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 張永義 付蓉
【摘要】目的:觀察Gufoni和Barbecue手法復位在水平半規管后臂管石癥治療中的療效。方法:本文研究對象為水平半規管后臂管石癥患者,研究例數一共96例,水平半規管后臂管石癥患者均采取抽簽分組方式分為兩組,收取時間在2017年2月10日-2018年2月10日之間,分為觀察組一組(48例水平半規管后臂管石癥患者)、對照組一組(48例水平半規管后臂管石癥患者),分別實施Gufoni復位治療、Barbecue翻滾法治療,將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水平半規管后臂管石癥患者的總有效率(顯效患者40例、有效患者6例、無效患者2例)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將Gufoni復位和Barbecue翻滾法在水平半規管后臂管石癥治療中療效進行對比后,Gufoni復位治療具有顯著優勢。
【關鍵詞】Gufoni復位;Barbecue翻滾法;水平半規管后臂管石癥
【中圖分類號】R71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8-049-01
近年來耳石癥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作為臨床常見的眩暈癥,實施一項有效的治療較為重要。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一種相對于重力方向的頭位變化所誘發的、以反復發作的短暫性眩暈和特征性眼球震顫為表現的外周前庭疾病,具有易復發、自限性等特點。根據其生理解剖特性分為前半規管、水平半規管、后半規管耳石癥,不同半規管又分為前臂、嵴帽和后臂管石癥[1]。此次研究,Gufoni和Barbecue翻滾法手法復位在水平半規管后臂管石癥治療中的療效進行分析,見下文。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96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水平半規管后臂管石癥患者均采取抽簽分組方式分為兩組,收取時間在2017年2月10日-2018年2月10日之間。
納入標準:1.存在反復發作體位改變或者頭位改變而導致的短暫性眩暈發作病史,2.雙側滾轉試驗(Roll-test):見向地水平眼震,持續時間小于1分鐘,眼震強側為患側。排除標準:其他半規管耳石癥、中樞性眩暈等[2]。
觀察組48例水平半規管后臂管石癥患者;年齡30歲-60歲內,平均年齡(45.21±1.01)歲,其中患者男性有20例、女性患者18例。
對照組48例水平半規管后臂管石癥患者;年齡31歲-60歲內,平均年齡(46.11±1.25)歲,其中患者男性有21例、女性患者17例。
觀察組48例、對照組48例水平半規管管石癥患者的平均年齡、性別等資料相比,采用P>0.05代表,患者無顯著差異性。
1.2 方法
觀察組48例患者使用Gufoni復位治療。
患者坐于床沿,快速向健側進行傾倒,保持側臥位待眩暈和眼震消失后,頭向下轉45度,待眩暈和眼震消失后回到其初始坐位。
對照組48例患者使用Barbecue翻滾法治療。
患者取仰臥位,循水平半規管平面,以每次90度向健側翻轉,共翻轉4個90度或者3個90度,每次翻轉待患者眼震消失后再進行下一操作,然后回到其初始坐位[3]。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組水平半規管后臂管石癥患者以及對照組水平半規管后臂管石癥患者的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的統計學數據使用SPSS25.0軟件,本次研究指標對比不同,可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異。
2 結果
對比總有效率
觀察組水平半規管管石癥患者的總有效率(顯效患者40例、有效患者6例、無效患者2例)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所示。
3 討論
據相關研究顯示,近年來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占臨床眩暈的17%,水平半規管是僅次于后半規管的常見BPPV亞型,水平管分為前臂、嵴帽和后臂管石癥,根據其生理解剖特性,不同管石癥roll-test誘發試驗所誘發的眼震及眼震持續時間各有不同。前臂和嵴帽結石所誘發的眼震特點為背地性眼震,持續時間大于1分鐘,眼震弱側為患側;而后臂所誘發的眼震特點為向地水平眼震,持續時間小于1分鐘,眼震強側為患側。其中以后臂較為常見,遂對于水平半規管管石癥患者,實施一項有效的治療方式十分重要[4]。
通過應用Gufoni復位和Barbecue翻滾法治療后,均取得一定療效,但是在臨床工作中Barbecue翻滾法常常需要多次治療才能達到顯著療效,甚至復位失敗;而Gufoni復位治療在療效方面具有顯著優勢,Gufoni復位方式通過慣性/重力作用,并結合快速加速運動從而使耳石快速回納直至橢圓囊內,其與Barbecue翻滾法方式相比,其采用了慣性原理從而促進耳石能快速移位[5]。
經研究表明,觀察組水平半規管后臂管石癥患者的總有效率(顯效患者40例、有效患者6例、無效患者2例)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將Gufoni復位和Barbecue翻滾法在水平半規管后臂管石癥治療中療效進行對比后,Gufoni復位治療具有顯著優勢,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運用。
參考文獻:
[1] 蔡鎮西,時海波.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表現及治療[J].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16,31(2):87-90.
[2] 靳哲,趙菲,莊建華等.以離地性眼震為表現的水平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治體會[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4,14(3):142-145.
[3] 戶紅艷,董明敏,曹華琳等.水平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眼震特點和治療[J].河南醫學研究,2011,20(2):201-203.
[4] 郝冬琳,王利惠,吳波娜等.變位試驗結合手法復位診治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2,20(4):381-384.
[5] 張綺婷,陳偉,吳菁等.以位置性眩暈及水平眼震為首發表現的小腦占位病變(附1例報告及文獻復習)[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7,25(5):53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