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師要不斷學習,對諸多知識都要涉獵,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以滿足語文教學的需要。教師的閱讀量決定課堂上每一句話的分量,也決定著學生每一個腳印的深淺,讀書是教師不能忽視的心靈之旅。因此,要在閱讀中成長,在錘煉中成熟,在創造中日臻完善,發軔于讀書,升華于讀書。
關鍵詞:讀書;人格;魅力;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0-0160-01
一、讀書能提升素質
1.讀書是教好學的基礎
由于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各種知識的交叉和滲透也越來越突出,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成為“雜家”,成為百科全能型的人物,不斷補充和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以滿足語文教學的需要。教師也只有具備了各種知識結構體系,教學過程才能豐富充實、生動有趣,教師也才能高屋建瓴,真正做到“登泰山則情滿于山,觀滄海則意溢于海”。否則,就會落伍于時代。
2.讀書凸顯教師人格魅力
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個性品質的形成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讀書可以使教師變得從容練達、至誠至樸、豁達開朗。試想,如果我們的精神家園一片荒蕪、雜亂,如果我們的靈魂熄滅了火焰,我們用什么來點燃孩子們的心靈之燈、希望之火?因此,教師要積極閱讀,用力推開一扇大門,達到“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然后高高豎起人生的理想大旗,使學生擎著這面大旗,獲得前進的勇氣和動力。
3.讀書能與學生平等對話
有些教師慨嘆“學生太不了解老師了”“現在的學生越來越放肆”……學生的言行讓教師咂舌、瞪目,教師只是在責怪學生,是否應該捫心自問:“我了解學生嗎?”當學生喜愛某一本書而讀得如癡如醉時,教師要么冷眼旁觀,要么不屑一顧,封閉自己于固有的圈子里,與學生的壁壘只能一天天的加高。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后,才能從閱讀中汲取力量,才能與學生平等對話。
二、千錘百煉,讓課堂趣味橫生
教師的語言如果生動有趣,就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更能點燃智慧之燈。教師應該對自己的課堂語言千錘百煉,雖不能讓說出的話字字珠璣,但應該有精美的語言亮點閃現在課堂上,做學生的表率,引導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揚帆遠航。
三、勇于創新,讓課堂別具一格
首先,教師對教材應深挖細究,抓住重點和難點,大膽處理,獨辟蹊徑。如在講《變色龍》一文時,我先讓寫作能力強的學生進行小品表演,表演之后,我說:“變色龍并非一國產物,而是到處都有,以前我們學過的課文中出現過嗎?”學生回答:“《范進中舉》中的胡屠戶。”然后比較閱讀,找出他們善變的表現,不變的又是什么,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拓展了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其次,教師對問題的設計也要創新。如講《談骨氣》中的窮人不食嗟來之食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窮人的做法可取不可取?有學生說:“窮人維護了做人的尊嚴。”還有學生說:“忍一時屈辱,以使以后東山再起。”教師引用俗語“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還舉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頗有說服力,這樣既激活了課堂氣氛,又能讓學生自由抒發見解。
最后,創造性地利用身邊資料。關注周圍的生活,并與教學相聯系,創造性地利用。如有些電視欄目中的有些節目,為了鼓勵參與者,設置了許多獎項:如最佳參與獎、最佳形象獎、最佳配角獎……名目繁多,只要參與,都能得獎。看到這個節目,我不由地想:課堂上為何不用此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呢?就拿提問來說吧,學生答對了,教師要肯定表揚,如果回答錯了,教師更應多角度考慮表揚,給予他們鼓勵。
四、結語
教師應在閱讀中成長,在錘煉中成熟,在創造中日臻完善,發軔于讀書,升華于讀書。
參考文獻:
[1]劉金廣.“學習型學校”與“學習型教師”創建培養的四種策略[J].輔導員,2011(36):22-25.
[2]李英勇.鄉鎮中心校新教師培養策略初探[J].學周刊,2015(21):105.
作者簡介:劉雅(1970—),女,河南鎮平人,本科,研究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