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蓉
摘 要:面對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藝術運用尤為必要。本文從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內涵、特征、運用藝術的必要性和運用藝術的幾個基礎方法入手,闡述了藝術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須把科學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關鍵是要提高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1]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問題,在這種新情況下我們應更加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運用,以嶄新的姿態和面貌迎接宣傳思想工作中的一個又一個問題,適當地運用藝術方法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內涵
將藝術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性的表現。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為了有效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創造性地運用的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總和。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品格、智慧、才能、經驗、膽識和靈感的綜合體現。[2]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藝術被時代賦予了新的涵義,相對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為背景,宣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變得多種多樣,比如運用網絡技術宣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這種方式更容易讓受教育者接受,用較為輕松便捷的方式傳遞價值觀和思想,符合新時代的性質和特點。
二、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在時代的條件下,有順應時代的新特點。
(一)表現形式上的審美性
思想政治教育藝術通過運用語言、情景、圖像等手段,把理性的邏輯思想以感性的方式傳達給受教育者,教育者在運用這些藝術手段時,受教育者會感受到豐富的審美感受,讓人產生愉悅之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也必須需要具有美感的表現形式,要求教育者在宣傳教育內容時,把智慧、知識、語言和修辭等方面的美感融入進去,使受教育者深受啟迪并引起共鳴,在學習到知識的同時獲取身心的愉悅感。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需要有藝術感有美感的教育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緊緊跟隨社會大潮,提高人們的精神品質追求,用藝術的表現形式把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傳播出去。
(二)方法運用的滲透性
在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通常會選擇各地的紀念館、展覽館、博物館等等場所去讓受教育者設身處地地感受社會要求的思想觀念和政治觀點,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者還會利用各種大眾媒體,比如: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把教育內容融合到這些大眾媒體中,讓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就受到教育,這便是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方法運用的滲透性所在。當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環境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有理論基礎教育,還要有感性的藝術方法滲透。因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時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運用的滲透性,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深入人心,讓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社會要求的思想觀念和政治觀點。
(三)教育效果的差異性
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運用遍布于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情勢、不同的人之中,因此表現出來的教育效果也多種多樣。即使是同一種教育方式運用在不同的人身上產生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藝術與其他藝術的區別之一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會產生具有差異的教育效果,極具復雜性。
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音樂對他說來不是對象……因為對我說來任何一個對象的意義(它只是對那個與它相適應的感覺說來才有意義)都以我們的感覺所感知的程度為限”[3]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藝術也一樣,會對不同的受教育對象產生不同的審美差異。
三、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必要性
(一)激發受教育者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
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特別感興趣的時候,就會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探索和學習其中的知識,積極主動地把學習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付諸于實踐。充滿趣味性的教育活動可以增強受教育者的認同感。
興趣是引導學習主動性的前提和條件,它能引發接受者探討對象的熱情和激情,并通過外化的行為達到自身素質的提高。因此,通過多維的藝術形式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滲透與結合,可以間接起到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的。[4]
(二)增強教育成果實效性的必要舉措
為了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課堂必須加入藝術的教學方法,運用吸引人的視頻、圖片、音樂以及一些親身參與的實踐活動,讓受教育者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同時,教育者在授課的過程中也可以加入語言和聲音的藝術,讓受教育者感到親切又有魅力,這些都是可以運用到實際課堂中的藝術方法。富有藝術感的課堂不僅激發了受教育者的學習自主性,而且把教育者要傳授的理論知識以藝術的形態展現在受教育者的面前,受教育者便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學習的樂趣和自我滿足感,真正地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有所接受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外化到自身的行為。
(三)激發受教育者創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本身較為枯燥,在教授的過程中會出現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不感興趣的情況,如果此時教育者依然采取“填鴨式”教學方法,那么非但不能夠激發受教育者的創造力,反而會使他們越來越反感該項教育活動,不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和思想健康的發展。
要想激發受教育者的創新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要激發他們的主動性,把課堂的話語權分給受教育者一部分,這種“對話式”教育把受教育者放在了和教育者平等的地位之上。久而久之,便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從而推動理論的不斷創新,進而指導實踐的發展和革新。[5]
四、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方法的運用
(一)運用激勵藝術
通過激勵藝術方法的運用可以增強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地激發了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在不同的條件下,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不同的激勵方式對其進行教育:
內部激勵與外部激勵相結合。比如在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受教育者進行榮譽稱號的授予、獎學金的獎勵等等,這些都屬于外部激勵。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激勵屬于內部激勵的范疇,教育者通過真情實感打動受教育者,使他們自主地確立發展目標,激勵自己不斷向前。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外部環境和內在思想會共同起作用,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人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把外部激勵和內部激勵結合起來,既要注重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又要創造一個和諧的外部環境,不斷強化環境對受教育者的影響。
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物質需要是基礎,基于此,要給予受教育者最基本的物質滿足,這樣才能保證其有更高層次的追求。精神需要是物質需要的補充,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滿足了物質需求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因此教育者應該準確把握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采取相應的方法去激勵受教育者,使其更好地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知識。
(二)運用語言藝術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語言是最重要的互動工具,語言運用的好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產生著極大的影響。
語言通俗易懂,富有邏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受教育者的教育背景和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如果教育者運用一些晦澀難懂的詞匯和語句去教授思政理論,那么部分受教育者會出現不理解教學內容的情況。因此,受教育者不僅要語言生動準確,還要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習近平總書記在語言藝術的運用上就頗有造詣,他在講話時既喜歡引經據典又注重運用生動簡潔的語言,讓民眾們既能很容易地聽懂他所說的話語內容,又不乏鮮活實在、生動有趣,這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語言藝術的魅力。
語言因人而異,有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的過程中要注重以不同的具體的語言形式去教育不同的學生,俗話說“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就是這個道理。比如,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遇到某些學生心情煩悶,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或者在受到批評之后難以走出心理障礙,這個時候正是談話的好時機,及時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心理疏導和思想教育。作為教育者要找準時機和對象去開展教育工作,這樣會事半功倍。
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嚴謹的科學性的一面,又有生動的藝術性的一面,在教育過程中加入藝術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感染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過程。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方法運用,科學地進行各種教育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最應該具備的能力,科學與藝術結合會讓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最優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1).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王淑娟,田思慶等.藝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3(13).
[5]張崔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對話的必要性及藝術[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