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平
“互聯網+”環境的技術創新給予高職高質量教學較好的技術條件支持,高職教學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需要綜合運用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等各類網絡教學方式,高職教學呈現多元化的特點。高質量教學是高職院校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保證。高職教學需要積極運用MOOC、SPOC 等網絡教學資源的優點,同時傳承傳統教學的優勢,形成傳統教學與MOOC、SPOC 等融合設計,以質量為根本,凸顯高職高質量教學。通過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的融合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下簡稱“指標體系”)的構建,注重高職多樣化融合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強化指標體系對于高職融合教學的促進與引導作用,更好滿足高職高質量教學的評價需求,不斷提升高職人才培養的質量。
1.高職教學質量管理研究。一是高職教學質量管理體系。運用績效管理,構建高職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提升高職教學質量管理水平[1]。對接MOOC學習體驗需求,構建MOOC 學習質量立體模型,優化教學質量管理體系[2]。二是高職教學質量標準與監督。高職教學質量管理中運用全面質量管理理念,對接高職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出符合高職實際情況的教學質量標準[3]。注重高職教學質量的監督、評價與分析,提升高職教學質量[4]。三是在線課程教學管理。注重MOOC 制作質量,提高在線開放課程的教學管理水平[5]。發揮高職在線課程平臺、教師等作用,改進課程資源的易用、易學性,優化在線課程學習體驗,注重教學管理[6]。
2.高職教學質量影響因素研究。一是高職教學質量的要素。結合課證賽融通方面,分析高職教學質量的要素,闡述質量要素整合的動因,注重質量要素的整合與優化[7]。結合高職學生的個人、家庭等因素,系統分析學習程度、學習目標等高職課堂教學質量的影響因素[8]。二是MOOC、SPOC 教學質量因素。結合MOOC 對高校教學質量的影響,分析課堂學習與MOOC 學習之間的互補性關系,合理選擇網絡課程[9]。分析學生對于SPOC 在線課程的互動需求等因素,提升SPOC 教學質量[10]。
3.高職教學質量評價研究。一是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從教師、學生獲得感等方面注重高職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構建教學綜合信息平臺[11]。注重質量因素在MOOC 教學環境中的自我調節能力分析,改進網絡課程的教學質量[12]。二是教學質量評價模式。分析高職教學質量評價對象、教學內容,注重教學質量評價方式的合理化,運用理實一體化教學質量評價模式[13]。結合六何分析法,建立管理信息系統,分析高職教學質量評價模式,運用監測數據進行高職教學質量的多維度綜合評價[14]。三是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對接高職教學質量評價要求與存在的問題,構建高職教學質量評價體系[15]。運用MOOC 教學質量適切性評價,構建多層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16]。
4.混合式教學研究。一是混合式教學設計。MOOC 與傳統課堂教學融合,發揮傳統課堂教學特點,開展MOOC 輔助教學,注重混合式課程教學設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17]。將MOOC 運用于混合教育,注重混合式教學設計質量[18]。二是混合式教學模式。運用MOOC 與SPOC 資源共享教學模式,發揮MOOC、SPOC 與傳統課堂相互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效果,提升混合式課程教學質量[19]。注重MOOC教師角色的分析,提高教師在MOOC 教學中的作用,提升混合式教學質量[20]。三是混合式教學效果。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對接教學實際需求,設計SPOC 混合教學方案,注重SPOC 混合教學的效果[21]。對接MOOC、SPOC 的新特性,注重MOOC、SPOC 混合式教學團隊建設,提升混合式教學效果[22]。
5.學習持續性研究。一是在線課程學習流失問題。結合文獻分析,研究MOOC 學習者流失問題,分析MOOC 學習流失的預測指標體系[23]。針對在線課程的學習流失問題,系統研究在線學習的引導與管理方法[24]。二是MOOC、SPOC 學習行為。結合MOOC 學習的外在與內在動機、學習滿意度等因素,分析MOOC 學習者持續行為的影響因素[25]。分析SPOC 教學的學生學習行為管理,發揮SPOC 出勤率較高、教學進度控制好等優點,有效管理課程學習行為[26]。
