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創新山西民歌的高校教學機制提供了多樣化的可能性。本文從教學模式構建、教學機制拓展兩個方面切入,論述依托信息化技術和方法推動高校山西民歌教學改革思路與策略。
關鍵詞:信息時代;山西民歌;高校;創新;教學機制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國公眾的生活正在被網絡信息技術深刻地改變著、重塑著。而以“互聯網+”為導向的信息化教育手段,也在音樂教學中得到普及與推廣。鑒于此,本文將以山西高校對山西本土民歌的教學為例,淺析信息時代高校創新民間歌曲教學機制的思路與策略。
1 創建曲目資源庫,用信息化教學方法豐富山西民歌教學課堂
山西省的民間歌曲,是洋溢著濃郁地方風情韻味的典型北方民歌作品。在其中,包含著諸如原生態假聲、真假聲快速切變、提氣、揉氣、沉氣、彈氣、偷氣等多樣化的特色演唱技法以及諸如擻音、顫音、波音、滑音、撤催、花舌音等多樣的潤腔手法。因此,山西本地高校身處得天獨厚的有利地位,面對如此豐富的民歌資源,應當近水樓臺先得月,將回蕩在三晉大地上的民間歌曲引入日常的民族聲樂教學當中。
1.1 創建山西民歌教學曲目網絡資源庫的方法
山西民歌散落在全省各地市,由于地形、交通條件的限制,山西各地市的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存在較大差異,導致民間歌曲的調式調性、旋法、演唱技法以及風格韻味也存在一定差異。有鑒于此,需要把民歌傳承原生態的文化生活場景納入山西民歌的教學當中;引導學生從文化生態的角度剖析、探尋山西民歌的審美特征以及形成此類審美特征的內在原因,從而促使學生更迅速地掌握其演唱技法和表現風格。而要達成這一點,就必須派遣得力人員,赴山西民歌傳承地展開田野調查活動;并以影視人類學的理論為指導,錄制山西民歌的原生態表演場景和文化生活背景,以獲得足以反映民歌表演場景及其傳承地文化生活背景和風土人情的微型紀錄片——“人類學片”。而后,將這些人類學片進行剪輯、加工,就可獲得能夠運用于民歌教學的大量資料短片。將此類資料短片按照“積件化”的思路,上傳到高校校內網絡的某一站點,即可累積為包含文化生活場景的山西民歌教學曲目網絡資源庫,供教師錄制微課、制作課件的取材之用。
1.2 構建山西民歌的微課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在逐步建設山西民歌教學曲目網絡資源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視需要而取材,選擇資源庫中的既有資料片段,來開發微課、翻轉課堂的信息化教學方法與模式,循序漸進地推進山西民歌順應信息化發展趨勢的教學改革。具體來說,教師利用諸如Camtasia studio、Coursemaker、KK攝像機、Focusky等各種主流微課制作軟件,將這些包含山西民歌表演方式及其原生態文化生活場景的人類學片素材進行錄屏處理;并在需要的時間節點利用麥克風輸入教師本人的語音講解、提示,或者錄入提示性的語言文字,從而將原始的山西民歌人類學素材加工成為微課視頻。而后,教師利用微信、快手等新媒體工具向學生推送、分享這些微課視頻,在線督導其接收微課后,在課下首先展開自主性的學習和訓練。
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則利用提問的方式來檢驗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的成效,發現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困惑以及對演唱技法掌握不成熟之處。對于大多數學生都存在的演唱技法誤區或者疑難之處,教師則采取集體講解的方式,依托課前發送給學生的微課視頻,引入協作討論、探究誘導等新型教學方法,針對全體學生進行集中的講解和糾正。對于部分學生存在的困惑以及演唱技法掌握不力之處,則采取小組課的模式;利用分組討論、談話誘導等方法給予適當的提示和指正。對于個別學生存在的個別問題,則采取一對一講課的模式,利用談話誘導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找到解決疑難困惑的方法。這樣,在傳統的聲樂教學中,原本在課后開展的對學生的分類指導,就被轉移到課堂上進行;而原本課堂教學所需要傳授的演唱技法,又大多通過學生課前依托微課視頻的自主學習活動來予以初步的掌握。于是,傳統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與課后分類指導這兩者之間的角色與功能實現了對調和翻轉。這樣,也就可以逐步構建山西民歌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了。
