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鴻鵬 袁赟
【摘 要】程序設計類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其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自信。為此,從實踐本位的角度將翻轉課堂應用到程序設計課程的教改實踐中,分析其能夠對程序設計課程帶來的變化,從課前、課中以及課后做好教學實踐,明確注意事項和應用效果,最終目的是為當前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翻轉課堂;實踐本位;程序設計課程;教改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3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0-012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0.058
0 引言
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有關于這一領域的人才需求逐年提升。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紛紛開設了程序設計類課程,旨在培養更多計算機領域的專業人才,為我國計算機水平的提高提供人才輸送與保障。但從實際情況出發,程序設計類課程的開設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無法發揮出其自身的應有作用,還需要依托教學改革來達成目標。
1 翻轉課堂對程序設計課程帶來的變化
翻轉課堂目前已經在各科的教學內容中得以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而將其應用到程序設計類課程教學中來,必將帶來更多新的變化,如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教師授課方式的變化以及成績評定方法的變化等等。
1.1 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
傳統的程序設計類課堂之上,學生的學習方式多是以教師的主動知識傳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傳遞,導致學習的主動性受到影響。翻轉課堂則不同,課堂之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的過程,課前已經完成了對于程序設計類課程的內容上的學習,課堂上更傾向于討論、交流和溝通,使得傳統的課堂教學翻轉到課前和課后實現,課堂之上更關注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性。學習方式的改變,適應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當然也是翻轉課堂所帶來的沖擊和變化,學生的主動性更強,學習的效率自然也會有所提升,提高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效率[1]。
1.2 教師授課方式的變化
傳統的教師授課方式,多是以教材為主,計算機是主要的教學工具。理論教學圍繞教材進行,實踐教學以計算機為主。而翻轉課堂則不同,不僅僅需要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教材內容去完成對知識體系的重新整合與裁剪,更需要具備極強的在線教育統計和分析能力,對學生反饋回來的內容綜合剖析,設置適合學生發展的程序設計類課程教學方案。與傳統課堂不同,翻轉課堂之上教師不再占據主動地位,而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授課方式的變化雖然賦予了教師新的使命,但也使得程序設計類課程教學進入到新的領域,必將展現出事半功倍的效果[2]。
1.3 成績評定方法的變化
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成績評定方法也發生改變,傳統依托于筆試的考核內容,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已經可以通過上機考試和編程能力的綜合考量來實現。且上級考核的方式,相比于其他類型的考核內容,上機考核的方式既能夠讓學生充分的了解自己,也能夠使得教師準確的定位教學過程中的薄弱環節,更公正、客觀的增強學生的編程實踐能力,力求通過題庫的優化,實現考核題型的多樣性,確保覆蓋面更寬。以科學的成績評價方式,來驗證翻轉課堂的有效性[3]。
2 程序設計課程翻轉課堂的應用實踐
程序設計課程翻轉課堂的應用,帶來了諸多方面的變化,但想要翻轉課堂發揮效用,還需要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做好應用,為翻轉課堂的有效性提供保障,摸索和走出一條健康的發展之路,為程序設計類課堂教學有效性奠定基礎。
2.1 課前資源準備
翻轉課堂,顧名思義就是對傳統課堂進行翻轉,教學知識點都翻轉到課下進行。為此,教師則需要在課前做好對于資源的準備性工作。例如在進行“類與對象”的講解過程中,設計了四個小的知識模塊,來支撐該知識點的教學研究,設計在線課程。具體包括類的定義、數據成員的定義、對象的定義、成員函數的調用[4]。作為在線學習的內容,學生在學習完這些內容之后,需要完成一份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在線測驗,具體包含該知識點的選擇題、判斷題和程序題等,經過自己的分析思考和參考書本與網絡資源,完成最終的作答。而后就學生不理解的內容進行整理和分別作答,解決學生提出的諸多層面的問題。最終對在線測驗的結果進行檢驗,分析學生的完成情況,并給出相應的分數。在課前的資料準備階段,知識點的傳授已經悄然完成,學生在該過程的學習效果更好。
2.2 課中活動優化
