力提升的空間,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不斷進步。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教師;職業道德
1 相關概念的界定
1.1 “互聯網+”的概念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網絡的發展帶動了各行各業的進步。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代表了“互聯網+”的發展模式,給每個人和每個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對于高校教師所從事的教育行業也是如此。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的統稱,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1]“互聯網+教育”對于教育產業具有重要意義,它意味著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式、教育的評價需要隨著信息技術與互聯網平臺不斷更新、不斷變化,更加多元化。
互聯網+教育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即互聯網+課程、互聯網+教學、互聯網+學習、互聯網+評估。互聯網+課程讓網絡資源豐富了教學,學生的學習不限于課堂,學生可以通過豐富的網絡課程隨時汲取更多的知識。在互聯網的發展背景下,學校還能開設網絡專業課程、網絡選修課程輔助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得更加順利,教學效果更好;互聯網+教學使教師的教學方法更加先進,教學手段更加豐富多元。例如,“翻轉課堂”的實現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互聯網+學習改變了學生傳統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通過“互聯網+”學習的滲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真正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互聯網+評估使教育和教學管理更加科學。學生可以通過在線評分系統為任課老師打分,學校可以通過數據評估教師的教學能力。互聯網+評估可以幫助老師找出自身教學中的問題,從而更加高效、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總之,在“互聯網+”的時代,教育行業正在不斷變化和發展。
1.2 教師職業道德的概念
職業道德是做人之本,為師之本。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與教學效果有關,而且與學生的個人素質有關。只有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的教師才能完成教學任務,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教師的職業道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愛國守法。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首先必須熱愛自己的祖國。必須堅決執行國家的各項政策,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得做出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第二,愛崗敬業。作為一名教師,必須以熱愛教育事業為前提,并愿意投身于教育事業。對每一節課、每一個學生都認真負責。第三,關愛學生。除了教授學生的專業知識外,教師還需要關心學生。在課堂上和課堂下,尊重學生,理解學生,與學生相處的時候亦師亦友。不僅要確保學生能掌握知識,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以及身心健康,讓學生健康成長。第四,教書育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教師會注重培養學生的素質,讓學生成為一個既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有良好人格的人。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學生全面發展。在評估學生時,需要考慮很多方面,不應將分數作為評估學生的唯一標準。第五,為人師表。教師除了授課以外還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不能做出有損教師形象的事情,努力成為學生心中的榜樣。第六,終身學習。教師應該有終身學習的概念,時代正在快速發展,掌握最新的專業知識,才能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使學生學習到的內容不脫離實際。
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培養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良好的職業道德對教師尤為重要。教師應該經常檢查自己是否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2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問題
“互聯網+”的概念對教育產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的職業道德出現一些問題。及時地發現這些問題并解決它,才能更好地推進教育行業的發展。
2.1 教學過程形式主義
互聯網的發展拓展了教師制作課件的方式方法。在授課的過程中,設計簡潔、美觀的課件可以給上課的效果加分,學生也樂于學習經過精心設計的課件。但是有部分教師顧此失彼,將大量的時間用于制作過于花哨的課件,而忽視了如何合理安排課件內容的問題。課堂上講授的知識才是最重要的,精美的課件只是用來輔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知識。高校教師切勿因小失大,忽視了授課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成為被課件精美程度制約的形式主義教師。
2.2 不善于整合網絡資源
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素材,并為老師提供更多的參考資料。良好地運用網絡資源可以使學生學習到的知識不再局限于學校的任課老師之中,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涉及面更廣、更豐富的知識。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資源提高專業和教學技能,豐富課堂內容,但同時會出現兩個問題。第一,網絡資源質量參差不齊,如果老師不能幫助學生篩選網絡資源,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第二,教師盲目使用網絡資源。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網絡資源來輔助教學。例如,有些網絡資源雖然好,但可能對于還在基礎階段學習的學生而言太難,不進行篩選地學習網絡資源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部分教師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沒有做到網絡資源的合理整合反而不利于教學。
