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盼
摘 要:敬畏教育的發展和豐富源于個體對于高級情感發展的內在需求,是順應個體生命發展規律的教育發展新方向,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不僅有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長、培養完善健全人格,而且對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的長足發展都有重要的價值意義。在紛繁復雜的利益沖突與誘惑選擇面前,大學生不忘初心、心懷敬畏才能更好的做出適應時代要求和民族特色的理性抉擇。
關鍵詞:大學生;敬畏感;敬畏教育
科技革新生活追求現代化的路上,人們逐漸將征服自然改造社會奉為畢生價值追求,渾然不覺執著的路上,工具性思維方式禁錮了個體的心靈。人們開始將注視點全都聚焦于自身、追名逐利,忘卻了對內心的審視、對他人的傾聽、對情感價值的關注,對個體心理成長而言內在價值秩序的失衡必然導致沖突。《論語·季氏》有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敬畏感是主體內心的基礎性道德情感的重要組成,是個體由他律走向自律的根基角色[1]。心懷敬畏,便會有戒懼之心而行有所止。自我私欲的膨脹與誘惑使得個體警醒意識淡薄自我約束力驟減,敬畏之意的匱乏隨之墮入行為失范的沼澤。個體只有常懷敬畏之心,才能真正做到自律、慎微,規范個人言行,堅守內在價值觀念。
一、敬畏感與敬畏教育
(一)敬畏感闡釋
敬畏(Awe)是個體在環境刺激下產生的一種混合了困惑、驚嘆、欽佩、畏懼、謙卑感等復雜感受的積極情緒體驗[2]。《辭源》中并沒有敬畏的記載,在中國語境中敬畏是包含“敬重”和“畏懼”雙重內涵的復合詞。隨著歷史進程和文明演變的腳步,個體在內心深處通過自我強化動力機制將對自然法則和未知事物的既恭敬又畏怯的情感轉化為行為規范的德行追求。敬畏感是個體普遍擁有的本真情愫,是一種博大的智慧,是一種引導個體積極向上的超越情感,是人類對自然、對規則、對生命、對自身的崇高情感。
(二)敬畏教育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發展初期,年齡在18-25歲,生理和心理發育發展趨于成熟但相對不穩定。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中的關鍵階段,相對于成年人而言社會經驗不足但模仿性強且叛逆心重。大學生的心理特質人格情緒變化除了個體自身因素影響外,深受學業任務、人際交往、家庭學校環境和社會文化影響,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情緒情感疏導、道德要素引導、培養敬畏感就顯得尤為重要[3]。
敬畏教育是指在教育發展過程中,遵循個體心理發展規律,依照認知道德發展水平,針對敬畏教育培養現狀結合個體敬畏感發展特點,有效合理利用和充分挖掘教育資源,調查分析敬畏教育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探索具有實踐性和推廣性的敬畏教育策略,激發個體的道德敏感性,豐富和發展個體的高級情感體驗,培養個體敬畏感,推動個體奮斗追求更高的道德價值目標,堅定謹守內心的價值尺度和社會價值規范[4]。敬畏教育通過豐富、深刻、完善個體的心理道德情感、建立積極健全的人格品質,促進個體身心健康平衡發展,積極良好適應社會。
二、大學生敬畏教育的維度
(一)生命敬畏
根據調查“能引發個體敬畏感的客體”數據顯示“生命”在大學生選項中居于首位,占比57%,是常見且有效的誘發源之一[5]。同時生命敬畏也是大學生敬畏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對于生命的尊重、珍惜以及呵護是學生生命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版塊。敬生畏死是人類最基礎的認知和生存需求,個體對死亡的恐懼恰恰反映在對生命的敬重[6]。如何樹立對生死的正確認知,如何正確看待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直接決定個體的價值取向,潛移默化中影響他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決策[7]。敬畏生命不僅只是為了自己的生命能夠得到最大化的延續,更主要的還在于作為一個社會人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建立積極的生命敬畏感,要以對生命本身神圣性的認同為根基,珍惜生命的寶貴,虔誠對待自己和他人生命,常常心懷敬畏之情,其次是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追求與向往,對于生命廣度和深度的追求重視生命質量。開展系列課程講座,幫助大學生進一步形成自我生命的理性認知,樹立對未來生命發展的積極情感傾向,挖掘生命的潛在發展價值,追求實現生命價值;培養大學生對于生命感悟的積極情感體驗,促使個體眷戀、珍視和呵護生命;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歸因,正確看待生命歷程中遭遇的挫折和失敗,對自我發展進行合理定位,積極思考解決之道,于不斷挑戰自我中肯定生命價值。
(二)自然敬畏
與浩瀚神秘的大自然相比,人類僅是宇宙中的極其微小組成。如果狂妄的企圖主宰自然,斷然將自然與人類對立起來,那就有些不自量力了。毋庸置疑,人類在自然面前是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但是敬畏自然實則是敬畏人類自己,在自然面前,用一種謙卑的態度去與之和諧相處。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施展力量,恰如其分的把握敬畏自然與主觀能動性之間的度,心懷敬畏之意是大學生生態文化建設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的凝練,有所作為的同時保護綠色家園。
