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新課程普及以來,高中歷史作業與作業的設計和創新成為學校與教師的一個重大關注點。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素養,實現新課程發展目標,應高度重視歷史作業設計。它既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作業設計;策略
一、 引言
在新課程背景下,歷史學科作為提高高中學生人文素養的一大重要科目,歷史課后作業的設計成為了重要話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是發展進步中不可忽視的根本,舊有的教育思維難免有不足之處。隨著社會與科技的發展和進步,歷史課程的教學形式也在不斷地更新換代,但是由于傳統思維的慣性,轉變不是一兩日就能達成的,需要耐心地不斷地觀察、不斷研究和實踐,才能離所期望的目標愈來愈近。
二、 歷史前言版塊
舊有的歷史作業大部分都是直接切入主題,過于注重大面積歷史知識點的闡述,沒有緩沖。前言版塊應該是先給學生一個進入歷史課題的思路與準備,不能操之過急,急于求成反而適得其反,會使學生對歷史失去興趣。前言本是抓住學生對歷史興趣的吸睛點,所以不能只是用知識點總結,語言應風趣幽默又不偏離當天課堂的主題,陳述下文知識點的學術價值,以歷史課堂內容主旨和學習目標為主,以引導調動學生思考興趣為輔。前言是整個版面的濃縮精華,是引導學生樹立唯物史觀的引路標。
三、 知識與能力版塊
參考之近幾年作業,發現大部分都是以大量知識點羅列為主,不分主次,沒有引導,題與題之間前有不搭后語,相互沒有聯系,不符合科學的記憶思維。作業的作用本就是為了回顧課堂重難點,加強學生對于課堂知識點的背誦與記憶,所以知識與能力部分的版塊編寫應參考科學的記憶思路,制定相互關聯的題目編寫方案,從歷史時間節點入題,歷史人物為指引,歷史事件為主,引導出此歷史事件分別對當時社會、歷史事件相關人物、當時歷史地位的影響,對當時和未來一段時期的經濟與政治的發展趨勢的影響。知識與能力版塊還應著重體現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核心理論、核心思維、核心方法、核心能力與核心價值觀。這個版塊分為重點與難點兩個小版塊,使當天學習要點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四、 方法與過程版塊
新課程的作業模式增添這個板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回顧課堂討論問題的過程,達到鞏固記憶的效果,同時也是為了讓教師了解學生的答題思路中的不足之處與優異之處,更是教師了解學生歷史思維的重要途徑,間接地檢查課堂分組討論效果與學生專注程度,使教師能夠深入了解不同類型學生在探討研究事件影響過程中產生的疑惑與難點,提高課堂問題的針對性。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能夠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于歷史的學習與探究中,并將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可以模擬事件發展,使學生身臨其境加深印象,幫助學生梳理解題思路,樹立歷史時空概念,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使學生能學會特定史事是與特定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能夠學會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并學會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增強與同學共同交流擴展歷史思考范圍面的優良歷史學科素養;學會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學會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并據此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學會將認識的對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版塊
學習歷史是為了讓祖國后代能正確認識我國的文化,了解我國的歷史發展,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我國是一個幾千年源遠流長的文化大國,在幾千年前就擁有了相當完備的國家運行體制,擁有相當高的政治文化體系,使學生增強對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通過歷史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能夠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具有家國情懷,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能夠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而參考之前的歷史作業發現很多教師并不注重對學生歷史情感的發展,這并不利于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建立良好的情感態度與歷史價值觀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的推演,加深學生對實踐發展推動的理解。新課程的作業模式可以使學生更了解戰爭、改革、起義等歷史事件發生的理由與背景,能使學生學會結合歷史經濟發展、政治發展與文化發展的趨勢來進行深入而全面的思考,培養多角度的思維能力。
六、 綜合測試版塊
此版塊的目的是通過設計多樣化的測試題,讓學生更了解自己在歷史課程學習當中的存在的疑難雜點,篩查自己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所遺漏的知識點,在作業的過程中進行反復地鞏固知識重難點,對主干知識查漏補缺,從而能夠更系統全面地理解知識。
七、 思考與反思版塊
新課程的作業模式對此版塊的增加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主動分析歷史的能力,并對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利與弊的思考,全面分析。提醒學生明確學習本節歷史的目標,發散歷史思維,提升學生對答案與觀點的創造性。使學生了解到學習不應該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更應該主動吸取歷史教訓,學習歷史經驗,參考前人智慧。了解歷史不僅發生在過去,歷史也是在不斷地推進,是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同時也幫助未來更好的發展。使學生重視歷史的人文價值。學會結合各方面的利害影響進行自主系統分析。家國情懷同時也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
八、 結語
新課程作業的內容不應該像以前一樣與教材緊密相連,應該主要以引導為主,指引學生主動思考與推敲,模擬情景推導歷史事件的發生,全面分析原因,自行推演歷史事件對當時政治、文化與經濟的影響,然后再參考歷史教材反思小結,這才能真正達到歷史學習的系統性、有效性和創新性。
參考文獻:
[1]郭宏梅.淺談高中歷史作業設計有效性[J].中學教學參考,2016.
[2]黃小敏.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作業的創新設計[J].連讀(上旬),2014.
[3]竇愈.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作業的設計[J].中學教學參考,2014.
[4]白生輝.淺談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作業的設計[J/OL].百度文庫,2011.
作者簡介:
蔡立葳,福建省石獅市,福建省石獅市永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