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洋
【中圖分類號】R181.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8-010-01
外周血管疾病在我國主要指閉塞性動脈硬化、大動脈炎和閉塞性脈管炎等疾病,是日常疾病中的一種。大部分情況下,外周血管病發病率比較高,并且內科治療效果不理想,需要采用手術方式治療,但是整體效果受限。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醫生Dotter 和Judkins 首次采用不開刀的方式進行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療,但是直到七十年代,該項技術才逐漸完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療方式逐漸成熟和完善,應用范疇也得到了擴充治療效果比較明顯。
1 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是什么?
介入治療作為介于外科、內科治療之間的一種治療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個是血管內介入,另一個是非血管介入。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前介入治療成為了和外科及內科并進的三大主要學科。所謂的介入治療也就是指,通過應用影像設備,如血管造影機、透視機等引導下,經皮穿刺,在穿刺針、導管等輔助設備的幫助下,實現對疾病微創性治療的一種治療方式。
現階段,我國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在臨床中應用比較普遍。介入治療自身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創傷小、定位精準等特點。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療方式應用范疇由之前的肢體動脈逐漸延伸到大動脈以及靜脈,甚至可以對全身所有血管進行介入治療?,F階段,治療技術比較成熟的由髂、股動脈、腎動脈和下腔靜脈狹窄的介入治療。介入治療的范圍主要是血管狹窄或閉塞、血管擴張及血管畸形三大類疾病。
2 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方法
現階段,外周血管疾病采用的介入方式一般是以球囊血管成形術或者血管支架置入術為主。其中,球囊血管成形術適合應用在中等大小或者大血管受到局限的血管疾病中,其次可以應用于多發、分散的短段狹窄和閉塞。如果為長段狹窄或閉塞、小血管病變、潰瘍性狹窄或已有鈣化的狹窄以及閉塞病變等外周血管疾病,不可采用PTA治療方式。
血管支架則是指,在出現管腔球囊擴張現象的情況下,在病變位置植入支架,以支持血管的狹窄和閉塞,減少血管彈性收縮和再塑形現象出現,保證血管內部血液流通的順暢性。也有具備預防血管再狹窄的作用。此外,動靜脈血栓產生可行介入導管血栓清除術和留置導管接觸性溶栓治療,
與外科手術相比,具有風險小、并發癥少、病人耐受性強、療效好等優點。在動脈瘤治療過程中,采用覆膜支架隔絕動脈瘤治療方式實現局部腔內血管成形術,有效減少動脈瘤破裂出血的現象出現。
在介入放射學發展越來越好的情況下,外周血管介入治療由之前的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逐漸發展成動態血管成形術、激光血管成形術和血管內支架植入術,并獲取了理想的治療效果。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基因治療和支架置入技術逐漸發展成為有效預防介入治療后再狹窄(再狹窄率為30%)的方法。血管內放療的研究和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將在21世紀繼續進行。
由此可以得知,隨著介入設備和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介入治療應用范圍逐漸擴充,并且,介入治療方式的道路優化完善,在外周血管疾病臨床治療中,介入治療方式起到的作用逐漸顯著。
3 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療的展望
結合當前臨床普遍應用的治療方式中,球囊導管擴張術、血管內支架植入術依舊是廣泛應用的治療方式,并且在發展上有著良好前景。該方式可以實現復合化及生物——藥物化,并且操作比較簡單。臨床應用通常是根據血管結構情況和其對介入治療反應機理情況進行分析,并對不同結構血管、不同病變性質和個體差異情況選擇對應的治療方式。其中,生物-藥物化的囊-支架 、放射性的球囊-支架將得到全面探究和廣泛應用,從治療結果上能夠充分展現出個體化和智能化特點。
以血管內放射治療為例,血管內放射治療主要是通過采用放射治療的方式將過度增生中平滑肌細胞消滅,并在預防和治療介入以后實現再狹窄。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臨床重點探究和分析的課題在于:放射治療劑量的控制。針對不同血管來說,在放射治療敏感性方面存在差異嗎,并且應用的藥物劑量也會有所不同。為了讓放射治療方式更加合理和規范,在放射源選擇過程中,如選擇β射線, 還是γ射線?;血管內放射治療設施和治療方式的探究,如放射源導管、放射性支架、放射性球囊的研發和應用。血管內放射治療均是實現預防再狹窄的主要方式,也可以讓再狹窄將降低10%左右。但是,遠期再狹窄和產生的“包糖紙”現象將無法全面處理。
“人類健康事業”作為二十一世紀重點探究的工程,預防醫學將其放置在首要位置。“醫生”含義也會隨之時代發展變化。醫生將由治“已病”轉換成治“未病”。到那個時候,血管疾病發生幾率將逐漸降低,上述介入治療方式也成為一種多余。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