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張燕
【關鍵詞】羅哌卡因;超聲引導;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
上臂的支配神經大多源自臂叢神經,故上肢手術可通過阻滯臂叢神經來達到鎮痛目的。科技的發展也促進了超聲影像學的極大進步,使得彩超能夠顯示人體淺部或深部的神經,將其用于神經阻滯中能夠提高神經阻滯的成功率并減少并發癥,故我們擬探尋不同麻醉藥物濃度對彩超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的影響。
1.1樣本資料研究樣本均選自我院骨科上肢外傷擬行擇期手術的患者90例,所有患者的麻醉方式均為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患者年齡(45.26±13.97)歲,男/女為44/46,隨機將患者分為三組(A組、B組、C組),患者的基礎資料不可比較(P>0.05)。納入標準:(1)患者身體狀態良好可耐受手術及麻醉;(2)患者自愿參與并獲本院倫理委員會許可;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麻醉藥過敏史;(2)患者有嚴重臟器疾病;(3)患者凝血指標異常。
1.2研究方法患者人手術室以后監測生命體征并建立靜脈通路,患者去枕,頭偏向對側,穿刺部位常規消毒鋪巾。選擇高頻線陣探頭,探頭帶無菌套,頻率調節至7~15 MHz,深度3~4cm,探頭置于鎖骨上,在搏動的鎖骨上動脈外側辨認鎖骨上臂叢,向頭側掃描追溯,于前、中斜角肌間獲取臂叢神經影像,平面內由外向內朝向神經從進針,回抽無血、腦脊液后,多點注射,每次注射5~10ml,總量20ml,以使局麻藥在所有相關神經干周圍擴散。A組、B組、C組注入的羅哌卡因濃度分別為0.25%、0.375%、0.5%。
1_3觀察指標比較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下患者神經的阻滯率情況(認為神經支配區域痛感消失為神經已被阻滯)與麻醉指標。
1.4統計學處理收集數據錄入SPSS19.00系統進行分析。
2.1不同濃度羅哌卡因麻醉下對神經阻滯率的影響羅哌卡因的麻醉濃度過低時會出現阻滯不全的情況,隨著濃度的升高,阻滯范圍越完善,c組患者的神經阻滯由于B、C兩組(P<0.05)。
2.2不同濃度羅哌卡因麻醉下對麻醉指標的影響在三種濃度的比較中,濃度較高的麻醉起效時間縮短,鎮痛效果更好并且神經阻越完善(P<0.05)。
表2不同濃度羅哌卡因麻醉下對麻醉指標的影響
患者在上臂受到外傷時,神經功能也會間接受損,對麻醉藥的耐受程度改變而影響麻醉效果,部分也會因為神經在麻醉藥中的浸潤而術后神經功能不易恢復,而神經阻滯麻醉的成功與部位和藥物的選擇密切相關,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神經刺激儀,在電流刺激下能夠使肌肉產生震顫來達到定位的目的,但是麻醉的成功率并不高,且會給患者帶來不適感;彩超是一種可視化的影像學方法,能夠可視下觀察進針與神經部位的情況。此外,羅哌卡因是一種低毒性的通過阻滯鈉通道進而抑制信號傳導來達到神經阻滯目的的酰胺類麻醉藥,已經在臨床廣泛應用,但是目前對于其在神經阻滯應用中的最適濃度并無定論。羅哌卡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迷走神經中的的內臟運動纖維,進而提高麻醉中的心血管風險事件的發生。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將患者分為3個用藥劑量組,濃度梯度分別為0.25%、0.375%、0.5%,結果發現羅哌卡因濃度在0.5%的時候,幾乎能夠阻滯臂叢神經的主要分支的疼痛感覺并達到預期的麻醉效果,此外,還能夠加快麻醉藥物的起效,在短時間達到良好的鎮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