6.高職課程教學資源研究。一是課程教學資源整合與共享。注重MOOC 內容與教學流程創新,整合MOOC、SPOC 與傳統課程資源,注重優質課程資源與傳統教學的有機結合[27]。注重課程數字教學資源對于MOOC 學習的作用,注重MOOC 課程教學資源的優化[28]。二是課程教學資源的運用。結合傳統教學資源比較,分析MOOC 平臺學習數據,研究混合式教學資源運用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作用[29]。注重職業院校混合式教學資源的運用,綜合利用MOOC、SPOC 等教學資源,結合傳統課堂面授,共享優質教學資源[30]。
現有文獻以高職教學質量為研究內容,從多方面對于高職傳統課堂教學、MOOC、SPOC 等教學質量方面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但是傳統教學與MOOC、SPOC 相互結合研究存在不足,融合研究亟待加強,尤其是應重視高職融合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分析與運用。
一是注重高職多樣化融合教學質量的評價與運用。高職多樣化融合教學需要充分對接“互聯網+”環境的要求,凸顯教學質量的綜合評價與實踐運用。指標體系能夠對接高職教學、課程教學等新要求,發揮傳統教學的優點,整合與共享MOOC、SPOC 等教學資源,注重教學質量評價對于高職教學質量的提升與促進作用。
二是加強高職融合教學質量的監督控制與分析。高職融合教學質量監督控制以評價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實現高職傳統教學、MOOC、SPOC 等方面教學質量監督功能。結合“互聯網+”環境的高職各類教學的大數據分析,促進高職傳統教學、MOOC、SPOC 融合的高質量教學。
對接“互聯網+”環境的高職高質量教學要求,科學反映高職教學質量、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等客觀狀況,有利于高職教學質量的數據分析,對于高職融合教學起到積極的引導與促進作用。通過指標體系的設計,對接高職教學的發展要求,科學反映“互聯網+”環境下傳統教學、MOOC 與SPOC等融合教學質量狀況。
指標體系能夠全面、綜合分析“互聯網+”環境的高職教學質量狀況,力求重點指標與因素不缺失。通過評價指標體系的運用與分析,能夠反映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融合教學質量的主要方面,有利于系統分析高職融合教學的質量,把握高職融合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指標體系突出“互聯網+”環境的高職教學質量提升的實踐性原則,注重評價指標在高職教學中的可操作性,能夠實踐運用于高職傳統教學、MOOC與SPOC 的融合教學,發揮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資源的優點。指標數據易于統計分析,能夠便捷地運用于高職融合教學質量評價。
“互聯網+”環境對于高職教學要求呈現動態變化,指標體系根據高職高質量教學的新要求、新特點等進行動態調整。根據高職傳統教學、MOOC、SPOC 等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標的修改與完善。指標體系充分考慮互聯網技術、高職教學等動態變化,具有前瞻性。
結合“互聯網+”環境的高職教學實際要求與存在的問題,根據傳統教學、MOOC、SPOC 教學質量相關的文獻資料與研究成果的分析,梳理高職傳統教學、MOOC、SPOC 融合教學質量的相關指標。
以文獻資料與研究成果為依據,經過預調研,進行指標的遴選,構建高職融合教學質量評價的調研表(見表1),設計調研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7 點式量表方式。
針對高職院校教師、學生、教學管理人員等發放調研問卷360 份,回收336 份,其中有效問卷328 份。
運用SPSS16.0 分析,20 項觀測變量平均值的最小值為5.05,表明“互聯網+”環境下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的融合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整體認可程度較高(見表2)。
調研問卷Cronbach's Alpha 系數見表3,具有高信度。
運用KMO and Bartlett's Test 分析,20 項指標的值為0.934,“互聯網+” 環境下傳統教學、MOOC與SPOC 的融合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調研問卷適合因子分析。
“互聯網+”環境下傳統教學、MOOC 與SPOC融合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從課程設計質量、運用質量、教學質量、學習質量、管理質量等5 個方面設置一級指標、20 個二級指標(見表4)。
課程設計質量主要反映“互聯網+”環境下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融合教學課程在經費投入、課程內容、課程結構比例、課程輔導等方面的設計質量情況,主要由課程專項經費投入、融合設計課程比例、融合課程學時結構設計、線上線下答疑討論設計等4 項二級指標構成。
課程專項經費投入主要反映用于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融合教學課程設計與建設的專項經費投入狀況。經費保障是高職融合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專項經費投入水平體現高職融合教學課程建設的投入力度,反映高職融合教學課程設計質量的經費狀況。指標統計方法:課程專項經費投入(萬元)=∑(高職用于融合教學課程設計與建設的各類經費投入)。

