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很多學生之所以一直難以取得理想學習成果,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對相關概念認識、理解不清晰、不透徹,無法將其準確、靈活應用到分析、解決各類問題當中,導致其學習難度不斷增加。對此,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增強學習效果,其教師應從不同角度來對高中物理概念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做出深入研究。
◆關鍵詞:高中物理;概念教學模式;應用研究
一、前言
在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推行下,廣大高中物理教師在實際授課中也逐漸認識到,除了口頭講解、灌輸之外,還可以通過創設實驗情境、優化實驗演示等方式來幫助學生透徹理解、熟練掌握物理概念知識,以此來促進其物理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尤其是物理概念教學模式的靈活引用,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為學生的概念知識學習提供恰當引導。
二、創設實驗情境,優化物理概念引入
創設教學情境是新課改積極倡導的一種教學方式,能夠從不同角度來調動學生學習、參與積極性。物理實驗具有生動形象的特征,對此,其教師在設計演示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優化情境引用,優化授課內容導入環節,以此來快速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全面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從而更認真、專注的對待物理知識學習,進而取得更理想的學習效果。
比如:某教師在講解“超重與失重”的相關知識點時,就為學生設計了一個比較簡單有趣的物理實驗:用一個紙條,在下方掛一個鉤碼使其呈現出一個平衡狀態,然后用手指拿住紙條的兩端,并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讓鉤碼拽斷紙條。在學生給出用力向上,用力向下答案之后,又引導學生思考既然紙條可以承受住鉤碼的重量,那么為什么會斷。最后,其教師又將紙條換成了彈簧測力計,并開展勻速,變速推動,讓學生對其觀察力產生的變化做出細致觀察,基于此來將超重與失重知識點恰當引出?;谶@一簡單有趣的小實驗來優化課堂導入,既可以讓學生對其背后的概念、道理有更深入的分析、把握,也能夠快速調整好學習狀態,全身心投入到物理課堂當中。在此基礎上,其教師還可以結合實際授課需求,恰當引入坐飛機和電梯起降的過程中,會伴隨著失重和超重現象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這樣既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也能夠確保其對相關概念有透徹理解與準確把握。
三、基于系統化學習來增強概念學習效果
首先,要加強記憶。對于高中物理概念來講,對物理教材的學習與記憶可以說是最基礎的內容,對于其中的物理概念、公式與規律等內容要實現準確把握。這里所說的記憶并非是以往的死記硬背,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實現對公式的準確把握,可引用的記憶方式是非常多的,如,視頻觀看、實驗操作等等;其次,重視積累。在完成重視記憶之后,緊接著就要重視、優化對相關知識的積累。對于高中物理問題來講,其在具體分析、解決中通常都會引用多個知識點,這就需要其學生要具備較為豐富的知識框架,所以必須要加強日常積累,以此來有效吸收轉化教師講解的重視內容,為后期的靈活引用奠定堅實基礎;最后,要體現出顯著的綜合性特征。在物理概念知識學習探究中,其教師不僅要對知識點間存在的密切聯系做出充分考慮,還要在實際學習中完善綜合性處理。比如,可以引用記錄本的形式來認真記錄所有的物理公式、概念,且在每一次記錄新公式、概念之前都要對之前的進行梳理、鞏固和對比,這樣既可以做到透徹理解、熟練掌握,也能夠實現更顯著的區分記憶,大幅度提升學習效率。
四、基于演示實驗來降低概念學習難度
對于高中物理來講,大多數概念內容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理解、掌握起來具有一定難度。對此,在實際授課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演示實驗的精心設計來引導學生順利完成從形象思想向抽象思維的過渡,以此來確保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概念產生透徹理解。
比如:在講解電源存在內電阻的相關內容時,就可以通過相應演示實驗來幫助學生做出透徹理解。主要是因為在之前的物理學習中,大多數教師都忽略了電源內電阻的相關問題,所以在最初學習理解中,很多學生都會遇到一些困難。對此,教師可以引用自主探索動手的演示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首先,準備好干電池、活動變阻器,以及電線和開關等實驗器材,然后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獨立自主空間,讓其試著進行電阻組裝,通過這種開放式實驗的有效組織,既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直觀、近距離的觀察機會,學生也能夠在猜想、實驗操作中對內阻這一概念產生透徹理解。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物理課堂上,通過引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既有助于學生概念學習熱情的全面調動,有效增強概念教學趣味性,也能夠指導學生將概念有效融入到操作、思考過程。這樣學生既可以對相關概念知識產生透徹理解與深刻印象,也能夠逐漸形成較為完善的框架性物理概念知識圖,為今后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立亭.高中物理概念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的運用探討[J].學周刊,2018(21):92-93.
[2]梁國洲.高中物理概念形成教學模式的運用[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6(06):78-80.
[3]陳照坤.基于相異構想轉變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學模式設計——以“牛頓第三定律”的教學為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6,45(18):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