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映璽
摘 要: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倫理道德準則。我國許多著作都是講述孝道的,如《孝經》,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其它經史子集中也都有,真可謂不勝枚舉。并且在此意義上又延伸出許多優秀的傳統倫理思想。“孝”是“小忠”,“忠”為“大孝”。“孝”是對個人,對小家而言;“忠”則是對大家對國家的孝。李密在《陳情表》中就陳述了這兩個方面。我們現代教育大力提倡“科教興國”,可是我們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都極力追求科學文化的傳播,思想教育被忽視了,“孝道”教育更是很少提及。試問一個不懂得“孝親”的人何以能“安家”,何以能“忠國”。
關鍵詞: 語文教學;《陳情表》; 孝道;現實意義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倫理思想的重要內容。由于它在維系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方面有不少積極意義,時至今日仍有其應有的社會價值。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倫理道德準則。我國許多著作都是講述孝道的,如《孝經》,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其它經史子集中也都有,真可謂不勝枚舉。并且在此意義上又延伸出許多優秀的傳統倫理思想。《孝經》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沒有“孝”就不可能有“忠”。“孝”是“小忠”,“忠”為“大孝”。“孝”是對個人,對小家而言;“忠”則是對大家對國家的孝。《陳情表》字字含情,字字真情,有一股強大的穿透心靈的力量,讀過此表的人無不被字里行間的濃摯真情所感動,就連殘暴、多疑、敏感的晉武帝也不例外。下面嘗試分析《陳情表》的陳情藝術。
一、百善孝為先,取“孝”而舍“忠”,勇氣可嘉
李密在《陳情表》中就陳述了這兩個方面。自古“忠孝不能兩全”許多仁人志士都是取“忠”而舍“孝”但李密卻選擇了取“孝”而舍“忠”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也需要一定的勇氣。想想啊,當朝皇帝,天子召見呀!為了奉養老祖母而放棄了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好機會。他矛盾過嗎?有。“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他最終舍“忠”取“孝”了。因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是怕“子欲養而親不待”才取“孝”舍“忠”。這與我們現代那些為了蠅頭小利,蝸角虛名而把老人獨自扔下的人行成了極大的反差。
李密的孝是“事孝親”古人云“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李密的孝不是大辦壽宴,也不是死后大辦喪事,不是爭面子不是喊口號,而是很真實,很具體,很細膩,很體貼。他說“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湯藥,未曾廢離”祖母早年就疾病纏身,連床都下不了,他侍奉祖母守在床頭,遞湯喂藥,從來沒有停止過,也從未離開過祖母,誰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呢?亞里士多德說:“只有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在適當的時機下,以適當的方式發生的感情,才是適度的最好的感情。”李密正是運用了樸實這一方式,恰當的抒情,終于打動了晉武帝。
二、科教興國,以孝為本,善莫大焉
我們現代教育大力提倡“科教興國”可是我們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都極力追求科學文化的傳播,思想教育被忽視了,“孝道”教育更是很少提及。試問一個不懂得“孝親”的人何以能“安家”,何以能“忠國”。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這“其他的”能是什么呢?“吃穿用帶”嗎?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再加上大都是獨生子女,那些小祖宗們哪一樣能比別人家孩子差呢?父母哪怕撿垃圾賣血,也不能讓孩子少名牌缺錢!如此看來這“其他的”只能是品德修養了。因此,我們在教育大踏步向前,科技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培養出了許多有才無德的問題青年。自馬家爵之后大學生犯罪率逐年增長,毆打父母者有之,弒父害母者有之,殺親滅友者有之。這些人中有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乃至碩士、博士。
面對這些可悲的現實,我們冷靜反思,不禁驚呼“天哪,我們在努力跟世界接軌的同時卻把老祖宗留下的最寶貴的東西丟了!”
孝是中華名族代代相傳的美德,在孝悌觀念日漸淡薄的今天,對學生進行適宜的孝悌觀的滲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道德修養之一。就讓我們通過《陳情表》學李密的孝,聆聽圣人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陳情表》中李密有從肺腑中流淌出的真情,再加上精心構思,巧妙陳情,自然文章能感動千年,從而成為文學史上最為感人的精彩華章。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有精華、有糟粕。我們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讓老樹發新枝,青草來肥田,利用傳統孝道的合理部分推動當今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