表1 “互聯網+”環境下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的融合教學質量評價指標

表2 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3 Cronbach's Alpha 分析

表4 “互聯網+”環境下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的融合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融合設計課程比例主要反映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融合教學課程在相應專業所有課程中的比例情況。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比例是高職融合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對接高職院校辦學特點,從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實際要求出發,不斷優化“互聯網+” 環境下不同類別課程內容的結構比例,提升高職融合教學的質量。指標統計方法:融合設
融合課程學時結構設計主要反映高職傳統教學、MOOC、SPOC 等學時在整個課程教學中的比例狀況。通過每一類別課程學時數量以及在整個融合課程教學中的結構比例情況分析,反映“互聯網+”環境下高職傳統教學、MOOC、SPOC 等課程內容的結構狀況。指標統計方法:融合課程學時結構設計(分)=∑(傳統教學學時、MOOC 學時、SPOC 學時達到相應標準賦予分值)。本項指標由于有傳統教學、MOOC、SPOC 等三個類別的比例,采用賦分的方式進行統計分析。
線上線下答疑討論設計主要反映高職傳統教學、MOOC、SPOC 融合教學課程答疑討論方式、方法等設計以及課程質量狀況。借助互聯網技術,發揮高職傳統課堂教學的優點,充分發揮高職線上線下交流討論的作用,把傳統教學與MOOC、SPOC 等現代網絡教學科學融合,獲得高質量的高職融合課程教學效果。指標統計方法:線上線下答疑討論設計(分)=∑(線上或線下答疑討論設計達到相應標準賦予分值)。
課程運用質量主要反映“互聯網+”環境下高職傳統教學、MOOC、SPOC 等在高職教學中的運用情況,由課程教學資源共享率、課程資源更新率、混合式教學運用率、智慧課堂率等4 項二級指標構成。
課程教學資源共享率主要反映高職傳統教學、MOOC、SPOC 融合教學課程資源建設與共享情況,體現課程資源的運用質量。“互聯網+”環境下各類課程教學資源的共享狀況反映高職傳統教學與MOOC、SPOC 的教學資源整合、共享的質量狀況,突出課程教學資源的運用,提高課程教學的資源運用質量。指標統計方法:課程教學資源共享率(%)=
課程資源更新率主要反映高職傳統教學、MOOC、SPOC 融合教學課程資源的更新程度與質量。通過傳統課堂教學、MOOC、SPOC 等教學資源更新的相關數據分析,反映“互聯網+”環境下傳統教學與MOOC、SPOC 中已經具備的各類教學資源的更新情況,教學資源更新更好地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與運用,提升高職融合教學質量。指標統計方法:課程資源更新率(%)=×100%。
混合式教學運用率主要反映高職傳統教學、MOOC、SPOC 的混合式教學方式運用比例狀況。通過混合式教學方式方法在高職課程教學中運用比例狀況的分析,反映“互聯網+”環境下混合式教學對于高職融合教學課程運用質量狀況。充分發揮高職傳統教學、MOOC、SPOC 等教學的要求,體現混合式教學的運用質量狀況。指標統計方法:混合式教學運用率(%)=
智慧課堂率主要反映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融合教學中的智慧課堂建設與運用情況。智慧課堂反映互聯網技術條件的有效運用,充分融合發揮“互聯網+”環境下傳統教學、MOOC、SPOC 等優點,實現高職融合教學課程的科技含量,且能符合高職教學的實踐需求。指標統計方法:智慧課堂率(%)=
課程教學質量主要反映“互聯網+”環境下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融合教學方面的質量狀況,由課程師資狀況、學生情況、課程融合教學狀況、融合教學課程平臺等4 項二級指標構成。
課程師資狀況主要反映高職傳統教學、MOOC與SPOC 融合教學師資的年齡、學歷、職稱等結構比例情況。高質量的高職融合課程教學需要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指標統計方法:課程師資狀況(分)=∑(融合教學課程師資的年齡、學歷、職稱人數達到相應標準賦予分值)。
學生情況主要反映高職學生的生源、學情等情況,運用分值體現高職學生的基本狀況,有利于因材施教。對接高職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從生源狀況、學習特點、學習形式接受程度等多方面較為全面地分析高職學生情況,提升高職課程的教學質量。指標統計方法:學生情況(分)=∑(學生情況達到相應標準賦予分值)。
課程融合教學狀況主要反映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融合教學課程的實際教學情況,運用分值體現教學質量狀況。通過課程融合教學狀況分析,引導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積極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注重因材施教,切實提升“互聯網+”環境下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融合教學的質量。指標統計方法:課程融合教學狀況(分)=∑(課程融合教學狀況達到相應標準賦予分值)。
