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語文學科的最終目的引出要培養學生作文水平,克服學生在習作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教師應擺正學生在習作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從審題——交流寫作思路——如何展開想象——寫后要修改等四方面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習作課堂各個環節中,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習作課堂;寫作能力;審題;說話權;想象;修改
語文學科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目前,農村小學在校生中,多數孩子在優越的家庭環境里成長,加上家長對孩子(特別是那些留守兒童)的過分溺愛,致使部分小學生生活小事依賴父母,寫作依靠智能手機,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嚴重依賴作業幫……孩子們逐漸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一旦讓孩子們獨立習作時,他們普遍感到無事可寫、無話可說、有話寫不具體……針對這種現象,一些教師往往以為這是學生生活經驗不足、觀察力不強、想象力太差所致。他們期望學生能在短時間內立即學會習作,往往從審題到選材、謀篇布局、修改等方面不厭其煩地“導”,教師往往累得苦不堪言。這種只片面注重教師作用的教學方法對于初學者確實有效,但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往往收效甚微。學生的思維被嚴重束縛了,他們只感到老師“要我寫”,只好勉為其難、敷衍湊數,作文質量始終無法提高。
其實,要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能力,習作課堂也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要為學生多提供自我表現的平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主動參與,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得到鍛煉,讓每個孩子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
一、 把審題權還給學生,充分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
審題就是審清題意,明確題目要求。題目是否揣摩透徹,關系到寫出來的文章能否“切題”。只有審準了題目,學生才能緊扣題旨作文,否則,就容易跑題或文不對題。因此,寫作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題目要求,確定取材范圍和內容的重點,寫作時才不會沒有頭緒。
高年級學生在作文方面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教師應把審題權還給學生。為了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我經常下載一些典型的題目,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明確每個題目的要求有何不同,確定取材范圍和內容的重點有何差異……學生在直觀展示中逐漸形成了審題的能力。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口語交際·習作三》時,我先讓學生自己閱讀習作要求,再經過思考與討論,使大多數學生能審清題意,明確這次習作的文體屬于寫記敘文,重點要突出相互關愛的這個主題。學生通過試著審題,既明確了寫作的要求,又能從中受到“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關心、幫助”的德育教育;教師既省時省力,又能達到目的。
當然,審題時,要引導學生學會找出習作要求里的中心詞,也就是找出題眼。引導學生抓住中心詞來審題,是防止出現跑題或文不對題的關鍵,也是學生提高習作水平的重要環節之一。六年級上冊《口語交際·習作二》,學生一看到習作要求,反復讀題之后,一挖掘出“祖國在我心中”這個重點字眼,就能在腦海里自動搜索出體現愛國這個中心的習作素材。
二、 把說話權還給學生,提高學生作文水平
習作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把口頭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的過程。許多教師總認為小學生對自己做過的事往往不把它記在心上,對于“平凡”的人往往不留心觀察,才造成作文時“無米下炊”的現象。其實不然,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小學生雖然年紀小,好奇心仍然占主導地位,他們對于奇聞怪事經常要探個究竟。有時,由于內心的興奮與喜悅,他們總愛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所獲得的奇聞與同學分享。這些都是活生生的寫作素材。由于小學生所獲得的“奇聞”多,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還不夠強,又缺乏歸類能力,加上教師設定的要求嚴重束縛了孩子們的思維,習作時才會經常出現無從下筆的現象。因此,在審題后,根據小學生愛說話的天性,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說話的機會,讓學生暢談選材與謀篇布局的思路。優秀生在暢談中,會對那些后進生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后進生在聽的時候會觸類旁通,產生共鳴,自己想象的閘門便會自動打開,一樁樁往事便會歷歷在目,一件件奇事又會躍然于眼前,此時,他們也會有話可說了,也敢說了。學生在交流中所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能及時地得到教師和同學的糾正,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了,病句少了,邏輯性也逐漸增強,寫作能力理所當然能得到提高了。
我教學六年級上冊《口語交際·習作八》時,在學生審完題的基礎上,讓學生試談寫作思路時,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居然低著頭,不敢正視老師。這是因為農村孩子參與學習藝術的機會不多,對于藝術欣賞這個話題也較陌生。為了打破這種尷尬的局面,我先讓優秀生暢談選材思路——要寫什么藝術品或什么藝術欣賞活動,要突出哪些特點。優秀生在談選材思路過程中,后進生深受啟發:自己參觀“花博會”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藝術欣賞活動的過程,每個盆雕就是藝術品。這時,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談論開了,他們由一籌莫展變得有話可寫了。
三、 把想象空間留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寫作要“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人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的知識和經驗或根據語言、文字的描述,在頭腦中創造出自己從未接觸過的新事物、新形象。學生習作時,憑借自己的閱歷和參借影像資料、書籍內容,還原事情的經過、未來新奇的東西……想象成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之一。
但是,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也要把握好尺度。想象確實可以打破時空限制,想象過去和未來、太空和深海、人間和外星人……但想象應該是一種積極、美好、進步的追求和向往,都要以實在事物為根據,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不能把有趣的“奇思異想”變成盲目的“胡思亂想”。如:未來的人,應重點突出他們的創新精神的智慧,而不能把未來的人想象成了具有變化無窮那樣本領的神仙,因為這種想象已不切實際了。
四、 把修改權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習作質量
準確、生動、樸實的語言,是作者多寫多改、認真加工、不斷錘煉出來的。因此,一篇好的文章與其說是寫出來的,還不如說是改出來的。古往今來,凡是文章寫得好的,都在修改上下過功夫?!岸鄬懚喔摹笔窃S多寫作人的共同經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詩生動描繪出長江南岸絢麗的風光。其實,王安石為詩句“綠”的選用也經過反復推敲,先后用了“到、過、入、滿”等詞,最后從“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這句受到啟發,才決定改用“綠”字。“綠”字活靈活現地表現出江南的春意,并成為千古名句。這個例子說明,反復修改自己的文章是多么重要。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第三學段的習作要求學生要學會“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因此,學生習作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兩個步驟來改文章。
第一個步驟是引導學生自我修改。自我修改習作也是一種有效的自我學習活動。首先要把自我修改習作貫穿于寫作的全過程,讓學生從選材、擬提綱、打草稿等方面反復修改。其次,是把握自己修改的重點,包括內容是否切題、條理是否清楚、詳略是否得當、用詞及標點符號的運用是否恰當、是否存有錯別字……學生在自我修改過程中,能發現自己習作中的各種問題并加于更正,這不但能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會使學生養成一絲不茍、辦事嚴謹的好習慣。
第二個步驟是開展學生間的互評互改。由于學生的閱歷所限,他們所接觸的社會空間相對狹小,無法面面俱到地挖出自己習作中的種種問題,學生之間彼此修改習作,可以取長補短,對于小作者有好處,對于參與修改的同學也有借鑒作用。平時學生習作完,在學生完成自我修改的基礎上,我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各種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文,讓學生共同參與到修改同一篇文章中,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幫助小作者找出文章的不足之處并改正,更能對廣大學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既能使學生提高習作能力,又能提高課堂效力,還能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習作課堂只有真正落實“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多提供嘗試機會,不僅活躍了課堂,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又可以充分挖掘出學生的潛能而提高了習作能力,還可以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
作者簡介:
曾繼冬,福建省漳州市,漳州龍海市海澄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