當然,在上述的山西民歌“翻轉課堂”教學構想中,教師的啟發引導和學生的協作討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了促使學生有充裕的時間來內化、吸收、掌握山西民歌的演唱技法,筆者建議引入“對分課堂”模式“隔堂討論”的經驗,來組織山西民歌翻轉課堂教學討論環節的教學與探索。具體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留待下節課來討論,從而為學生留出充裕時間,讓他們對山西民歌演唱技法展開自主溫習和訓練。另外,學生可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分享心得經驗的方式來討論分析問題,從而構建起以學生提問、學生解答,教師引導為特征的自主探究型山西民歌翻轉課堂討論教學模式。
2 山西民歌教學機制的創新拓展研究
在初步構建山西民歌以微課為基本支持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之后,還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對高校山西民歌的教學機制進行拓展與創新。
2.1 建設無紙化的電子教材,開發山西民歌校本課程
在山西民歌教學微課得以批量成功制作之后,就可以圍繞演唱技法這一核心要素,按照模塊化的理念將這些微課進行邏輯化的分類與排布;輔之以一定的電子文檔闡述,從而構建完全不依賴于紙張印刷的山西民歌校本電子教材。此類無紙化電子教材能夠充分反映高校自身對于山西民歌的教學方向、思路、方法與重點,足以彰顯本校的聲樂教學特色。因而,在開發山西民歌電子教材的基礎上,予以教學實踐的檢驗,并在此過程中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和課程管理模式,引進民間藝人、地方群藝機構、文藝團體和文化企業業務骨干等相關人士,來參與教學活動、教學管理和考評機制。則可逐步構建適應本校教學需求的山西民歌校本課程。
2.2 依托微課解析山西民歌的語言現象,從而推進聲樂教學
山西民歌是三晉大地上無數先民傳唱的優秀民間音樂遺產,它非常鮮明地傳承了自《詩經》以來傳統詩歌的“比興”傳統,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比如忻州市河曲縣的山曲《滿天星星一顆明》,其歌詞就運用了比興手法。在這首歌的開頭,“墻(啦)頭上(呀)跑馬(呀)一搭搭手高,人(啦)里頭(那)挑人(呀)就數妹妹好”,既是借“墻頭上跑馬”的高超技藝來比喻小妹妹容貌艷壓眾人的出奇之美麗,又是借此起興來導入對小妹妹的贊譽這個話題,故而屬于典型的比興手法。在錄制了能夠反映山西民歌文化生活與民俗風情的素材短片之后,則可借助此類視頻來錄制剖析山西民歌語言現象,拓展普及傳統音樂文化的微課視頻;督導學生依托這些視頻展開自主學習,以便促其較為深入地了解山西民歌深厚的文化內涵,提升自身的綜合性音樂文化修養,為創新、改良山西民歌奠定基礎。
2.3 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展山西民歌的實踐教學渠道
當前,高校聲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面臨實踐渠道狹窄的問題,而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可能性。就高校山西民歌的教學來說,教師可以在校內的實踐教學、訓練過程中,指導學生按照當代觀眾的欣賞趣向,融入通俗音樂元素,對山西民歌的歌詞、音樂藝術現象、演唱方法等進行跨界化的改良與創新發展。而后,將這些改良曲目的表演過程錄制成微視頻,發送到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端,接受網絡受眾的檢驗。這樣,高校師生就能夠從網絡受眾的評論、點贊等意見反饋中總結山西民歌創新、改良的得失之處;不斷積累藝術經驗,最終發展出能夠適應觀眾欣賞口味的山西新民歌曲目。而且將其投放至網上,經網絡傳播后,能積累人氣,引起文化企業的關注,為下一步開展以推動山西民歌產業化為方向的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3 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僅為高校組織開展山西民歌教學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與組織模式,而且也拓展了山西民歌課程的開發機制、音樂素質教育實現方式等方面的實踐教學渠道。所以,當前山西省各高校音樂藝術院系,應充分把握信息化發展帶來的全新機遇,建構真正能彰顯山西特色的高校民歌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李娟.山西民歌融入高校音樂教學的策略探討[J].北方音樂,2019(06).
[2] 賈曉.山西民歌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J].藝海,2018(06).
作者簡介:張端(1983—),女,山西長治人,碩士,長治學院音樂舞蹈系音樂學專業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