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分析焦作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入手,探討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提出要激活縣域經濟活力,需要立足縣情,發展特色縣域經濟,著眼戰略轉型、致力產業轉型、立足制度轉型,從而轉換思路選擇有效的發展途徑。
關鍵詞:焦作;縣域經濟;問題;對策
縣域經濟是小城鎮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縣域經濟發展了,才能促進產業集聚,人口集聚,從而推動城鎮化發展的步伐。就當前的情況來看,具有特色的縣域經濟,以及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對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為焦作早日躋身全省“第一方陣”,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焦作在中原崛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與戰略意義,同時為焦作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物質基礎。
一、焦作市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不強,整體競爭力較弱,城鄉差距大
雖然焦作市縣域經濟總量較大,占全市份額較高,但縣域經濟的規模、速度、實力、機制、效益,同城市經濟和全國百強縣(市)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城鄉統籌不夠協調,城鎮化發展水平不高,城鎮化率為54.45%,小城鎮建設相對落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緩慢。使縣域經濟缺乏激活經濟社會發展的著力點,不僅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最直接地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加,也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
(二)產業結構水平較低,產業積聚效應不強
農業方面,農業附加值低,農民在農業上的增收空間不大。由于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數量不多,且規模不大,難以形成有效的公司+農戶的一體化發展格式,農業產品得不到全面增值,農業效益得不到更進一步的挖掘,利潤空間得不到拓展 。焦作縣域第一產業沒有呈現顯著發展態勢,縣域農業雖然品種多、產量大,但農業經營效率低、效益差、特點不突出,農產品加工鏈條短、檔次低,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市場優勢。縣域工業雖然企業眾多,門類齊全,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多,同樣存在產業鏈條短、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小、經濟效益差和名牌產品少的問題,環境污染也較嚴重。多數縣缺乏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企業支撐,而縣域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在融資、技術、人才、咨詢、物流服務等方面存在著較多障礙。第三產業比重相對較低,因起步晚,規模小,帶動力不強,尚不足以支撐整體經濟發展。比如溫縣是“太極之鄉”,太極拳舉世聞名,但太極拳開發步伐還不夠快,與上級的要求和群眾的期盼還有很大差距;縣域產業結構在排列順序上是“二三一”格局,即第二產業比重最高,第三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最低,但從經濟總體水平上分析這種工業化特征,與發達國家合理的“三二一”產業結構有著很大差距。
(三)縣域經濟內生能力弱,需求拉動乏力
縣域財力不足一直困擾經濟的發展,縣域地方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僅為3.4%,比全國百強縣平均水平5.6%低2.2個百分點,而財政支出的幅度卻直線上升。居民消費疲軟,經濟增長缺乏動力。縣域消費品市場低迷,使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形不成合力。2017年,縣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2.82億元,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67.65%,說明與城區的消費水平比仍有較大差距,縣域消費還存在很大空間。縣域投資需求仍面臨困境。一是后備項目少,縣域不僅缺少帶動經濟增長的大項目,小項目儲備也不多。二是資金匱乏,不足以支撐投資的快速增長。三是投資主體單一,缺少外資和民間資本的介入。
(四)創新能力欠缺,發展定位不夠準確
許多縣不能立足本縣縣情,對本縣地區差異性深層次研究不夠,也沒有很好分析本區域自然資源、社會人文、經濟發展水平及歷史背景的特點,不能很好地發現并利用本區域的優勢,只會一味盲目地照抄照搬別人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舉措,比如一窩蜂地招商、引資,盲目地做大做強等。缺乏創新能力,與形勢的不斷變化發展不相適應,造成定位不準、思路不清。
二、焦作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發展動能轉換
創新是推動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突破創新瓶頸,是加快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出路,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思路的創新,要加大對政府管理人才、企業高端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新理念、新思路是助跑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實現縣域跨越發展的推動力。同時結合全面深化改革,制定鼓勵和支持創新的政策措施,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進一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發展創新平臺,新建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眾創空間等創新研發平臺。壯大創新主體,實施20項省級以上科技項目,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壯大創新集群,增強核心競爭力。完善創新機制,加快設立科技企業投資引導基金、科技創新獎勵基金,建立科技經費撥改投、撥改獎機制。積極與中科院、大連理工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龍頭企業開展科技合作。引進創新人才,全面落實“1+6”人才制度,確保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1000人以上。
(二)加快轉型升級,構建質量更高、結構更優的縣域產業體系
首先,以新型工業化為依托,加快推進農產品的精深加工、產業化和工業的集聚化,推動制造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專業化、服務化,大力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互聯網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壯大主導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發展一批特色優勢突出、功能定位清晰、集聚效應明顯、輻射帶動力強、財政貢獻率高的主導產業;發揮特色競爭優勢,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繼續化解煤炭等過剩產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將有潛力的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成為主導產業。其次,加快發展縣域服務業,特別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動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發展和應用,挖掘縣域信息消費、文化消費、生活消費服務業潛力,切實發揮現代服務經濟對縣域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比如大力發展陳家溝太極拳、溫縣鐵棍山藥及其制品,還有云臺山省級旅游度假區等。此外,還要實施縣域經濟創新驅動戰略,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重點圍繞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需要,發展智能制造,鼓勵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柔性制造、個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支持縣域技術創新、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多元創新發展,加快推動縣域產業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培育壯大產業競爭新優勢。
(三)立足縣情,發展縣域特色經濟
在一定意義上,縣域經濟就是特色經濟,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圍繞地方,堅持資源開發與市場需求的統一,找準地方特色和市場對接的著力,突出重點、依靠特色,培育產業鏈條,使資源特色經濟產業化,實現以特色產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整體發展。要大力推動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加快云臺山綜合旅游度假區、中國太極鎮、老家莫溝二期等項目建設,打造“世界太極城·中原養生地”。深化與阿里巴巴等電商合作,扶持壯大懷慶府、博愛人家等本土電商平臺。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比如孟州莫溝村被命名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博愛小底村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溫縣趙堡鎮入選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等。
(四)促進縣域經濟綠色轉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個地區擁有生態資源優勢往往更有發展前途和發展后勁。因為長期來看,擁有好的生態環境,就意味著投資創業有更大的優勢,聚集優秀人才、吸納先進生產要素有更大的空間。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把綠色發展作為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要力量,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充分發揮生態環保的引導作用和倒逼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縣域形成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綠色經濟道路,從而創造更多的綠色財富和生態福利,把生態比較優勢轉化為生態競爭優勢。
(五)大力招商引資,全面深化對外開放
著力擴大開放,實現一招多效,以此帶動經濟提質轉型。要精準謀劃、擺正招商引資指揮棒,重點圍繞農業、文化資源優勢的挖掘,精心謀化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真正通過招商引資來沖擊思想觀念、激活資源優勢、提升傳統產業、補充產業鏈條、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城市轉型。要精準招商。按照焦作市“三個三”招商模式要求,靈活運用駐地招商、商會招商、推介招商、以拳招商等多種招商模式,謀劃一批國際化項目,引進一批實力強、業績優、品牌響、污染少的優質企業,以此促進縣域產業轉型升級。要精準發力,明確招商重點,始終立足縣情實際、產業基礎、資源稟賦。比如溫縣在招商引資方面,工業上著力圍繞“金水新興科技產業園、泛家居產業園、保和堂產業園”三大園區,農業上著力圍繞“一種一藥”特色優勢,三產服務業上著力圍繞太極拳文化資源優勢,通過招商引資進一步解決有優勢沒產業問題。
作者簡介:
辛愛云, 焦作大學會計學院副教授,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