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摘 要:2015年,李克強在政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意味著互聯網與傳統產業進行有機融合是不可避免的時代潮流。在這一背景下,隨著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高等教育領域對于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也發生了改變,作為高校教育對象主體的大學生,其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明顯轉變?;诖?,通過對文獻資料進行查閱和研究,探析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學習方式發生轉變的表現及原因,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給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學習方式;互聯網+;轉變
一、引言
“互聯網+”的具體內涵是根據互聯網與不同行業融合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的。就高等教育領域來說,“互聯網+教育”的模式不是二者的簡單相加,而是要從本質上實現二者的內涵式融合?;ヂ摼W進入教育領域使得“遠程教育”“終身教育”和“在線教育”等教育產業得以興起,而伴隨著這樣的潮流,高校的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得到了很大轉變。
二、“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原因
(一)時代背景的變化使然
在信息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自2015年李克強在政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的概念之后,互聯網開始和社會中的各個領域不斷進行融合。在教育領域興起的教育信息化和產業化使得基礎教育領域和高等教育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信息資源的多元性、開放性和交互性打破了學校的邊界,迫使學生轉變以往的學習模式,以一種更加具有自主性和個性化的方式去迎接未來信息化時代帶來的沖擊和挑戰。
(二)人才評價標準轉變
習近平在2018年發布的《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中提到了人才培養模式要打破“四唯”傾向,即“唯論文”“唯學歷”“唯獎項”“唯職稱”[2]。這也就是說,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只掌握理論的知識性人才一定程度上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高校更需要培養的是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這就需要高校的大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和運用高科技的能力,從而才能使自己在未來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三)“數字化”沖擊帶來的生活方式改變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電子產品已經占據了人們的學習和生活,而作為高校的大學生,他們可以熟練地使用電腦、平板以及手機等電子產品。高校課堂教學中借助電腦等電子設備完成教學任務已經十分普遍。也正是因為這些“數字化”產品的出現,使得大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內容變得碎片化。在此背景下,未來的高校教學必須針對這樣的群體在管理機制、教學制度以及教學技術支持等方面做出及時調整,將“慕課”“stem教育”“翻轉課堂”等新型的教學方式引入大學課堂。
三、“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轉變
(一)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方式由單一化走向多樣化
由于信息網絡自身具有技術的高新性、環境的開放性、設備的先進性以及信息網絡資源的共享性等特點,那么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信息資源的獲取方式也產生了重大轉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也在悄然改變著人類知識傳遞的渠道和方式,知識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傳遞實現了從“傳統的單向傳遞”轉變為“多向互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尤其在課堂互聯網進入教育領域后,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關系,傳統中的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模式發生了變化,這樣的背景使大學生實現了在“做中學”以及教育與生活的有機結合,教師的講授不再是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唯一途徑,傳統的“師徒授受制”被顛覆。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隨時隨地地通過在互聯網中進行搜索和查閱來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資源。在這一方面,主要表現為一些新興的教育信息網絡平臺的興起,如慕課、微課、Moodle平臺的出現和興起,學生可以通過觀看線上網絡教學課程來滿足自己的對于所要獲取的信息資源的需求,甚至通過遠程教育和在線教育的方式實現自主性學習。同時,日常生活中被人們當作主流交往通訊工具的微信,成為了大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重要平臺和途徑。大學生可以通過訂閱微信平臺的學習公眾號獲取第一手學習資料,同時微信朋友圈也成為了很多大學生監督自己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平臺,如每天的英語閱讀打卡、在朋友圈記錄自己的學習進程等。
(二)學習模式由“接受性學習”轉變為“發現性學習”
學習方式實際上包括兩個不同的方面:一個方面涉及學習者在投入某項學習任務時,是否探求其意義(是積極地去理解還是被動地再現);另一方面涉及學習者組織學習任務的方式,所關注的實際上是學習者組織學習內容的方式的差異,尤其是他們是否分解學習任務。學習方式的第一個方面可以進一步分解為深層方式和表層方式。互聯網進入教育領域之后很大程度上進一步推動了大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創新式”學習方式的發展,由于教師的教學模式發生了一定的轉變,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獲得知識的引導者,所以學生會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的信息分享。而信息資源的跨時空流動要求學生在面對眾多紛繁復雜的信息資源時具備一定的探索和篩選能力,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價值評判標準呈現出了主體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不再依賴于教師所構建的整齊劃一的標準,對于這些知識價值的評判,需要個體不斷進行探索和發現。
西蒙斯(2005)在《聯通主義:數字時代學習理論》(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這篇文章中提出了聯通主義思想,其核心要義是學習不再僅僅是一個人的活動,而是一個專門節點和信息源匯集的過程[3]。這種學習思想的提出和高度發達的網絡空間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在信息網絡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的學習對于學習共同體的重新建構使得學生在一定意義上實現了“分布式的社會化”學習。教育資源實現了國際和國內的流通和互享,這也很大程度上能夠避免浪費教育資源。最后,隨著互聯網走進大學的課堂,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也改變了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方式,如“翻轉課堂”“混合課堂”。這些新型教學模式都迫使學生改變以往接受性學習的學習方式,轉向探索性和發現性的學習方式。
(三)虛擬的信息技術的出現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加真實的學習環境
