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
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培養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具有重要作用,而高職院校存在特殊性和時效性的要求,因此對高職院校思政課全方位的改革刻不容緩,其中教法改革尤為重要。任何單一教學方法的使用都難以避免困境的出現,這就要求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方法,即講授法可以與現代的體驗式教學即體驗法,相互有機結合,從而在課堂上形成學生與教師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課;講授法;體驗法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定位及現狀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方式,承擔著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理論教育和思想品德培養的重要任務。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5號文規定專科思政課程包括2門必修課: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同時規定本、專科學生都要開設“形勢與政策”課程并賦予其相應的學分[1]。
相對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職院校學生知識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足,對于非專業類課程普遍重視程度不高。而思政理論課因其自身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針對性,更難獲得高職院校學生的青睞。高職院校學生對思政理論課的消極態度在課堂上有具體表現。例如,遲到、早退、曠課的現象時有發生,課堂聽課學習紀律差,學習效果弱化。調查顯示,約29.8%的同學偶爾參與課堂中去,近7%的同學選擇只聽感興趣的內容,其余的就通過睡覺、玩游戲打發時間。這樣的課堂表現不僅會影響學生本身吸收知識的能力,更易助長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導致其在專業課程學習上也無法取得較好的成績。由于課堂中存在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學生的不配合會直接影響上課老師的情緒及其所授知識內容,教師接收到學生傳遞的不良信號后,要重新調整上課思路,運用相應的課堂管理手段甚至情緒化的舉措,結果很有可能造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惡性循環,這是應極力避免的現象。調查顯示,大部分同學認為,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在思政課程實效性中起到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循環是極其重要的。
因此,學術界正在進行研究,要讓這個循環良性化發展,即學生樂學、教師樂教,一線教師也在實際課堂中實施改革創新實踐。有學者提出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構建“大思政”實踐教學新格局,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增強實踐教學實效性[2],也有人認為應該從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程的教學模式上進行創新,例如,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可以和專業實訓、頂崗實習結合和校園文化活動結合,和日常生活結合,與課題研究相結合,與考評體系結合[3]。現在也有學者指出,當前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改革不是從某一要素或方式、方法上去改變,它是一個綜合性、整體性的系統化改革工程,主要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話語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4]。
關于高校思政課改革研究由來已久,但高職院校思政課有其特殊性,本文認為高職院校思政課堂中,要達到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性循環需要多方面努力,尤其是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
二、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及運用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
(一)講授法——知識系統化
從思政課的性質和培養目標來看,無論是哪一門具體的思政課程都要求學生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因此,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離不開教師的講授。傳統的講授法是“填鴨式”“放羊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教學效果較差。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更是如此,這種傳統的滿堂灌或者簡單的照本宣科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在使用講授法時更應注重知識的邏輯化,發揮講授法的最大優勢。知識系統化要求把教材中的零散知識按一定的邏輯關系整合起來,以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中的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問”為例,教師通過講授法可以從教材中歸納概括出人生觀的主要內容,包括人生目標、人生態度、人生價值三個部分,并按照這個邏輯處理第一、二節內容,學生掌握這個邏輯后,就可以自主學習第三節“高尚的人生目標”“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人生價值的客觀評價”三個部分的內容,從而使第一章的三節內容能夠相互聯系起來,學生能快速記住其中的知識點,尤其是對于本身知識層次較弱的高職院校學生來說,輕松的學習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此類推,每一章節的內容都可以通過邏輯化處理,整本教材的知識點可以整合到一定的邏輯框架之下,便于大學一年級新生掌握知識點,有利于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體驗法——情感具象化
體驗可以豐富人的內心情感,當情感和實踐相結合,有利于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陳德靜在《以拓展訓練為載體的高校體驗式德育探論》一文中,歸納了學界對體驗式教育內涵三個維度的界定:語義學角度、教育模式角度與教育方法角度[5]。麻艷麗在《體驗式德育:高校德育新思維》一文中提到體驗式德育是通過環境熏陶體驗法、主題活動體驗法、藝術啟迪體驗法、崗位角色體驗法、評價激勵體驗法等途徑,增強大學生情感體驗,促成德行生成[6]。
體驗式教學是以學生的情感為主線,以情感體驗為主要目的,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從而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質的飛越。高職院校學生實踐熱情和實踐能力較強,在學生主導的體驗法使用過程中,思政課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并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對他們的表現適時作出反饋,幫助學生形成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和自信心。
(三)講授法與體驗法有機融合
長期單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必定導致學生的審美疲勞,難以產生良性互動循環。長期使用講授法,學生容易感覺枯燥無味不愿意學習,而長期使用體驗法也容易讓學生以為上課就是輕松地玩,沒有知識營養可以吸收。調查顯示,僅有14%和3.8%的學生選擇單一的理論講授法和ISAS教學法,單純的案例分析法也只被23%的學生青睞,近60%的學生認為把理論講授法和案例分析法結合起來更有助于他們的學習。因此,將講授法和體驗法二者有機結合可以有效解決單一方法使用的困境。那么如何讓二者有機融合,什么時候用講授法,什么時候用體驗法,兩者如何搭配?這些問題是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的方向。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慮。
一是分主題,即不同的教學主題內容偏重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中,第十二章是講述我國的外交政策內容,需要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相對較少,時事政治的實例較多,教師在講這一章時就可以使用體驗法,把中美貿易摩擦、大國外交等時事熱點作為案例,讓學生自主分析討論,理出我國的外交政策和外交立場,分析出國與國之間交往產生的影響,從而增強自身努力奮進、保衛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懷。思政課程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從主要內容來看就更加偏重體驗式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是按程序使用,即按照特定的程序交替使用講授法和體驗法。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環節創設一個合理的情景,讓學生提高參與意識,增強情感體驗,做好學習相關內容的情感鋪墊,在主要內容的講解中,采用講授法,闡述清楚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及其邏輯關系,最后再讓學生通過視頻或案例的體驗,從理論知識再次升華到更高層次的感性認識,引發學生的社會實踐熱情。當然,講授法和體驗法也可以并行交叉使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則就加偏重講授式和歷史情景穿插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從歷史中看向未來。但需要注意的是,兩種方法在單一使用過程中要把握好時間和程度,兩種方法的有機融合需要教師發揮教學機智、隨機應變。由此可以看出,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結語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一個有效的思政課堂必須保持開放性和包容性,學生的多樣性、層次性決定了高校思政課可以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很多,本文以思政課教師使用較多的講授法和體驗法為例,提出單一教學方法的使用無法達到教學目的,兩者的有機融合才能有效地改變學生對思政課的刻板思維,讓他們主動積極地在課堂中與教師形成良性循環,增強學習興趣,收獲更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宣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2005.5.
[2]張磊,李禹潞.“大思政”視角下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6(24):239.
[3]陳云玲.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及模式創新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8(6):109-112.
[4]丁國浩.問題意識導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5]陳德靜.以拓展訓練為載體的高校體驗式德育探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101-103.
[6]麻艷麗.體驗式德育:高校德育新思維[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