敬畏自然要從認識自然開始,了解自然規律才能更好的遵循規律。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可以有效的制約個體膨脹的自我意識,喚醒理性回歸。其次是對自然萬物的敬畏,才會發自內心的真正愛護,而非盛氣凌人的想要凌駕于萬物之上。從保護自然環境節約資源做起,建立踐行生態環境教育實踐活動,寓教于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自然生態調查實踐活動,可以讓大學生直觀地了解當下自然生態的真實狀況和我們對于自然的需求、依賴與索取情況,是一次全面性、深入深刻地親近真實自然的機會,對自然規律、自然事物產生深刻而強烈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自然敬畏感的產生,從客觀角度去看待社會和自然的關系,更能明白肩膀上的責任與時代賦予青年的使命。
(三)道德敬畏
道德敬畏是一種道德情感, 是社會個體在對道德產生崇敬和畏怯的基礎之上, 面對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規范和倫理標準而建立的“人心秩序”,道德敬畏感源自個體對某一道德規范系統、對某種道德行為與現象以及某種道德信念進行道德選擇或道德判斷時最為根本的內在標準[8]。國內外諸多研究表明敬畏感與親社會行為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且敬畏感對個體親社會行為具有正向預測作用。
道德敬畏感培育蘊涵對道德踐行者、道德行為規范以及道德價值的敬畏之情。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對于大學生而言,道德教育者及基本教育環節的敬畏感培育是最為基礎和切實可行的。道德不具強制約束力,是人們內心感受的外現,是對真假善惡的一種情感和理智上的辨別和甄選,道德敬畏是個體心理態度和心理價值的內在傾向。
(四)法律敬畏
對法律的敬畏是內外綜合的結果,外在取決于法律的公信度即合理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個體是否認可法律的神圣性、公正性以及權威性,決定了其行為準則的規范性和合法性。“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經”,尊重法律律己守法,“知其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為而不為”,熟知法度不越雷池。法律規范是內容,法律程序是形式,而真正的法律敬畏則是對其內容和形式的雙重敬畏;大學生對法律教育者及基本教育環節的敬畏感是培育大學生法律敬畏感的外在保障。對法律的敬畏實際上是對人自身權利的一種敬畏,因為自由是在法律范圍內的自由,守法才會有真正的自由權利[9]。
三、大學生敬畏教育的展望
敬畏感是一種復合型的情感體驗,其本身兼具積極效價和消極效價,通過實際調查可知對于這種復雜的情感體驗尤其要注意平衡性,若敬畏情緒偏向某單一的敬或某極端的畏,對于大學生的成長發展而言都是頗具破壞力的,敬畏教育要注意把握適度原則,謹防情緒兩極化。另外敬畏教育是不能脫離道德情感教育而突兀設立的,要充分發揮學生在教育教學環節的主體性,重視學生的能動作用,把握好認知基礎教育、情緒情感培養、行為訓練實踐實操的平衡點,以知為基礎起點,情為動力源泉,行動貫之落實,指向大學生的生活實踐從而更好的積極適應社會人才發展需求。
敬畏教育不僅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也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雙一流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隨著加強和推進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期待敬畏教育可以受到更多關注和重視,納入學校工作發展戰略中,為大學生心靈啟蒙心理健康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于俊如.敬畏感:一個關于道德教育價值的話題[J].中國青年研究,2005(8):78-80.
[2]Keltner D,Haidt J.Approaching awe,a moral,spiritual,and aesthetic emotion[J].Cogn Emot,2003,17(2):297-314.
[3]祝金龍,黃耀文.當代大學生主要心理問題及其成因[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6(2):185-186.
[4]易美媛.高中生敬畏教育探析[D].江南大學,2011.
[5]連社君.1921名學生生命道德教育需求與評價[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4,17(2).
[6]陸樹程,朱晨靜.敬畏生命與生命價值觀[J].社會科學,2008(2):142.
[7]嚴強強.高中語文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8]周營軍.道德敬畏:個體道德養成的心理機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240-242.
[9]李雅靜.論敬畏之心[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5):134-135.