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賢
【摘要】地方美術資源的開發縮短了課程與本地區學生的距離,筆者在農村學校從事美術教育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美術教學經驗。本文概述了地方資源中對秸稈的認識與應用,并因地制宜,通過課堂動手制作秸稈畫,秸稈編制的教學活動,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觀,感受地方資源的魅力。
【關鍵詞】地方資源 農村 秸稈 美術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1-0213-02
地方資源包括當地的自然資源、社會生活資源、傳統藝術資源。地方美術資源的開發縮短了課程與本地區學生的距離,為校本課程建設和實現學校的特色辦學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就我們沭陽而言是有三十七個鄉鎮,一百八十萬人口大縣。大部分鄉鎮處于農村。農作物秸稈是學生們比較熟悉的資源材料,對于地方美術課程的開發提供豐富的題材與資源。因此充分挖掘適應本土民間習慣的地方文化資源,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美術的渠道,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了解當地社會與經濟文化發展的有益嘗試。本人從事農村學校美術教學多年,在實際工作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地方資源加以利用,多方面激發農村學校生美術學習的興趣。
一、秸稈利用,幾多歡喜幾多憂
每年的六月和十一月是農忙季節,現代化科技的介入,人們由以前的人工收割,改為機器收割。大大的節省了時間,人力。雖然政府提倡宣傳秸稈還田,加工為再生能源。但秸稈的重量較輕,體積龐大,農民費九牛二虎之力所得不足以付出車費人工,從而田地里堆積了大量用處不大,但因交替耕種必須及時處理的“廢物”。以致形政府明令禁止焚燒,農民暗度陳倉的尷尬局面。
身處農村的孩子對秸稈是不陌生的,利用身邊自然資源條件創,如果將秸稈材料帶進美術課堂,創作作秸稈美術作品,既可以讓學生感受美術課的生動有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與環保意識。把地方資源與美術直接聯系起來,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更加了解家鄉,感受家鄉的美,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多措并舉,欣賞秸稈的華麗變身
所謂秸稈是指成熟農作物莖葉部分的總稱。一般指小麥、水稻、玉米、高粱等農作物在收獲籽實后的剩余部分。
實際上秸稈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以做成秸稈畫。中國的麥子秸稈畫的制作可上溯至隋朝,被視為宮廷畫,后傳入民間。
水稻的秸稈也是手工制作的好材料,有柔韌性較強,可以自由編扎,不易斷裂等特點。田間的稻草人就是農民的最樸實的藝術品。
對于身處農村的孩子,秸稈是得天獨厚優渥的地方自然資源,也是良好的美術教學材料,但制作麥稈工藝畫工序繁雜,并不適宜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所以有必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生理特征,選定切合農村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教學模式,以體驗秸稈創作樂趣,提高手、眼、腦的協作能力,生成變廢為寶的創新意識。
三、動手實踐,讓秸稈走進課堂教學,變廢為寶
1.課堂上讓稈變形,使學生刮目相看
美術課堂中我以一撮麥子秸稈導入,這因熟悉又不屑一顧的麥稈,在課堂卻登堂高調亮相,大大激起學生的好奇之心:老師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接下來的教學自然水到渠成,我給解秸稈的注釋,并提問秸稈的用途。接著我播放民間工藝品秸稈畫的視頻,學生了解了秸稈工藝的歷史人文信息與制作工序,讓學生品鑒討論。欣賞與評述美術作品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加上學生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識,品評一幅藝術作品也就變成了品評一幅家鄉畫卷,對他們來說要容易得多,也生動得多。學生感嘆道這么不起眼的秸稈竟然有這么多的故事,而且搖身一變竟成了“民間瑰寶”,欽佩勞動人民的智慧。領悟秸稈是遺落在田間的寶貝,接著我出示切合學生認知能力的秸稈浮雕作品范畫,帶領學生總結制作方法與注意事項。好的美術范作往往起到舉一反三、拋磚引玉的效果。這樣的一節課得心應手。在給學生欣賞地方文化中的美術作品時,有一種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覺但無需把自己的感覺強加給學生,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往往會產生出其不意的好作品。
2.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尋找生活中的藝術美
在麥子秸稈畫的基礎上,學生對水稻秸稈即稻草的藝術創作一定不再陌生。首先我在課前要求學生自編成小組,對自己身邊的關于稻草制作的物品進行民間調查與搜集。學生發揮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給予積極的引導,往往能使一堂簡簡單單的美術課變得豐富起來,收到很好的效果。通過這種形式,將美學藝術中不同觀念在不同作品中體現介紹給學生,使學生認識到藝術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拓寬他們的審美思路。
在農村,教師可以鼓勵中學生去到田野自由大膽地創作,在自己的家鄉尋找美。這類教學既經濟又能提高孩子的創新能力,對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此外,也要把地方美術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開展各種展覽活動。
總之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上好課本的基礎理論知識更應該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關注地方文化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竭力去開發我們身邊的美術資源,使農村美術教學更有生氣,更富有活力。
參考文獻:
[1]《美術新課程標準》主編:李永正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國家地方文化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