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 張博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思想政治(以下簡稱思政)教育中團體輔導和主題班會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有各自獨特的鮮明特點,但在實際工作目標、形式、載體等方面又存在內在一致性。在“大思政”格局下,探索團體輔導在大學生主題班會中應用的思政教育思路,構建使二者相互滲透、有機融合的模式,實現學生學習和教學工作的雙贏,以期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提升和完善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思政”格局;團體輔導;主題班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0-0122-02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發生改變也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需要,基于大思政格局,團體輔導應用于主題班會的教育形式是對當前高校環境變革的創新研究,實現團體輔導教學環節與大學生主題班會活動的交互結合,將會助推高校大學生教育工作的提高,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加完善。
一、“大思政”格局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將其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格局就是要將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將思政教育內容滲透日常課堂中,建立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機制。簡言之,就是要將“思政課程”逐漸轉變為“課程思政”。
“大思政”課程應注重兩個課堂,即:理論課堂及實踐課堂。其中“大思政”實踐課堂是一個從書本理論知識到社會實踐再到理論提升和行為外化的過程,強調的是教師主要引導與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思政知識,是要把“立德樹人”的目標融入學生的生活中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團體輔導和主題班會概述
1.團體輔導的形式、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團體輔導被稱為“神奇的圈圈”,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一群人圍坐在一起,經過幾次密集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感受和體驗,使每個成員都獲得一些積極的改變,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過程。
團體輔導以活動為主,具有教育、發展、預防和治療四個方面的功能。團體輔導強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主動地進行參與和體驗。在團體中,成員可以交流信息,探索自己,也可以互相模仿,彼此支持,從而學到適應社會的態度和技巧。團體輔導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營造了互動的融洽氛圍。大量的實踐表明,接受過團體輔導的學生,他的情感體驗和心靈上受到的震撼力是他在個體咨詢、課堂教學、談心談話等其他場合下所難以企及的。
2.現有主題班會的形式、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班會是班主任(輔導員)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班會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學校教育的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謂主題班會就是給定一個主題,圍繞這個主題而舉行的班級成員會議。主題班會在對學生進行身心健康教育、思政教育,使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主題班會也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徑,可以促進學生自我成長、加強師生之間溝通與交流。
但是傳統形式的主題班會容易上成一堂思政理論課。在很多學生眼里,班會課就是說教和批評,常常是班主任一人包辦,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導致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大受影響,難以落實。另外,若傳統班會課未達到既定的效果,教育工作者還需要利用額外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增加工作時間的同時,教育效果也難以長久維持。
三、“大思政”格局下二者的應用融合及構建
1.體制上互相結合
在當下的高校管理體制中,團體輔導是心理學專業選修的一門課程,大學生主題班會則由學生處等部門管理,一般由教學計劃安排或是輔導員自行決定。大部分院校這二者之間幾乎沒有任何聯系。但如上所述,團體輔導與大學生主題班會的目標一致,內容和形式兼容,載體類型又可共享,故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會有不少趨同的選擇,整合二者具有一定的現實基礎。
具體實施過程中,一方面,可由學校層面完善領導機制,建立團體輔導課與大學生主題班會相結合的校級管理體制,由分管領導統籌,組織協調相關部門和學院擬定校級總體方案;另一方面,教學部門研究制訂綜合教育教學規劃,促使團體輔導在教學體系和行政體系上相融合。
2.載體上互相補充
開展團體輔導課通常缺乏專門、固定的教學基地,教師開展大學生社會主題班會存在的主要問題則是參與面不夠廣,很多時候受資源、規模、信息限制,大多只是教師展開,學生被動聆聽。其實,團體輔導課可以和主題班會有機的結合,高校可以將教育目的相同、教學內容相近的團體輔導統攝起來,在活動載體上下功夫,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教師依據教育內容確定主題,讓學生帶著相關的問題和任務參與其中,將團體輔導和主題班會互相融合到專業教育中,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在相互交流、學習和幫助的過程中起到教育、教學和輔導的功能。
3.工作內容上互相共享
團體輔導與主題班會中的工作人員在這兩類崗位的職責中具有一定的相通性,都是從事大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前者以課堂理論教學為本,學術功底較扎實,在指導學生社會實踐時能提升其理論深度,后者以學生日常教育管理為主,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較強。入職條件、工作內容、工作方式等的不同使這兩支隊伍呈現不同的特點,但彼此具有互補性,在搭建良好的溝通渠道和合作平臺上,基于“大思政”格局,將二者整合起來,既能增強內容的思想性、知識性和學術性,又能保持生動活潑的形式,寓教于樂。
實踐活動是促使思政教育內化精神、外化行動的重要環節,“大思政”格局下,探索團體輔導課與大學生主題班會相互融合一體化的思路,整合教育力量和資源,進一步延伸和拓展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渠道,使團體輔導和主題班會相結合的教學更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使高校教育工作更具有實效性、針對性和時代感。
參考文獻:
[1]儲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國高等教育,2012(20):34-36.
[2]高虹.團體輔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西藏教育,2017(8):48-49.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安徽省高校優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項目”(gxyq2018024);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文社科項目“高校團體輔導在主題班會中的應用研究”(2019rwyb08);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文社科項目“話語引導在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應對中的影響及機制研究”(2019rwzd05);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文社科項目“大學生沉迷網絡直播的現狀分析及其轉化教育研究——以安徽中醫藥大學為例”(2019rwyb11)。
作者簡介:周政,女,助教,碩士,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文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負責人,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張博,女,安徽合肥人,碩士,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文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黨總支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