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娟
◆摘 要:新課改的全面實施,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小學語文是學生體系性學生語文知識的初級階段,有助于培養其良好的語言表達及運用能力。而提高學生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更側重于學生提取、收集信息,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及多元化發展需要,是語文閱讀教學中較為關鍵的內容。基于此,筆者立足于我國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進措施,以期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改進
一、引言
“非連續性文本”的概念起源于國外,在我國的起步相對較晚。在2011版的語文課標中,對中高段小學生提出了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要求:學生應能夠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并從圖片、文字等材料組合中尋求有價值的信息,進而循序漸進的提升自我閱讀能力,得出有意義的結論。由此可見,豐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多樣性及全面性,注重對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二、非連續性文本的概念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概念
非連續性文本又叫做“間斷性文本”,相對于語文教材中敘事性、故事性等連續性文本而言,其更加的簡明扼要,通過碎片化、間斷的文字呈現,直接的向受眾傳遞編者想要表述的意識。例如:車票、憑證單、目錄、地圖、廣告語、清單以及產品介紹的說明書等等,都屬于非連續性文本。其具有較強的指向性、綜合性、簡潔性特點,一般表述的為主要信息、重點內容,去除了銜接過度,以關鍵信息、圖表/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受眾提供完整的信息展示。
2.存在問題
從之前我國某市小學生參與PISA比賽情況來看,中國學生的多項學科成績均為全球第一,表現不凡,但其在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中的表現差距較大,應引發教育從業者的反思。
以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在當前我國的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其在語文教材中所占比例較少、缺乏足夠的教學重視;教師的授課理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學習興趣匱乏,閱讀能力欠佳;學校向師生提供有效非連續性文本教學資源的意識差等問題。
三、改進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每當提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最先使人聯想到的便是促進學生對小說、散文、詩歌、中外名著的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鑒賞力和對文化的理解能力。但實際上,我們更應注重閱讀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改進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教學便顯得尤為重要。
1.運用微課推進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
小學生活波好動,對動態有趣的事物比較感興趣。為此,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微課授課。以聲像并舉的方式展開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學習興趣。例如:用微課件為大家播放小學生的一天,進而提出“為什么雙胞胎會遲到?”、“怎么多多的病久久不好?”、“朵朵有沒有去成動物園?”,通過觀察分析,學生們會發現:原來雙胞胎乘坐了相反方向的公交車;多多沒有按照用藥標準服藥;朵朵忘記事先查看動物園的開放時間表等,使學生意識到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重要性。
2.聯系生活推進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
語文教材中的非連續性文本的篇幅、內容較為有限。對此,教師可以廣泛的聯系生活,鍛煉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例如:超市的果凍、酸奶、餅干等配料表,都可以成為學生們學習的素材。教師還可以情境教學法,以純天然、低鹽低糖的原則,向大家普及挑選酸奶、奶酪的方法。進而以模擬購物的方式,讓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以促進其觀察、對比、分析、總結不同的食品說明書、配料表,將知識內化為素養、外化的應用能力。
3.以合作學習展開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
為存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其具有立體的知識結構,教師可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滲透到日常教學中。例如:在“環保”主題的寫作中,可向學生提供一系列的數據、圖表素材,將4~6名學生劃分為一個小組,讓大家在合理分工、互助學習中,一同展開對非連續性文本的解析、概括,從而獲取寫作的素材。只有教師具有足夠的教學關注,能依據教學內容制定符合小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施教計劃,才能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其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能力。
四、結語
新時期不僅為語文教學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對教師的授課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標準。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將學科特點與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充分結合。特別是在中、高段小學教學中,應增加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比重,一方面促進閱讀教學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對關鍵信息的提取能力,使其能夠在復雜的組合材料中,準確而快速的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以更好的促進其認知意識、思維能力及理解能力發展。在提高語文教學的全面性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教育標準(修訂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吳東偉.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5):13.
[3]郭華.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策略教學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