教育信息化產業的興起不僅為教育行政部門和基礎教育領域帶來了便捷,而且使高等教育領域的大學生也通過虛擬的信息技術提供了較為真實的學習環境。學生能夠通過互聯網技術體驗到自己在現實中未接觸到的虛擬學習空間。例如,很多教育網絡企業通過VR和AI技術實現教育資源融合,針對當下大學生職業發展的現狀,結合企業招聘的痛點,通過信息技術為二者提供一個對接融合的平臺,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職業測評的實訓平臺。通過這樣的平臺,大學生在校期間便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和就業崗位,就所選崗位在線上測評自己是否已經達到崗位所需的能力,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內容和方向,構建這樣的虛擬環境能夠讓大學生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大學生的就業難題,同時也為勞動力市場了解自己未來雇員的能力提供了便利。
四、“互聯網+教育”給學生學習方式帶來的挑戰
(一)教育的育人功能弱化,對學生的學習自律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面對多樣、復雜的信息網絡資源的沖擊,隨著教育產業化的興起以及隨著智能電子產品進入高校的教學課堂,對于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尤其是篩選信息和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不能合理地利用電子產品輔助自己的學習,甚至沉迷于電子網絡游戲的例子屢見不鮮。很多大學生由于自律性較差而導致在線學習流于形式。為了防止大學生沉迷于電子產品荒廢學業,有的高校從管理層面上出臺了禁止大學生將手機帶入課堂的制度,希望能夠從教學制度方面幫助大學生提高自己的學習自制力和自律性。而在線課程的固化模式也使教育的育人功能弱化,教師與學生在一個時空中交流的時間變少,而線上交流的方式又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同時在線課程的教育對象是水平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但是同質化的在線教育無法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方式,也就使得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無法達到絕對的科學化。
(二)學生難以對學科形成深度的感知
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內容都呈現出碎片化和零散化的狀態,因而學生很難形成對于學科知識的整體認知,也很難對知識有一個系統而深入的把握,學生對于知識的認識只能夠停留在表面,思考不夠深入,也無法挖掘知識內在的價值和邏輯。多元化地選擇、“快餐式”的學習方式也很容易讓學生失去自我判斷力,而不能對知識形成正確理解,因此,如何在互聯網時代下引導學生對于學科知識形成正確而深入的理解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三)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聯網進入高等教育領域不僅對于高校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也需要不斷提升其綜合素質。首先,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很多教師會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不適應,他們習慣了原有的“師徒授受型”的教學模式,很容易繼續對學生管得過多、過死。其次,一些年長的教師在面臨信息網絡的沖擊時,無法適應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數字化教學手段的改變和更新,仍然使用原有的教學方式,無法適應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學習者對于多元化和靈活化學習方式的需求。最后,隨著數字化教學模式的出現,傳統的師生關系發生了變化,教師和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多會通過線上網絡進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高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也使教師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師如何能夠靈活使用互聯網,將其與教育進行巧妙地、趨利避害地融合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四)高校的運營和管理面臨危機
互聯網進入高等教育領域,對于高校的運營和管理來說,一定程度上也面臨著挑戰。首先,高校師生對于優質的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需求,需要高校加大信息網絡技術設施投入,為師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學習環境。其次,在互聯網時代,很多學生由于缺乏自制力和判斷力,沉迷于游戲而荒廢學業,高校如何從管理制度層面對這一行為進行有效規制也是其需要思考的問題。最后,當代大學生從高中時代進入大學之后還需要一個過渡和適應期,其心智還未完全成熟,因此對于網絡中的很多言論缺乏一個獨立的思考和判斷,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中明辨是非,對其進行較好的道德教育,使其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高校進行管理和運營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五、應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策略
(一)學生要加強自律性,轉變學習理念
寬松、靈活的互聯網學習模式需要大學生具備極強的自律性和時間規劃的能力,合理利用和整合碎片化的時間和知識,高效利用互聯網輔助自己完成學習任務,讓互聯網為我所用,同時要轉變學習觀念,從“接受性學習”轉變為“主動性學習”,自主挖掘網絡資源,突破書本知識,利用信息網絡進行全方位的體驗性學習,突破傳統的獨立式學習,注重與學習共同體的互動合作式學習,培養自己主動學習、創新學習和實踐學習的能力。同時,學生自身也要將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的方式相結合,注重學好理論知識,打好基礎,不斷提升自己適應信息化時代發展的能力。
(二)教師要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首先,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要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轉變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盡量使用信息化技術手段來輔助課堂教學,同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知識的引導者,激發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加強師生互動。其次,高校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息化技術手段,將其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服務于大學生學習。最后,高校教師要加強對于大學生的人文關懷,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發展,從外部加強監管,同時要教導大學生合理規避網絡信息時代帶來的不良信息,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高校要完善管理體制機制,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
首先,面對互聯網的沖擊,高校要注重建立本校的信息化和數字化學習環境,加強對于這方面硬件設施的引進和投入,同時可以加強與其他高校的聯系,合作開發線上網絡課程和遠程教育資源,為大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其次,高校應該從制度層面上轉變對于教師和學生的評價,由于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轉變,傳統模式下的評價機制已經不太適應,因此,構建一套符合信息化時代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的評價機制是當務之急。最后,由于線上教育等形式逐漸興起,傳統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因此,高校也急需從管理層面上構建一套合理的體制去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學生真正實現“知、情、意、行”全方位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J].全國商情,2015(26).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EB/OL].(2018-07-03)[2019-07-10].http://www.gov.cn/zhengce/2018-07/03/content_5303251.htm.
[3]Goldie J G S .Connectivism: A knowledge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Medical Teacher,2016,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