2.3 缺乏對專業未來發展的預估
“互聯網+”的概念影響了許多行業,很多行業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正在迅速發展。對于一些教師而言缺乏對專業未來發展的預估,導致課程的安排越來越脫離專業的發展。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的內容越來越不符合時代的步伐,與現實脫節。筆者作為一名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的老師會考慮“互聯網+”的背景對自己所授專業的影響,未來網頁設計、UI設計、H5設計必將成為所授專業的熱門內容。因此,筆者會在授課內容當中根據當今時代背景加入符合時代發展的內容。保證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中能夠緊跟“互聯網+”時代潮流,不與時代脫軌。作為一個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校教師,在“互聯網+”時代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能因為懶惰一個課件用好幾年,導致學生沒有學習到專業在發展過程中的新知識。
2.4 教師缺乏終身學習的內在動力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部分教師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所授專業在飛速發展,但是教師卻停滯不前,缺少了自覺學習、終身學習的觀念。作為一名有優良職業道德的教師應該具有強大的內在驅動力,不斷學習更多的知識,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加深自己的知識深度。當今的教師更應該適應“互聯網+”的時代背景,意識到如果不終身學習,自己的專業能力將不能跟上專業的發展。
3 解決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
針對以上四條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出現的新的教師職業道德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改善。
3.1 加強信息化教學培訓
“互聯網+”為教育行業帶來了各種信息化教學方法。新接觸到這些信息化教學方式的高校教師容易將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信息化教學方式上而忽略了教學內容的安排,導致課堂教學形式主義。針對這一問題,高校應積極組織教師參與信息化教學的培訓。在培訓中,教師不僅要學習信息化教學的各種新穎的方式,更應該在培訓中掌握將信息化教學和授課知識良性地結合起來的方法,以信息化教學促進授課內容的傳授,以授課內容豐富信息化教學方法。
3.2 建立教師團體,共同篩選網絡資源
充足的網絡資源應該經過教師的細心篩選、精心安排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鍛煉能力。然而,浩大的網絡資源只靠教師自己單獨篩選難以完成。因此,教師需要組建成教師團體,相互之間多交流、多配合,共同收集良好的、適合學生學習的網絡資源。這樣就能解決網絡資源質量參差不齊帶來的問題,也能找到本校學生最適合的網絡教學資源,做到因材施教。
3.3 教師定期參與行業實踐
與實際工作實踐脫節的教學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步伐。“互聯網+”對各個行業的影響非常深遠,許多的行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教師不能只滿足于在學校做學術,也應該走出校門在真實的工作崗位上鍛煉自己的能力。教師在行業的實踐中可以切身體會到自己所教授的專業加入了哪些新的技術,未來會朝哪些方面發展。行業實踐有助于解決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學與實際越來越脫離的問題。定期參加行業實踐的高校教師就能夠通過自己在實踐中體會、學習到的新知識改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加入更新、更實用的授課內容。學生在這些老師的教育下也能掌握行業應該具備的能力,畢業后也能順利地完成工作任務。
3.4 端正職業心理,實現終身學習
高校教師應端正自己的教學態度,必須自覺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學習更多的知識。切忌安于現狀,應該認清“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對專業的影響。高校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多培訓、多實踐、多自學。利用業余時間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和知識深度,讓自己成為一個順應時代發展的人,不能在時代的進步中掉隊。高校教師應該在終身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工作,用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促進教學,完成好自己的教學任務。
4 結語
在“互聯網+”信息時代的背景下,高校教師在職業道德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教學上的問題也有教師能力、素質方面的問題。雖然目前出現的問題有很多也涉及很多方面,但是這些問題同樣也是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可以發展、提升的空間。高校教師應樂觀地看待這些問題,善于發現自身的問題并積極地解決它們,努力地達到時代對于高校教師的新要求。只有這樣,高校教師才能在教育行業的飛速發展中得到能力上的巨大提升,能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很好地完成工作,最終能培養優秀的學生,增強學校的整體實力甚至為社會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樊綺.互聯網+,能為教育帶來什么?[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9):1.
[2] 王衛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
[3] 劉斌.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的理論思考——對信息化教學本質的再認識[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3):26-30.
[4] 楊彥.高職教師頂崗鍛煉與教學互動初探[J].中外企業家,2016(23).
[5] 張冰冰.基于“互聯網+”的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改革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1):118-119.
作者簡介:徐姍姍(1991—),女,湖北武漢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