翻轉課堂雖然將知識點的傳授和教學翻轉到課下,但課堂之上依舊需要以教學活動為支撐,使得課前傳授的知識得以深化。一方面,教師通過課前測評的方式,已經初步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遇到的難點和理解誤區進行準確把握,這些內容都可以成為課堂之上的教學參考依據。課堂之上,將這些重點以及難點進一步的講解,解決好學生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教師要針對性地設計題目,使得課前的教學內容以實踐的方式完成內化。該過程中,任務的創設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討論,并在協作中去解讀知識點。當然,題目的創設要堅持趣味性和實用性的基本原則,確保理論知識的傳授可以支撐實踐過程,從而使得學生更全面的掌握該內容。依舊是以“類與對象”的教學為例,所設計的案例內容要包含類的定義和實現、成員函數的調用等相關內容,還要結合之前所學的知識點,將數組、指針、選擇結構、循環結構等編程要素涉及到,從而建立一個全面的知識體系,在實踐過程中掌握知識要點。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問題,包括問題一:如何使用Timer類定義對象?問題二:如何設置時間?問題三:如果調用showTime函數來顯示時間?在課堂之上的討論內容,使得知識點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學生可以得出相應的擬解決方案,完成上機驗證并進行操作,得出編程結果。課中的活動優化的過程,使得知識點得到進一步的深化,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之間的連接更緊密,對學生掌握知識要點具有積極作用[5]。
2.3 課后在線鞏固
在教學活動階段,學生在課前的理論知識得到課堂上的深化,實踐能力也在課堂活動中得到提升。但在課后階段,翻轉課堂能夠發揮出課后在線鞏固的效果。在課后,根據教學的知識點進行在線練習和測試來鞏固知識點,并且在OJ平臺之上完成編程并提交。該平臺的應用,能夠根據教師提前預設的測試例子,以此來判斷學生所提交的編程內容正確與否,并給出答案,可以實時的顯示排行榜,以這樣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課后的鞏固過程,實則也是翻轉課堂的一部分,正好與課前、課中教學活動形成呼應,核心目的是強化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課后也需要就學生面臨的普遍問題提出可行性的方案,最終解決問題,掌握相關知識要點。
3 程序設計課程翻轉課堂的應用實踐注意事項和應用效果
3.1 注意事項
翻轉課堂在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與實踐,要注意相應的問題,具體如下:一是要在課堂活動中,設置更多的實踐內容,少一些驗證性的內容。這樣的活動,才能夠使得學生將更多的關注焦點集中在編程知識本身,注重對知識的運用;二是課堂教學案例的設計要穩步提升,保持前后之間的連貫性,讓學生自身可以在實踐中去鞏固對知識的理解。理論和實踐之間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如何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使得理論知識得以轉化,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三是在課堂活動的創設方面,教師要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確保學生可以參與其中,并依托“分而治之”的策略,分模塊化地解決問題;四是要做好對學生的引導和鼓勵工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主動融入其中,感受由翻轉課堂帶來的全新的教學內容,感知程序設計課程的美。
3.2 應用效果
程序設計課程相對復雜,內容繁多。如何借助翻轉課堂的有效性,處理好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成為新時期程序設計課堂教學要關注的焦點。從翻轉課堂在程序設計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效果來看,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良好,相比于傳統的教學,翻轉課堂教學使得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更系統、更具體。在實踐教學層面,由于理論知識點在課前已經完成傳授,課上主要是實踐活動為主,使得理論和實踐過程有效銜接,學生在理解起來也更為便捷。總之,翻轉課堂的應用效果較為理想。
綜上,翻轉課堂已經成為當前教育領域重點應用和嘗試的全新教學方法。將其應用到程序設計類課程教學實踐中,展現出其良好的應用效果,整個課堂得到全面優化,理論和實踐知識點的銜接更緊密、更有效。
【參考文獻】
[1]翁佩純,馬慧.基于翻轉課堂的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大學教育,2018(10):89-92.
[2]方嬌莉.基于MOOC的程序設計類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C君帶你玩編程”MOOC為例[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7(07):18-23.
[3]李文彬,楊勃,潘理,吳岳芬.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7(06):58-61.
[4]董胡.基于翻轉課堂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微型電腦應用,2016,32(09):18-19+27.
[5]裴明濤,梁瑋.翻轉課堂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2016(09):123-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