融合教學課程平臺主要反映高職融合教學平臺的建設數量、規模、質量等情況,分析“互聯網+”環境下傳統教學、MOOC、SPOC 等各類教學平臺在高職教學中的運用,為高質量教學提供平臺支持。指標統計方法:融合教學課程平臺(分)=∑(融合教學課程平臺的數量、規模、質量等達到相應標準賦予分值)。本項指標有融合教學課程平臺的數量、規模、質量等多項統計分析,采用賦分的方式進行統計分析。
課程學習質量主要反映“互聯網+”環境下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融合教學的學生學習方面的質量狀況,主要由課程學習參與率、課程學習通過率、課程學習優秀率、學生學習滿意度等4 項二級指標構成。
課程學習參與率主要反映學生參與融合教學課程情況,體現課程學習的吸引力與學習質量。參與率體現高職學生對于融合教學課程學習積極性狀況,反映融合教學課程的學習質量。指標統計方法:課程學習參與率(%)=100%。
課程學習通過率主要反映融合教學課程的持續學習情況,體現融合課程學習完成質量。融合教學需要避免網絡在線課程學習持續性不高、通過率不高的情況,能夠提升“互聯網+”環境下高職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積極性與持續性,促進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融合教學課程的深度學習,提高融合課程學習的質量。指標統計方法:課程學習通過率(%)=
課程學習優秀率主要反映融合教學課程學習的成績情況,體現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融合教學課程學習質量。在參與學習、持續學習的基礎上,課程學習優秀率反映高職融合教學的成績質量狀況。指標統計方法: 課程學習優秀率 (%)=
學生學習滿意度主要反映學生對于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融合教學課程的反饋情況,體現課程學習的滿意度。從學生層面獲得“互聯網+”環境下融合教學的反饋,有針對性地進行融合教學的修改與完善,更好地滿足高職學生的課程學習需求。指標統計方法:學生學習滿意度(% )=
課程管理質量主要反映“互聯網+”環境下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融合教學課程的質量管理水平,由融合課程質量標準建設、課程質量診斷改進率、融合課程質量標準運用率、課程質量管理信息化率等4 項二級指標構成。課程管理質量是高職融合教學課程質量的管理保障。
融合課程質量標準建設主要反映“互聯網+”環境下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融合教學質量的標準化建設程度,體現高職融合教學課程質量標準化管理水平。融合課程質量標準建設重在科學、合理的標準,符合高職辦學的特點,客觀反映高職融合教學的內容。指標統計方法:融合課程質量標準建設(分)=∑(融合課程質量標準建設達到相應標準賦予分值)。
課程質量診斷改進率主要反映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融合教學質量的診斷與改進效率狀況,體現“互聯網+”環境下高職融合教學課程的改進優化管理質量。高職融合教學課程管理主要通過診斷與改進,對接高職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的各項要求,從課程層面注重診斷與改進,提升高職融合教學課程管理的質量。指標統計方法:課程質量診斷改進率(%)=
融合課程質量標準運用率主要反映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融合教學課程的質量標準在課程教學管理的運用程度。突出融合教學課程質量標準在高職課程教學中的實際運用,反映 “互聯網+” 環境下質量標準制定與實踐運用狀況。指標統計方法: 融合課程質量標準運用率 (%)=
課程質量管理信息化率主要反映“互聯網+”環境下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融合教學課程信息化管理狀況。基于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支持,提高課程質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指標統計方法:課程質量管理信息化率(%)=×100%。
結合高職教學的實際狀況,分析相關文獻資料與研究成果,科學、全面地構建指標體系,為“互聯網+”環境下高職傳統教學、MOOC 與SPOC 的融合教學提供依據,實現高職高質量教學。
一是構建符合實際的高職融合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高質量教學需要系統分析“互聯網+”環境的高職辦學資源、人才培養、師資、學生等方面,構建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提高指標體系的實踐運用水平。
二是注重指標體系對于高職高質量教學的促進與引導。指標體系旨在更好地促進與引導高職運用多樣化、個性化的課程教學方法,促使“互聯網+”環境的高職教學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實現高職的高質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