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華
雕塑大師羅丹曾說過“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美術教學中,教師的任務就是讓學生睜開發現美的眼睛,這一點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美術欣賞教學是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引導學生發現作品中的美,認識生活中的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美術素養、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須做到與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結合,這就要求教師要掌握學生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點,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作品、分析作品。
一、創設情境,理解審美差別
藝術總是來源于生活的。每件藝術作品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每件藝術作品又有其地域性、民族性和獨特性。從形式到內容又有其個性魅力。例如《民間剪紙》一課:學生看到這些剪紙藝術時立即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北方的人喜歡選用紅色的紙剪出不同的圖案?”“為什么這些圖案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我并沒有直接針對這些問題解答講解。而是播放課件,帶領學生看看東北的民風民俗是什么樣,有什么,東北人是怎樣生活,一兩分鐘的短片讓學生了解東北,走進東北,原來東北地區剪紙受生活習俗、歷史地理環境的影響,具有粗獷豁達的民族性格。過去,東北等地的民俗宗教活動中的剪紙,通常以“自然人”原始思維作表露,更多的是呆板的祖先、神靈及神祗的替代物,剪紙變成了活的自然物的替代,這是東北地區少數民族剪紙特征的共性,其中最具代表的要數滿族薩滿剪紙。學生用看到的信息對他們自己的疑問進行了猜測性地解答,我在總結時對他們的答案和方法進行了肯定。而他們也在直觀欣賞和討論中融入了東北的生活習俗,從而對一個全然陌生的藝術形式產生了一定的審美認同。能發現原來世界很大,并不是只有我們的審美標準,應該尊重理解其他民族的審美趣味。
(1)課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
(2)出示欣賞作品后,教師不要立即講解。可以讓學生看畫一到兩分鐘,再讓他們說說自己對作品的第一印象。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如畫面是以什么顏色為主?畫了些什么?顏色是暖洋洋的,還是冷冰冰的;是明亮的,還是陰暗的?給你的感覺是快樂的,還是悲傷的?這就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感受,勝于在毫無感受之前就輸入某種概念。
(3)轉化教學形式,師生共同參與,對于欣賞中的一些問題,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欣賞評論,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
二、選好題材和內容是“前提”
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許多時候會增加一些欣賞內容。然后教師往往以自己的愛好選擇作品,從而一味地追求“純藝術”,忽視了學生的已有認識與欣賞水平及欣賞的心理傾向。因此,在學生欣賞的題材與內容的選擇上應注意要選擇與兒童的生活實際相貼近,要選擇與兒童的認知和欣賞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的,能激發兒童興趣的作品;要選擇的是本身富有兒童情趣的、易于兒童接受與理解的作品。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①課前對收集的欣賞作品進行挑選、歸類,同時可以組織學生一起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題材;②把所要欣賞的內容進行“童化”的加工、處理;③可以選擇學生自己創作的優秀作品,作為補充材料。
三、注重學生的自主體驗是“關鍵”
在美術欣賞中,教師往往在課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講到底,造成教師投入,而學生漠然的尷尬場面,欣賞成了“講賞”。而通過教師的講,學生充其量只是對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主客體的統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為此,可采取的教學策略是:①課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引導學生收集與欣賞內容相關的資料,讓學生有備而“賞”,縮短學生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產生欣賞的直接興趣;②在出示欣賞作品后,讓學生仔細地“讀畫”幾分鐘,然后再請學生說說對作品的印象和直覺(初步的感覺);③用思考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可以從色彩、線條、給人的情緒上去細致地體味;④必要時,對于欣賞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欣賞評議,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并為班級交流欣賞成果做準備。這樣的欣賞則更多地體現了學生自主參與、自主發展。
四、教師要準備豐富的欣賞資料
(1)課前對收集的欣賞的資料進行挑選、歸類,同時可以組織學生一起挑選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題材,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趣味性。
(2)把所要欣賞的內容進行兒童化的加工、處理。采用他們樂于接受的講故事、看錄像等形式進行教學。
(3)引導學生從畫面的精彩地方入手。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鼓勵學生提出欣賞中的疑問,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對名家名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見,增加自己對欣賞內容的理解和藝術感受。
根據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任務及自身的特殊規律,我國的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可以分為專題欣賞課、隨堂欣賞課和現場欣賞課三類。學生在大量的美術欣賞后,視覺審美能力和品味會得到提高,優秀、豐富的美術圖象信息,使學生通過欣賞之后的記憶儲存積累逐漸增加。
在專題欣賞時安排操作活動。如教學民間繪畫和工藝品欣賞時,學生往往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很想動手做一做,這時不妨讓學生照著作品的風格、形象臨摹一下。這樣,就打破了欣賞課紙上談兵、光說不練的局面,更有助于學生理解作品。根據教學的需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安排適當的隨堂欣賞內容。①欣賞導入。如上剪紙一課時,如果只是講剪紙的方法、工具、材料,只會使學生對剪紙的學習產生畏難的情緒。而在導入時創設一個剪紙、貼窗花的熱鬧喜慶氣氛,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②作業時穿插欣賞。
總之,小學美術欣賞課想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不是教師在講臺上口干舌燥的講藝術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或者用幻燈機不停地放這種藝術作品就能解決的,應該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讓小學生能對這些藝術作品產生審美認同,愿意去欣賞、會欣賞,那才是欣賞的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