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秀麗
【摘要】目的:分析探討腹腔鏡在子宮肌瘤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54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27例,采取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觀察組54例,采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療效觀察指標,綜合評價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剔除肌瘤個數、剔除最大肌瘤直徑、肌瘤殘留率、肌瘤復發率對比,經T檢驗或X2檢驗,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療效滿意率大于對照組,經X2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經T檢驗,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小于對照組,經T檢驗或X2檢驗,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確切,與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相當,但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創傷性小、術后恢復快、并發癥發生少及療效滿意率高等優勢,整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子宮肌瘤;腹腔鏡;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
【中圖分類號】R821.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8-059-01
子宮肌瘤是指宮腔內的平滑肌增生,結合少量的結蹄組織纖維形成子宮腫瘤,與女性性激素分泌紊亂、生理及心理不協調密切相關[1]。在臨床上,子宮肌瘤作為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通過手術剔除肌瘤的效果確切,預后良好,作為治療子宮肌瘤的主要有效方法。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作為子宮肌瘤的常規治療方法,但手術切口長、創傷性較大,對盆腹腔的影響較大。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廣泛發展,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廣泛用于治療子宮肌瘤,與傳統開腹術對比,具有創傷性小、術后恢復快及安全性高等優點。對此,為進一步提高對子宮肌瘤的治療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在子宮肌瘤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治療的54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27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55歲,平均年齡(36.5±3.5)歲;病程0.5~13.5年、平均病程(3.6±1.6)年;血紅蛋白含量124.46±14.51g/L、盆腔手術史13例、合并內科病史9例;觀察組54例,年齡范圍24.5~45.6歲、平均年齡(37.4±3.3)歲;病程0.4~13.2年、平均病程(3.4±1.2)年;血紅蛋白含量124.55±14..47g/L、盆腔手術史14例、合并內科病史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全身麻醉成功后,取常規腹部切口,在直視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嚴格按照按《婦產科手術學》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方法操作;觀察組采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全身麻醉成功后,取頭低臀高位,于臍部穿刺建立氣腹后,置入腹腔鏡后,充入CO2維持一定腹壓后,在腹腔鏡的介導下,于左右麥氏點處進行穿刺置入套管,置入手術器械后,對病灶進行探查,注意子宮肌瘤與周期組織的粘連情況,暫時阻斷子宮動脈;必要時,可往子宮肌層注入垂體后葉素;根據子宮肌瘤的形態結構、大小及位置,電凝打開肌瘤包膜,電切清除附件組織,逐個剔除肌瘤;同時,檢查患者合并其它病癥,將剔除肌瘤粉碎后取出,并將肌瘤組織進行病理檢查;采用生理鹽水沖洗病灶,檢查是否出現活動性出血、防止盆腔粘連及放置引流管,服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療效觀察指標,綜合評價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
1.3 臨床觀察指標 手術療效觀察指標:剔除肌瘤個數、剔除最大肌瘤直徑、肌瘤殘留率、肌瘤復發率及療效滿意率,根據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肌瘤復發的判定標準:術隨訪6個月期間,經盆腔B超及婦科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療效滿意的判定標準:月經量減少、月經周期規律、無腹痛及其它明顯癥狀,殘留肌瘤無增大趨勢或逐漸縮小[2]。
1.4 數據處理 采用T檢驗和X2檢驗。
2 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剔除肌瘤個數、剔除最大肌瘤直徑、肌瘤殘留率、肌瘤復發率對比,經T檢驗或X2檢驗,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療效滿意率大于對照組,經X2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經T檢驗,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小于對照組,經T檢驗或X2檢驗,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期間,創傷性較大、手術切口較大、存在子宮瘢痕及術中出血量較多,均限制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廣泛開展[3]。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在腹腔鏡介導下,通過信號轉換系統可將子宮肌瘤的臨床情況更直觀地以圖像的形式顯示出來,以數據的形式放大,更易于發病微小病灶,提高子宮肌瘤的根治率,減少病情的復發[4]。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中,手術操作視野廣闊,切口較小,可避免腹腔臟器暴露,減小醫療器械用品對組織的創傷,促進術后恢復。此外,葉丹[5]研究表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的應激性刺激小,患者術中應激反應程度遠遠低于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對于協同提高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本研究可知,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小于對照組,經T檢驗或X2檢驗,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提示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創傷性小、術后恢復快、并發癥發生少及療效滿意率高等優勢,整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唐靖,蔣蕾.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9):82-83,86.
[2] 劉艷平.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吉林醫學,2011,32(4):681-682.
[3] 潘彩萍.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3,08(9):1376-1377.
[4] 陳佳.開腹和腹腔鏡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4(34):432-433.
[5] 葉丹.開腹和腹腔鏡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6,09(3):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