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音樂活動游戲化就是用游戲化、活動化的方法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使幼兒體驗到和“玩”一樣的感受,能自覺自愿、快樂而不知疲倦地投身于活動之中,在唱唱、跳跳、玩玩和敲敲打打的過程中感知音樂。音樂活動游戲化能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幼兒創新能力,是豐富幼兒音樂知識與技能、促進幼兒良好品質發展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幼兒園;音樂活動;游戲化
一、 幼兒園音樂教學游戲化現狀
(一) 關注游戲的外在刺激,忽視兒童的內在需求
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音樂教育處于重要地位,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與歡迎。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雖然教師在幼兒園音樂活動中在有意識的添加游戲,但是游戲與音樂活動內容連接生硬死板,只流于一些情節、玩法、規則等外在形式,不能真正激發幼兒學習音樂、欣賞音樂的興趣與主動性。
教師在音樂活動游戲化的過程中過分追求幼兒外在的感官刺激,而忽視幼兒在活動中一些內隱的品質,如學習興趣,良好習慣等的培養;過度追求在教育活動中游戲本身的趣味性,而忽視游戲背后所潛藏的教育價值。
正是因為教師過度關注游戲的娛樂功能,對游戲盲目使用,從而造成了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中游戲神圣化和自由化傾向。而在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的關鍵任務之一就是要充分發掘音樂中的教育意義,在積極培養兒童音樂能力的同時關注幼兒綜合素質的發展。
(二) 關注活動的教育目標,忽視兒童的需要和能力差異
從音樂教育的主體性角度出發,筆者發現現在音樂活動游戲化過程中有些教師只從教育角度、教師角度去設計活動,并沒有意識到幼兒是活動的主體,也沒有考慮到幼兒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現在音樂活動中仍然存在著理論與實踐脫軌的現象。
幼兒教師在音樂活動中游戲的類型選擇和開展方式過于單一,幼兒在活動中不能積極主動的融入,無法達到發展幼兒綜合素質的目標。游戲化過程中在教師教育行為方面出現了游戲工具化與模式化傾向,教師在活動中未考慮幼兒的能力差異,游戲運用死板單一,與教育內容脫節。
(三) 教師的音樂素養和教學能力不足
教師由于自身能力或教學經驗不足,對于幼兒在掌握或欣賞音樂中的重難點把握不清,在實際的音樂活動中不能有針對性的解決幼兒的疑惑,甚至有可能會偏離教學目標。還有在游戲化的音樂活動中可能由于教師缺乏教育智慧,不能靈活機智的解決幼兒提出的問題,所以師幼之間交流互動為單一指令型。
教師始終作為活動的領導者,根據自己的主觀認知為幼兒劃定活動的路線和方向,幼兒作為被領導者,被動完成教師的各種指令,雖然最后教育目標基本達成,但教育效果并不顯著。
二、 幼兒園音樂教學游戲化的實施策略
(一) 以幼兒為主體,調動幼兒的主動性
在音樂活動中必須要強調幼兒的主體地位,重視幼兒自主探索的重要性。從幼兒園的實際教學工作出發,將教學內容與游戲融合,注重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活動中運用游戲化的方式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實現幼兒學習態度由被動向主動的轉變。
(二) 教學內容生活化,形象化
幼兒由于生活經驗有限,對于音樂這類抽象的文學作品理解能力較差。所以教師在活動中要盡量選擇幼兒有相關經驗的或者是幼兒熟悉的內容來開展音樂活動。從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來看,幼兒園音樂活動中音樂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現有水平和經過他人幫助可以達到的水平,在最近發展區內選擇幼兒可以感知與欣賞并且他們喜愛的音樂。
在音樂活動中教師可以使用生活化的策略,從幼兒的興趣出發,選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且感興趣的活動內容,在幼兒積累豐富生活經驗與動作圖式的基礎上進行音樂教育。
例如在大班韻律活動《蛀蟲和牙齒》中,教師根據音樂創設了一個牙齒被蛀到牙齒疼再到刷牙的一個生活情境。在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幼兒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感知音樂的結構和情感,這充分地體現了幼兒園課程游戲化中“貼近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貼近幼兒的學習特點,貼近幼兒的生活及興趣與需要”的核心精神。
(三) 教學形式、方法多樣化,靈活化
幼兒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采用多變、新穎、好玩的形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采用多樣化的游戲形式,如歌唱游戲、律動游戲、表演游戲等,讓幼兒理解音樂。
在活動中教師要注重組織形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運用恰當的方法和組織形式,采用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方法,讓幼兒通過多種途徑感知音樂。
例如在大班音樂活動《用身體畫圓》中,在感知音樂A段時,教師首先采用集體教學形式,與幼兒一起討論可以用身體的什么部位畫圓,在充分總結幼兒討論結果的基礎上,教師先讓幼兒在座位上隨音樂進行律動;然后讓幼兒離開座位,在教室里自己自由跟著音樂用身體畫圓,在這里教師使用的是幼兒個別活動的形式,最后,教師讓幼兒兩兩自由組合,一起跟隨音樂跳圓圈舞。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在活動中并沒有一直讓幼兒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去聽音樂、做動作,而是在活動中靈活使用多種形式,讓幼兒自己決定和誰一起玩,要怎樣玩,使幼兒在活動中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
(四) 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由于生活經驗、家庭教養方式、社區物質環境與人文環境等的不同,幼兒在能力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上都有所不同。每個幼兒都是不同的個體,幼兒教師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
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采用個性化策略,尊重并強調幼兒自己對音樂的獨特理解和解釋,給幼兒自由表達和自我展示的空間。
教師在幼兒游戲過程中擔當著觀察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教師要在全面觀察的前提下了解掌握幼兒不同發展水平,既要能對發展較慢的幼兒進行個別指導,又要能兼顧整體,促進全體幼兒的共同進步。
(五) 游戲材料的適宜、精準選用和投放
音樂通常是抽象的,不具體的,所以幼兒在感知音樂時通常需要借助具體形象的情境、語言、動作等。
在音樂活動中,適當投入一些游戲材料,運用一些有趣的教學輔助材料如多樣的打擊樂器,特殊符號等,可以讓音樂更形象有趣,這是幫助幼兒理解和感知音樂的重要手段。在音樂活動中運用形象的符號和圖譜可以使幼兒感知音樂更具體生動。
例如在歌唱活動中,幼兒需要學唱歌曲《數一數》:
山上一只虎呀,林中一只鹿。
草里一只兔呀,路邊一只狐。
洞里一只鼠呀,數一數: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五,虎鹿兔狐鼠。
從歌詞中可以看出本節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是讓幼兒能夠記住歌詞,在活動中教師出示圖片圖譜,用視覺印象來幫助幼兒熟悉歌曲歌詞的順序和內容,有效地解決了幼兒在記憶上的困難。
總之,幼兒園音樂活動游戲化不僅可以使幼兒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音樂、欣賞音樂、表現音樂,使幼兒的各方面能力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程英.對幼兒園音樂教育游戲化問題的檢視與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報,2012(12):142.
[2]王銀玲.幼兒園游戲:游戲因素與教育因素的有機結合[J].學前教育研究,2000(5):24.
[3]程英.“審美與快樂”式的音樂教育——關注兒童生命和諧發展的幼兒音樂教育探討[J].學前教育研究,2003(Z1):102.
作者簡介:
戴吉,江蘇省南通市,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